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③丨东大阳堤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维路径探析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三期聚焦“东大阳堤村”,剖析其治理的逻辑主线,探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维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正面临空心化加剧、公共服务短缺、组织凝聚力弱化等多重挑战。如何破解“治理悬浮化”“发展乏力化”“文明空心化”困境,成为实现乡村善治的核心命题。河南省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的实践,恰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解答——从一个因“穷、乱、散、差”而连续两届无法完成村委会选举的“问题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治理转型历程映射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落地。
本文以“问题—路径—成效”为逻辑主线,聚焦东大阳堤村“党建引领组织重构、产业振兴夯实根基、文化善治凝聚共识、数字技术赋能增效”的四维治理模型,剖析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渗透,将治理效能转化为村民可感的幸福指数,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组织筑基:党建统领下的治理体系重构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组织力,而组织力的重塑需以党建为引擎。东大阳堤村的转型始于2008年村级党组织的系统性重构。面对“两委”公信力崩塌、宗族矛盾尖锐、连续两届选举流产的治理困局,新任党支部书记陈来胜以“头雁领航”破题——这位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一家蒸蒸日上的快递公司的返乡企业家,以“治村先治软”为理念,将企业经营思维注入组织建设,创新提出“一三五”工作法:“建强一个堡垒”筑牢组织根基是首要突破点。陈来胜上任后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依托“智慧党建”平台推行党员积分考评,将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职责量化到人,扭转了党组织“说话无人听、干事无人跟”的涣散局面。“抓好三支队伍”打通治理末梢是关键抓手。首抓班子公信力重建,通过撤换“躺平式”干部、吸纳致富能手和青年党员,实现村“三委”年龄结构与能力素养双优化;另一方面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纳入三级网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健全五个机制”提高治理效能是点睛之笔。健全民主决策、综合治理、为民服务、文化建设和有效监督五大机制,构建起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党组织统领、多方参与、机制保障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同时线下通过走访、月末例会收集民意,线上利用数字平台实时反馈,确保五大机制高效运转。
东大阳堤村在“党建+网格”双轮驱动下,村党组织通过深度融入社会结构,将政治权威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制度刚性”与“服务柔性”的共生机制,实现“嵌入性治理”,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更推动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民生改善的全面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二、产业兴村:经济赋能与民生改善的双轮驱动
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根植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可感的民生福祉。东大阳堤村深谙“治贫先治穷”的逻辑,将产业振兴作为破解治理困境的“先手棋”。2010年,面对集体资产沉睡、青壮年大量外流的颓势,村党支部以“资源盘活—产业导入—福利反哺”三步走策略,打通了从“经济造血”到“民生输血”的治理闭环,诠释了“共富方能凝聚共识”的治理哲学。
一是盘活“沉睡资产”,激活发展引擎是破局起点。陈来胜带领村“两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历史遗留的“特权承包”,整合废弃坑塘、荒地277亩,改造闲置厂房3.4万平方米,将“废地”转化为“金矿”。通过 “以地招商、以房引资” 模式,先后引入共威机械、宏达振动、百川锁业、亿卓振动、农村淘宝、宏丰停车设备、旭日科技等大小13家企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商务、智能设备三大产业集群。这一举措不仅使村集体年租金收入突破百万元,更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奇迹:全村劳动力从11年前300余人外出务工,转变为如今仅47人在外,90%以上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彻底消解了空心化衍生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二是集体经济反哺,构建普惠民生网是关键跃升。随着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近乎归零增至2024年的近300万元,东大阳堤村全面改善村风村貌,基础设施全域升级,曾经破落的村落蝶变成花园式新村,独栋别墅,整齐楼房,绿树成荫,园径幽深。目前,这个新建的幸福社区已实现七通两入地(即道路通、自来水通、监控通、污水通、雨水通、燃气通、暖气通,强电和弱电入地),清洁能源普及率100%,暖气100%入户,公共场所100%亮化,绿化面积50%以上,全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农户参与率100%。
产业振兴绝非单纯的经济命题,更是夯实治理合法性、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根本路径。东大阳堤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集体资源经营获得经济自主性,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形成了“经济自主—服务供给—认同强化—治理有效”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善治:文明内生与共同体意识重塑
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精神世界的“荒芜”却可能成为撕裂治理共同体的暗礁,东大阳堤村曾深陷此类困境。对此,村党支部提出 “文化活,则人心聚;文明兴,则治理稳”的辩证逻辑,通过激活文化基因、重构价值认同,将治理从“外在约束”升维至“内在自觉”,走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润治”的善治新路。
一是载体筑基,打造文化浸润的实体网络实现破冰。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是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载体,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大阳堤村以文化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已经建成文化长廊、“小院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等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并配备乐器、电子宣传屏、流动宣传栏和图书,为文化合作社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村民还成立了女子军乐、大鼓、戏曲、大合唱等7支文艺队伍和近2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在全村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为改变村民传统陈规陋习、东大阳堤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生态、节俭、绿色的理念,在村民心中树立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
二是机制创新,营造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氛围。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唯有有效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方能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东大阳堤村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立足实际,从村民所思所需所盼出发,探索月月有文化主题的活动机制,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如广场舞、腰鼓舞、“村晚”、“村BA”联赛、孝道文化大餐等,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全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声音,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东大阳堤村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动能,通过文化网络培育互惠规范、信任资本催化集体行动,最终形成“文化参与—社会信任—合作治理”的增强回路。东大阳堤村的蝶变证明:当广场舞的鼓点取代了争吵声,篮球赛的喝彩湮没了麻将桌,文化的柔性力量便成为基层治理最深厚的黏合剂。
四、数智赋能:技术驱动的精细化治理升级
党组织重构筑牢根基、产业文化双轮并进,东大阳堤村的治理创新并未止步。面对老龄化加剧、公共服务精细化需求提升等新挑战,村党支部以“技术向善、数字惠民”为理念,将物联网、大数据嵌入治理全链条,打造“数字东大阳”智慧平台,破解“干部跑断腿、群众办事难”的传统困局,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滴灌”的治理范式革命。
一是搭建智慧治理平台,贯通服务“最后一米”。东大阳堤村针对村庄老龄化突出、数字鸿沟明显的现实痛点,创新构建“双轨融合”服务体系。线下端通过搭建“小社区 大综治”综合治理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村庄的基层党建、三务公开、社区动态、乡村新闻、文化活动等进行实时报道,对财务报表进行月度公开,对文化活动进行定点通知,最大程度方便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村民。线上端通过搭建智慧治理平台,为群众开通了智慧社区App、微信群等渠道,群众可随时反映生活难题或提出建议,形成“群众一键下单、干部即时响应”的快速处置机制。
二是构建智能防护网络,筑牢安全韧性基底。将物联技术深度嵌入公共安全领域,打造“全域感知—智能干预”防护体系。为更好推进垃圾分类生态建设,东大阳堤村建立“高空抛物”系统,通过“智能乡村平台”预防村民从高处乱丢垃圾;为了防备电动车通过电梯上楼,社区还安装了电梯阻车系统,一旦有电动车进入,电梯便会发出警报、停止运行。
东大阳堤村坚持科技精度与人文温度并重,以电视终端破解银发族数字困境,通过智能传感网络织就安全防控的全天候防护网。其实质是以“数字力”重塑“治理力”,技术应用从工具辅助升维至系统重构,形成“数据驱动决策—智能预警风险—全民参与监督”的治理闭环。
(作者:张晓欣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