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行业高校粮食文化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
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演进的时代,构筑文化自信、教育强国已成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稳定的粮食供给对国家安全根基的重要作用,以及将饭碗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的必要性。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农耕历史与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及精神遗产,是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其传承与创新实践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社会影响力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国际局势的动荡,更为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带来了严峻考验。因此,深入挖掘、梳理、保护、创新并弘扬粮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文旅发展,更是提升地方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意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育人内容转化,进而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基于此,粮食文化特色高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便具有了非凡的当代意义。一方面,此类高校应将粮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粮食文化作为粮食行业高校的精神内核,能强化行业认同,推动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同时,粮食文化承载民族记忆与价值观,对其进行弘扬有助于增强社会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行业高校发挥其特色文化与专业优势,实现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行业、社会的融合发展。
一、 中原传统粮食文化育人的时代意蕴
将中原传统粮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行业长远发展注入深刻文化力量的时代要求。
(一)立足文化自信,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铸魂。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与思想问题。面对社会对粮食敬畏感的淡化,研究团队旨在挖掘传统文化中“敬天惜粮”“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并将其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文化熏陶,帮助粮食行业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正确的“大食物观”,深刻认识自身维系国家命脉的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思想与精神动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粮食行业正处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型的关键期,急需兼具“硬核”技术与深厚行业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将特色粮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能有效弥补“重技术、轻文化”的短板,通过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其扎根行业的热情,为行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注入持久且富有创造力的文化活力。
(三)推动教育改革,为行业特色高校育人模式探路。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凸显的今天,办出特色是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研究聚焦粮食行业高校,探索将传统粮食文化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具体路径,不仅是对现有思政教育模式的补充,更是为行业特色高校构建差异化育人体系的深刻探索。其成果可为同类及其他行业院校塑造独特育人品牌提供有益借鉴。
二、粮食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分析
(一)理论研究方面。在粮食文化育人的学理探索上,尽管已有学者(如谢洁、赵婷)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指出了教育在文化代际传递中的核心作用。然而,一个成体系的理论范式至今仍未建立,尤其在构建完整、可操作的育人模型方面,理论供给存在明显不足。这具体表现为,有关教学模式创新、成效评估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支撑较为匮乏,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环节出现了内容零散、执行随意等问题。因此,学术界已形成共识,即粮食文化的育人理论探索必须在基础学理、内容建构及方法论等维度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建构,旨在推动整个育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并切实提升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
(二)实践探索现状。通过对现有高校发展案例和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可见粮食文化育人实践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挑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缺少权威、规范的文化教材,相关资源的开发进程缓慢,其内容建构也不够完整,难以给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现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往往过分偏重专业技能的传授,跨学科的有机融合明显不足,这既限制了粮食文化多重价值的立体呈现,也束缚了学生综合性视野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教学方式上依然较多地沿袭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深刻感悟的机会。此外,实践类教学活动普遍缺少体系化规划,其形式趋于单一,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待拓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深度探究粮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无论是学科之间还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合作机制都尚不健全,这不仅削弱了教学实践的整体效能,也使得粮食文化难以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系统性地破解上述难题,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策略,从强化教材顶层设计、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到革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环节,再到大力促进校、家、社的协同合作,以此全面提升粮食文化育人工作的整体质量与综合成效。
三、粮食行业高校的文化育人定位与使命
在深入理解行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粮食行业高校在构建特色文化体系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于对行业传统的继承与延续,而应立足于大学“教育、研究与文化引领”的根本使命,主动开展文化重构与使命创新。高校应发挥“传承者、塑造者、引领者”三位一体的作用,强化文化育人的系统构建与战略担当,形成具有行业辨识度、时代导向性与教育价值感的育人体系。
(一)文化育人与高校特色建构
以“家国情怀”塑造服务国家战略的育人导向。粮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国家责任意识,从“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到“南繁北育”的行业实践,再到当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着行业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高校应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宏大视野,强化“国之大者”的使命感,推动其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之中。
以“诚信品格”涵养学生敬业守信的职业操守。粮食产业链条冗长、环节复杂,任何一环都关乎国计民生与公共安全。高校需将诚信文化与敬业精神深度融入教学体系与实践环节,通过行业伦理教学、工匠精神培育、校企联合实训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本质意识,塑造既有技能又有德行的“永久牌”人才。
