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④丨将军殉国,精神永存:抗日爱国将领郑廷珍纪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12 13:39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海报5.jpg

1937年,日本借口士兵失踪,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后进犯山西。河南籍将领郑廷珍率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死守山西忻口,与无数壮怀激烈的中国军人一道,以血肉之躯阻滞日军攻势,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忻口战役以国共协同作战的血火淬炼,创下华北战场最佳战绩。包括郑廷珍在内的三位将军同日殉国,用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丰碑。今日重读这段历史,仍见弹孔如星、忠魂似火。

一、时代烽烟中淬炼爱国情怀

良医之子初入行伍。郑廷珍,字秀山,189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柘城县北郑楼村,祖辈行医,及至父辈家道中落、医术失传,加之清末民初的中国,外国势力侵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黎民百姓饱受金革之难,郑家也未能幸免,生活窘迫不堪。1917年,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招兵,郑廷珍因痛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戾恣睢,也欣羡军纪严格、有强烈反帝爱国传统的冯玉祥部队,遂报名参军,补入第16混成旅第3团。

刚毅坚韧素养养成。郑廷珍一入军营,即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并利用闲暇时间识字读书,甚至粗通文学,1920年被选入由第16混成旅改编的第11师学兵大队受训,迅即成为一名下级军官,1924年深造于南苑军事教导团,奠定了军事素养基础,迈向中级军官行列,在冯玉祥领导的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清废帝溥仪离宫等革命行动中,率部执行命令刚毅果敢,深受冯玉祥器重。1930年4月,升任旅长,中原大战结束后跟随师长梁冠英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善于带兵,以军纪严格、赏罚分明闻名,常与士兵同吃住,甚至参加士兵的摔跤比赛。其克己奉公,以身作则,抱素怀朴的生活作风深受士兵拥戴。

请缨抗日,反帝爱国思想升华。郑廷珍跟随冯玉祥将军多年,受其反帝爱国思想的影响,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既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践踏,又忧虑民族的未来。虽处于政治立场的另一面,但他不欺压百姓,也厌恶内战,1930年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时,郑廷珍与红军默契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独立第5旅的防区进入苏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中国,郑廷珍代表全体官兵亲赴南京,请缨御寇。在全旅誓师大会上,郑廷珍慷慨激昂地表示:内战,胜不足武,败不足惜;打日本鬼子,是保家卫国,是军人最光荣的事,就是部队拼光也值得。开拔前线山西路过河南老家时,郑廷珍于柳河口车站跪别母亲:自古忠孝难能两全,今日中国饱受日本侵占,我奉令杀敌报国,不打败日本鬼子誓不生还。

二、死守南怀化彰显卫国本色

1937年10月初,日本板垣师团攻陷雁门关,趁机向南进扰,深入山西腹地,企图直扑省城太原,以切断野战军之归路,山西告急,华北告急。忻口位于忻定盆地北部,是五台山和云台山两山峡谷中的一个隘口,川道中凸起一条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的山岭,形成天然易守难攻的关口,是日军进入晋中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军队阻击日军最理想的防御阵地。

星夜驰援,修工事备战。为阻止日军进攻势头,国民革命军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2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决定集中全部主力,在忻口一线与日军决战,屏障太原,歼灭日军。10月6日,郑廷珍奉卫立煌令率独立第5旅配属于郝梦玲的第9军开往山西,星夜兼程,经太原向忻口前进。9日到达忻县城关及樊家夜场附近,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并召开各级军官会议,督促检查战备措施。与此同时,与友军指挥员商讨共同作战方案,做好迎击日军的准备。还亲临兵营视察,给官兵宣传抗日必胜、杀敌光荣的道理,鼓励英勇抗战。

