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⑤丨抗日名将桂干生 豫魂烽火铸忠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13 09:41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海报6-原图.jpg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指出:“河南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都是出自河南的英雄烈士。”河南这片沃土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从古代先贤到近现代英杰,谱写了璀璨的历史篇章。抗战名将桂干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以英勇无畏的战斗事迹名垂青史,其彰显的精神价值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弘扬。

一、战功卓著的革命骁将

桂干生的革命生涯贯穿一生,尽管他转战多地,但与河南有着深厚的渊源,这片土地见证了这位抗日将领的峥嵘岁月。

在豫南的早期革命经历。1911年,桂干生出生在罗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别山区的穷困生活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1928年,当革命的星火燃至豫南,17岁的桂干生毅然加入农民赤卫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桂干生与父亲、兄弟一起在家乡组织农民暴动,其父与兄弟遇难,桂干生带领30余名赤卫队员突围后参加红军。他的革命启蒙正是在豫东南这片红色土壤中完成的,这里的早期革命活动为他后来在河南各地的军事斗争奠定了基础。

豫南游击战中的军事经验积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桂干生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边区,参加了创建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反对国民党军“围剿”苏区的战斗中,桂干生身先士卒,带领部队英勇转战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为保卫鄂豫皖红色根据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表现出了顽强的革命意志。1932年,他率部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历经艰险到达陕北。这段在豫南坚持游击战的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军事才能,更深化了他对河南地理民情的了解,为日后重返中原埋下伏笔。

豫北敌后抗战与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桂干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重返中原大地。1938年,他出任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活动区域涵盖河南北部地区。在豫北抗日前线,桂干生指挥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他善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使第五军分区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1940年后,他相继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第九旅旅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一时期,桂干生将红军时期的游击战经验与抗日战争的新特点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敌后抗战,为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令党中央高度评价的革命征程。1944年桂干生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被增补为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他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中共七大。毛泽东亲自接见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战将,对其坚持豫南斗争的经历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7月,桂干生在奉命返回大别山区途中遭遇敌军袭击而壮烈牺牲,年仅34岁。噩耗传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痛惜不已,称桂干生是“战功卓著的一员骁将”。

二、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战

桂干生这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17岁就加入了农民赤卫队。在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指挥员。长征途中,他率部多次在绝境中杀出血路。正是这种在战火中的淬炼,使他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

创建“桂支队”,展开游击战。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1937年9月,桂干生以一二九师高级参谋的身份,跟随刘伯承师长挺进太行山区,投身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当时华北沦陷,日寇肆意烧杀掳掠,华北大地满目疮痍。桂干生和他的战友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走村串户,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一二九师游击支队,桂干生任支队长,张贻祥任政治委员,因此又称“桂支队”。桂支队活跃于正太铁路和正昔公路沿线,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破坏敌人铁路,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摧毁敌伪组织。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倪志亮称赞“桂支队”是太行地区游击支队中的劲旅。

发动群众,突破敌军封锁。1940年5月,桂干生调离太行山区,任新九旅旅长兼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当时,日寇疯狂推行“囚笼政策”,到处修筑碉堡工事,炮楼林立,封锁沟、交通壕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敌人妄图割裂、摧毁抗日根据地,断绝我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桂干生坚决执行党发动群众、冲破封锁、巩固根据地的方针,领导全分区军民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率新九旅主力对敌发起连续的破袭战,先后作战21次,毙伤敌伪军数百人,破坏敌铁路50里、公路180公里。7月25日,他率领新九旅二十五团、二十六团、二十七团和五分区地方武装,在武邑、衡水之间设伏,歼灭衡水出犯之敌40余人,缴获野炮一门,创造了在平原地区以伏击战歼敌的范例。

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根据地。1940年底至1943年秋,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这期间,桂干生从冀南五分区调到一分区任司令员。在困难的形势下,他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全分区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根据对日、伪、顽军的调查了解,制定了军事打击与争取并重的斗争策略。为分化瓦解敌人,他不避艰险,多次到驻守在魏县的伪东亚同盟自治军第一旅旅长李成华部做策反工作,使李率部起义,投入了抗日的行列。桂干生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同政治委员陈荣、参谋长张西三、政治部主任王贵德等,领导一分区军民同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冀南抗日根据地在面临重重困难的形势下得以巩固发展。

三、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

抗日名将桂干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优秀将领,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他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不仅是中国军人崇高品质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桂干生身上彰显的精神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桂干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桂干生早年参加红军,历经长征,跟随革命队伍历经艰苦卓绝的长征,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理想。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奔赴华北抗日最前线,带领军民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他的壮烈牺牲,以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用热血谱写了为国捐躯、为民尽忠的壮丽篇章,这正是对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最崇高的诠释。

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桂干生作战勇猛,多次率部与日军激战。他指挥部队频袭正太铁路,重创日军;在反“扫荡”中顽强抵抗,掩护群众转移。1944年春夏之交,桂干生因长期作战积累的旧伤复发,组织上挑选最好的医生给他做了大手术,并决定让他到延安休养。但桂干生伤未痊愈就多次请缨重返前线,并眼含热泪说:“病愈后,我即回到前方去,用战斗和胜利报答党中央、毛主席对我的关怀。”抗战胜利前夕,桂干生在返回大别山区途中遭敌伏击,突围中身负重伤,牺牲前桂干生对陈世才说:“转告毛主席,我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桂干生的英勇言行生动诠释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本色。

人民至上的奉献情怀。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桂干生带领部队深入群众,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部队帮助百姓生产,农忙时节亲自下田帮老乡耕种收割,组织战士为孤寡老人挑水劈柴。在他的倡导下,部队成立了生产互助组,不仅开荒种地实现自给自足,还帮助根据地群众改良农具、推广良种。他特别重视发动群众抗日,在各村建立民兵组织,举办识字班宣传党的政策,使军民团结如一人。这种与人民血肉相连、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的部队深受群众爱戴,每到一地都受到箪食壶浆的欢迎。

结语

桂干生的一生虽短暂却厚重,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的典型成长轨迹:从贫苦农民到革命战士,从基层干部到高级指挥员,在残酷战争中锤炼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政治品格。他与无数牺牲在革命道路上的红军将领一样,用鲜血书写了对理想信念的忠诚,成为人民军队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一二九师在对桂干生的悼词中写道:“桂干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全部鲜血洒在了挚爱的太行山上。”桂干生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英雄气概和奉献情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追求独立自由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不仅要纪念他,更要传承他身上的精神品质,以此激励我们守护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李胜垒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