高校融媒平台矩阵网络育人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08 10:30

高校是国家青年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思政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做好网络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校园媒体在共享传播、交互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享有优势,积极参与高校舆论引导、校园文化传承、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思政育人工作至关重要。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育人,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包括清华大学、北大青年、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在内的200个“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公众号的示范带动下,高校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通过充分挖掘网络育人资源、持续擦亮网络思政品牌、不断拓展新媒体育人矩阵等方式,彰显了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网络育人担当,构建了高校网络育人新生态。当前,仍存在校园媒体融合不够深入、对网络育人规律把握不够深刻、网络育人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突出、网络思政育人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以及网络思政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与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国家战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思考如何更为有效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将高校学生吸引到校园媒体平台周围,提高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从而探索形成网络育人的有效路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以系统思维做大做强网络育人主阵地

重视系统思维,强化科学谋划,以系统思维扎实推进高校融媒平台矩阵建设,做大做强网络育人主阵地。

一是完善“线上+线下”育人机制,夯实网络育人保障。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网络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政工作者单向灌输、作为受众方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媒介融合,推动教育形态转为多维互动,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网络育人组织架构,完善网络育人相关规章制度,激活师生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推进主流舆论“联网上线”,提升网络育人效能。

二是构建“校内+校外”育人平台,拓展网络育人格局。一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融合校内各级各类媒体,加强高校媒体平台矩阵传播,既发挥校报、广播站等校园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高度重视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建设;破除沟通壁垒,构建起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部署、职能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单位履职尽责、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矩阵,实现联动集群。另一方面携手其他高校、校外权威主流媒体,加强互动、相互赋能,形成校内校外一体推进、一体育人的融合育人范式,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三是协同“教师+学生”育人队伍,增强网络育人合力。新媒体时代,作为网络育人载体的高校媒体平台矩阵,学生亦成为其主要内容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需要打造具有较高媒介素养、育人能力突出以及具备过硬编辑职业素养的网络育人师生共同体。要打通师资力量,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网络素养培训与实践锻炼,选拔和培养一批包括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内的网络育人专职人员,通过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名师工作坊等形式培育专家型网络思政名师;要鼓励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的学生骨干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其朋辈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助力网络育人水平提升。

二、以互联网思维找准网络育人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要立足互联网思考,找准高校网络育人的着力点,牢牢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突出价值引领育人。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各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愈是纷繁复杂,愈是需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指向,坚持“内容为王”的生命线,增强融媒平台的引导力和引领力,以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润泽心灵,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补足精神之钙。

二是坚持“创新为要”,突出内容浸润育人。要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互联网特点、认清互联网作用、借助互联网工具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产出既具有价值导向又贴合传播逻辑、既有知识厚度又澎湃大流量的融媒爆款;要将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于传统内容生产,灵活运用微课、短视频、直播、动画、漫画、H5互动等形式,加强丰富多样的优质思政内容供给,打造“如盐入味”的“营养大餐”;要掌握“小口切入”,构建从“单向灌输”向“对话分享”转变的话语体系,加强互动,突出共情,增强融媒平台的参与度和黏性。

三是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突出用户服务育人。高校融媒平台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因此,要以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为校园媒体传播的逻辑学起点,坚持学生立场,坚持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在重大主题、重要节点的宣传上下功夫,在解决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专业实践、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校园生活等实际问题上做文章,潜移默化、育人无声。如可以围绕开学季、毕业季、就业季等话题开设专题专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对高校媒体平台的认可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以数字化思维创新网络育人新生态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新时代新征程,立足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以教育数字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融媒平台矩阵的深度融合,塑造网络育人新生态。

一是更加注重精准聚焦。依托大数据实时捕捉网络热点,通过融媒平台矩阵产生的大量数据,发现、分析数字时代学生的关注点及兴趣偏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将大数据转化为思政育人的资源,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差异化,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育人方案,开展活动,持续产出分层次、系列化的融媒产品,进行科学推送、“精准滴灌”,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是更加注重应用导向。要增强运用数字技术的主体自觉,更好拥抱和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深化网络思政改革创新,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师生。如突出业务协同、流程优化,打通不同部门平台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教务、学工、心理、图书馆等数据互联互通,“一个平台管全校、一张大屏观全程”;依托元宇宙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思政课堂,使学生从被动“看教材”跃迁为主动“进现场”;基于区块链+AI技术建立动态的媒体用户数字档案及智慧化评价体系,量化考核融媒绩效,提供决策参考等。

三是更加注重数字素养。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大众创作和传播带来极大便利,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严峻挑战。要坚持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有机结合,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网络育人内容深度不足、空洞化和形式化;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人机协同中学会理性分析和思考,提升价值判断力,在海量信息中学会获取和判断,清理不良信息,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共同营造安全清朗的数字空间。

全面提升高校融媒平台矩阵网络育人能力,不仅仅需要新媒体新技术的改造升级,更需要打破“思维茧房”,以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破解现实困境,解锁融媒育人的“通关密码”,乘势而上、破浪前行,在高质量网络育人赛道上跑出提质进位的“加速度”,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让育人实效不断增强。

【作者:王文君 单位: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河南教育》(高等教育)(N0.HAAHEXJZX20240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