惨烈南怀化,死守与冲锋。1937年10月11日,日军主力逼近忻口一线,凭借飞机大炮等优势火力向中国军队防线不断冲击,忻口告急。忻口前线南怀化(今名河南村)高地是整个中部战线的支撑点,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战争甫一开始,这里就呈现白热化,中国军队占据高地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动辄一个建制团冲锋下来就伤亡殆尽。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陷,敌我双方在忻口西北、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激烈拉锯,一昼夜甚至易手13次。15日晚,天黑如漆,咫尺不能辨物,战斗行动甚为困难,加之忻口以西为山岳地带,地形比较复杂,以北有滹沱河,以东为开阔的原野,因此最高山岭的1300高地对全部阵地至关重要。卫立煌电令郑廷珍:“南怀化东北高地之敌企图侵入我1300高地直扑金山铺,断绝我军之归路,对我军威胁甚大,着本旅即将该处之敌击灭之。”郑廷珍即令614团担任反攻、615团主力跟进,后因营长中弹牺牲反击受挫,迅即调整部署,改令615团发起攻击。日军凭借既设工事且浓密枪炮的火力,向郑廷珍部疯狂反扑。阵地上中国官兵几乎伤亡过半,战况惨烈,1300高地几成钢铁砧床。16日凌晨,为突破日军火力封锁,郑廷珍亲到前沿阵地指挥,集合全部力量发起反攻,率部冒锋镝向前冲杀,一鼓作气连攻6座山头,几度负伤,仍顽强指挥部队往前冲。天将拂晓,郑廷珍虽然极度疲惫,仍攘臂直前,在又一次跳出战壕冲锋时遭日军猛烈射击,身中数弹倒地,壮烈牺牲,时年44岁。同一日,郝梦玲和刘家麒也以身殉国,“西战场上三英雄,精忠报国郝刘郑”。

团结协作,报国卫山河。在忻口会战中,中国军队协同作战,充分利用游击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互补优势,以阵地战加强防御和牵制敌人,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对日军后防进行袭扰和破坏。寸步不让、山河与共的中国军人,已经超越了政治立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阎锡山的晋绥军、郑廷珍部在内的国民党的中央军,让日军赫赫有名的日军板垣师团20余天寸步难进,极大打击了其嚣张气焰。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在《山西抗战回忆》中高度评价忻口战役的功绩,认为是华北抗战最激烈的战争,包括郑廷珍在内的许多忠勇将士英勇奋斗、壮烈牺牲,值得每个同胞永远怀念。

三、承志砺行中赓续红色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明令褒扬,映见先烈热血哀荣。郑廷珍牺牲后,遗体在太原入殓,后运回家乡河南柘城,沿途皆是悲痛的悼念人群。载于1937年的《国闻周报》有长篇通讯《离开太原前后》,悼念郑廷珍在内的忻口牺牲将士:“你们用血灌溉过多的土地今天起将沦亡。二十余天的死拼,如今仍换得败退,你们一定很悲痛愤慨!我们还生着的人更觉得悲愤,更加倍努力,踏着你们的血迹,继续你们的精神去博取中华民族的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令:“郝梦玲追赠陆军上将,刘家麒、郑廷珍各追赠陆军中将”。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中高度褒扬郑廷珍等:“为了民族解放,贡献了最后一滴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郑廷珍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向其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郑廷珍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红色场馆,镌刻不屈斗争印记。郑廷珍牺牲后,他的家乡河南省柘城县建有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高大的纪念碑肃然矗立,上书“抗日爱国将领郑廷珍将军之墓”,另有郑廷珍生平功绩的镌刻文字及忻口战役的历史意义评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有郑廷珍的佩剑,是他唯一的遗物,一如郑廷珍的外孙女所说:“外公为国捐躯,光耀千秋,博物馆用文物见证历史,功德无量。”郑廷珍牺牲的忻口战役遗址,1986年就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公布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1997年,忻口抗战纪念墙在山西落成,墙上铭刻有郑廷珍在内的阵亡将士名录,以及对忻口战役的述评。

文献著述,映照红色岁月峥嵘。有关郑廷珍牺牲的著作也蔚然见于报端,《中国抗日将领英烈谱》《碧血千秋 抗日阵亡将军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第3版》《国共两军忻口抗战揭秘》等,皆收录有其事迹。郑廷珍的家乡河南省刊布《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郑廷珍位列第2位。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郑廷珍从振兴祖业的朴素抱负升华为以身许国的民族大义,从割舍亲情奔赴国难凝结为军人守卫河山的至高荣誉,是植根于中原文化、淬炼于烽火的精神丰碑,值得我们以奋斗致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亲身感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触摸历史记忆里鲜活的生命和信仰,才能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才能厚植源源不断为国家、为民族义无反顾奉献的精神种子。

(作者:李晓燕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