以“创新意识”激发驱动行业发展的科研精神。一部粮食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的科技创新史。从经验驱动的传统农业,到科技种粮,再到今天的智慧农业、生物技术,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结出的硕果。这种精神鼓励从业者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未知,以科技创新回答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之问。为此,高校应构建支持探索性学习与创新实践的学术生态,通过设立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学科竞赛、推动跨专业融合等途径,将求是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使其具备以科技进步回应时代挑战的能力。
以“绿色理念”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人。粮食行业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其面向未来的时代担当,关键在于将绿色发展、节俭爱粮与永续利用等先进观念深度内化。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化,高校的文化内涵也相应地获得了深刻的时代重塑与价值升华。在育人导向上,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已从以往对产量与效率的单一推崇,转变为对土地、水源等根本性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善待,并倡导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这也相应对其所培养的未来行业人才提出了根本性的素养要求,毕业生必须树立系统、绿色的“大食物观”,在保障社会有效供给的同时,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二)行业高校特色文化的定位
粮食行业高校的文化育人定位,既是文化资源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价值的重构者,应通过高校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建构主动回应时代与行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行业精神的“忠实传承者”。高校应主动承担起粮食行业精神的梳理、系统提炼与价值转化职责,通过构建主题鲜明的课程体系、营造浸润式校园文化环境,以及打造典型示范人物与仪式性育人活动,使“敬粮惜粮、诚信务实、勤勉担当”等行业精神实现教育场域内的价值落地。
未来人才的“主动塑造者”。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场所,更是人格养成平台,应通过构建“知识、素养、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系统培养具备专业技能、行业认同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分类指导与分层推进,实现对不同学科、专业、年级的精准化文化育人。
产业未来的“前瞻引领者”。高校在面向未来的育人体系中,应强化对行业趋势、社会需求与技术前沿的前瞻判断能力,推动高校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型。通过高校文化与学术研究、人才输出与政策服务的融合机制,高校应成为推动行业范式变革、引导社会认知重构的知识策源地和文化策动者。
粮食行业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不应仅限于传统文化的延续,更应立足时代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通过系统性价值引导、专业性课程构建与开放性社会协同,形成面向未来的文化育人新格局。
四、粮食文化育人策略的体系化设计
(一)目标导向策略。育人首要是明确目标,推动知识、价值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构建“三维育人目标”:一是通过讲授粮食科技史、产业政策等实现知识传承;二是通过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强化粮食安全意识、节俭美德等价值观塑造;三是依托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如在《粮食经济学》中融入行业伦理案例分析,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载体创新策略。育人体系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支撑。一是在物质载体上,建设粮食文化主题景观、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二是在活动载体上,策划“粮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三是在数字载体上,开发MOOC、AR/VR体验课程,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行业故事,拓展育人空间。
(三)协同育人策略。构建“校—家—社”三方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可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政策解读,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并嵌入企业文化培训,联合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从而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育人新格局。
五、粮食文化实践教学路径的创新设计
有效推进粮食文化育人体系的落地与创新,应充分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结合校地协同和数智赋能,构建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路径。借鉴在地化美育创新模式,可将“学校主导、课程实践、家庭传承、社会协同”有机融合,实现粮食文化知识、价值、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转化。
(一)学校主导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与区域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粮食文化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粮食文化创新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基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模拟粮食全产业链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理解产业运作、感受行业文化。另一方面,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开发与行业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如《粮食科技与社会》《粮食产业创新实践》等,推动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再一方面,利用行业特色高校资源,以及粮食文化博物馆、粮食种植体验科普基地、粮食文化中心等,进行体验、参观、参与和研究,提升对粮食文化的认知与创新。此外,依托数字化平台建设线上资源库,汇聚粮食文化故事、行业案例、专题讲座,实现知识资源共享与多元传播。
(二)家庭与个人情感实践。将个体化的家庭生活与成长体验融入教学实践,是引导学生对粮食文化建立深层情感连接、并自觉内化其价值理念的关键路径。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开展以家庭饮食传统或勤俭节约故事为蓝本的叙事创作、情感生成,通过数智影像记录、复原或文字梳理等方式,生动揭示家风培育与饮食文明间的深刻联系,以此触动其内心的情感共鸣并升华至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引入人工智能进行主题分析或鼓励创作短视频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表达欲与情感互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社会协同与地方文化共建。推动与粮食文化机构、博物馆、公益组织,及传统村落粮食主题相关饮食、习俗等社会文化建立深度协作关系,从而构建起一个资源共享、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实践教育平台。通过田野调查、社会实践、影像志、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保护、传承、创新、弘扬粮食文化,也达到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目标,筑牢了粮食行业高校的文化建设,实现书本知识向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转化。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饮食遗产保护、节粮惜粮风尚倡导、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等社会公益项目中,于亲身实践中涵养社会责任感与志愿服务精神。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交互式展示,能够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科技活力。
总之,粮食文化的实践教学路径探索,构建了一个以学校的课程创新为主导,以家庭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社会的协同参与为依托,并以数字化智能技术及影像媒介为核心驱动的,多层次、立体化育人新格局,实现了高校、社会、师生的多赢。不仅对粮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所助益,更能为同类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育体系改革及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实践范本。
【作者:张恒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人工智能背景下摄影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4SJ0310)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传承发展粮食文化,服务粮食安全战略——行业特色高校粮食文化育人体系创新》(2024SJGLX0100)阶段性成果 】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