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①丨河东张庄:经营性治理与治理性经营的有效融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12 13:40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海报1.jpg

第一期聚焦“河东张庄模式”,通过“理论+实践”的双向解读,揭示经营性治理与治理性经营的融合之道。

在乡村治理问题上,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往往被称为“模式”,但这些模式大都是从具体做法中归纳、提炼出来的“说法”,其他村庄从中可以得到启发,但却不能复制照搬。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将归纳、提炼出来的“说法”直接用于实践,就只能导致失败。河东张庄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并不是源于照搬别处的“治理技巧”,其成功的做法也无法直接被模仿,但模式背后的理念、因地制宜之“宜”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

一、河东张庄村乡村治理经验解读

位于禹州市花石镇东北部的河东张庄村有177户608人,2021年9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5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该村的治理经验被概括为——党建+片区(网格)+产业+绩效,但这只是简单的总结,其治理实践是既有精神内涵也有具体方法的系统工程,比这一概括复杂得多。

(一)党建+片区(网格)治理:理念与方法的统一

“网格”一词来源于电力管理,最初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为科技人员和被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链接,产生交互性和共享性,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网格化”最初只是一种技术性管理手段,后来被运用到城市管理之中,在治安管理、卫生监督、城市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之中,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所谓网格化管理是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为具体的网格,借助网络技术,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但网格化管理没有摆脱垂直性管控的思维,在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网格化管理也需要走向网格化治理,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共治的转变。片区(网格)治理能否成功,就在于能否落实善治理念,实现协同共治。河东张庄村的片区(网格)治理就是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式提升,体现了理念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全村分7个居民片区、25个网格,每个片区配备一名“区长”,每个网格配一名联户党员、一名群众代表,通过建立相互熟悉、便于互动的网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实现全方位的服务,保证“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二)产业: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则为善之心不会坚固,所以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在此基础上实施道德教化。若不能“制民之产”而仅仅强调道德自觉,后者的作用则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制民之产”不单是民生问题,还是乡村治理的一部分,只有确保村民安居乐业,才有可能达到治理状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使每个村民都得到实惠,不但能防止乡村衰败,还能聚合人心,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河东张庄村采取“集体+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在聚合人心的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聚合人心,村民不但是治理的主体,同时也是集体经济的主体,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走出一条“以治理促产业,以产业促治理”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绩效:外在的“积分”促动内在的自觉

积分制是近年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普遍采用的方法,意在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形成治理共同体,以改善基层社会生态和社会风气。所谓积分制,就是把乡村治理相关的事项数字化、指标化,以此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转化为精神或物质激励。积分制是推动乡村治理效能的外部手段,其有效性在于长效化,而长效化的标志在于转化为内在的自觉。作为制度化的动员手段,积分制在各地农村都在推广,虽然在动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成效不一。成效的大小并不在于“术”的运用,而在于能否“由术入道”,能否通过外部动员激发人人本具的良善之心。如果术与道脱节、制度与人脱节,即便有精致的“积分”指标和考核办法,也难以发挥作用。河东张庄村在合理设置绩效指标的同时,将制度与文化紧密结合,将个人荣誉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有效提升村民的素养,使其成为治理主人翁,做到了由外在的“积分”促动内在的自觉,这是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关键所在。

二、河东张庄村成功秘诀:经营性治理与治理性经营的有效融合

经营性治理是学术界针对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的概念,强调乡村治理的经营性维度。经营性治理与河东张庄村提出的“以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相似,不过前者是更理论化的表述。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运用于乡村治理,并不是将乡村打造成企业,而是挖掘经营企业与经营乡村共性的东西,以此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乡村治理主体有效利用本地资源,利用商业经营手段,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福利,这就是经营性治理。若没有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就难以保障。经营性治理虽然将经营和治理联系在一起,但重心在经营,若全面地揭示和谐乡村建设的本质,还应该认清治理对经营的贡献,只有实现经营性治理与治理性经营的有效融合,才能称之为高效能治理,河东张庄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此。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是新时代面临的实践性课题。新时期发展集体经济,不是“政社合一”体制的“复位”,而是建立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基础上的村民合作。共同的产业不但是村民致富的渠道,也是连接村民的新型媒介,这是新时期乡村集体经济的本质。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就不牢靠,但乡村治理水平低下,同样也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经营性治理与治理性经营的有效融合,是对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关系的新诠释。在经营乡村公共资源过程中实现有效治理,在有效治理中提升经营能力,实现效益与公益的有机统一,完成社会关系的协同与资源有效配置的结合,这是构建和谐乡村的有效途径。

从河东张庄村的发展和治理实践中可以看到,自然村落是情感共同体,但这种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并不是现代化的对立物,不是现代治理的负担,也不是发展经济的累赘,而是提升治理效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利用,使其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反而更容易走向治理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传统的村落不但能和现代治理实现融合,也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三、河东张庄村高效能治理经验的启示

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不是消灭“三农”,不是简单地将“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成市民”,而是因地制宜、激活治理力量。河东张庄村高效能治理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范例,这个范例虽不能模仿,但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高效能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系统工程,是道与术的统一。道是术之道,而术是道之术,两者不可分割,离道而专注于术,就会将治理看成单纯的技术或技巧,陷于“智巧论”而走偏。治理体系是一个整体,它包含着“治之本”与“治之法”。无本之术或一时有用,但不能长久。有本有法,法不离本,才能实现长久的高效能治理。

其次,百姓安居乐业是高效能治理的必要条件。张载曰:“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教养的作用就会被生存压力所覆盖,即便存在一定的秩序也只是苟且而已。发展集体经济,使村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高效能治理。

第三,实现高效能治理需要发挥文化的功能。治理不是人对物的管理,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协和,是人我之间的协同,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的本质是人文化成,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以文化人,成文明之治,正是文化的功效。因此,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理力量,以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推动乡村治理,实现文化与治理的良性互动,这是乡村高效能治理的题中之义。

第四,多元共治是实现乡村高效能治理的标志。从管理走向治理,其本质是从主客体管控走向主体间共治。主客体管控是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需求的漠视,无法真正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社会矛盾的产生及影响具有社会性,解决方式也无法脱离社会性,没有村民的参与治理就是一句空话。以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协同共治取代垂直性管控,乡村高效能治理才能实现。

(作者:殷辂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相关推荐

 · 细“治”入微丨以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