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⑦丨彭雪枫:竹沟“小延安”星火燎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15 13:31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海报7.jpg

八千里中原烽火,三十七载铁血人生。当历史的长河回望1944年初秋的那个清晨,彭雪枫将军在夏邑八里庄轰然倒下的身影,已成为河南抗战史诗中最悲壮的一幕——他牺牲在黎明将至的时刻,用生命为这片土地换来了永恒的光明。

一、中原赤子:从革命志士到杰出战将

从豫西少年到革命志士,从红军战将到统战先锋,彭雪枫的成长轨迹早已与中国的革命进程相交织,既是个人信仰的淬炼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凝聚民心、开辟新局的缩影。

少怀壮志求真理。1907年,彭雪枫出生于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彭延泰以耕作为生,兼以织绸为副业。他的祖父彭汝澜略通文墨,曾经倡办私塾,主张“耕读传家”,自取家号为“六德堂”。因此,他自幼便跟随祖父读书习字,并且苦心练武以锻炼体魄。后来经其堂叔彭禹廷推荐,到北京育德中学读书。幼时的彭雪枫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彭雪枫的少年时代,是近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1925年,“五卅运动”浪潮席卷北京,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在此期间,彭雪枫组织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推举为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并于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彭雪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陆续参加了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等,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万里征途铸军魂。1930年5月,彭雪枫受中共中央军委派遣到中央苏区工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参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3年底,在江西抚州的八角亭战斗中,作为红四师政委的彭雪枫身先士卒,率领师通信排发起反冲锋,扭转了整个战场危局,而他却因此负伤。彭雪枫因政治立场坚定,1934年被授予“红星奖章”。1935年2月,彭雪枫担任红十三团团长,在长征途中率部强攻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在彭雪枫的指挥下,红十三团在数次战役中担负主攻任务,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正是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攻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娄山关的真实写照。

统一战线共抗日。1936年9月,彭雪枫协同叶剑英等一起前往西安,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统战工作。西安事变前后,他分别拜访了于学忠、傅作义以及阎锡山等,向东北军和晋绥军高级将领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以中央代表身份留驻太原期间,彭雪枫时刻牢记毛泽东对他提出的“在外间交接,态度务须诚恳,立场务须坚定,用费务须节省”告诫,始终将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策略性相结合,最终说服阎锡山停止内战,促成八路军东渡黄河,推动了阎锡山等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风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擎起抗战大旗,率领劲旅以弱胜强,将竹沟“小延安”的星火发展成豫皖苏根据地的燎原之势,在中原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扎根竹沟培养军政干部。1938年1月,彭雪枫赴八路军总部参加高级干部会议,会上确立了“武装保卫河南”的政治任务,并以“准备发动河南抗日游击战争”为总的工作方针。2月,彭雪枫经党中央委派,率领数十名军政干部前往确山县竹沟,负责组织、领导河南军事和统战工作。竹沟扼守豫鄂皖三省要冲,北连太行、南接大别山,是中原敌后战场的核心中枢,一度被称为“小延安”。彭雪枫注重抗日军政干部队伍的培养,在竹沟举办了2期军政教导队,招收爱国青年,前后共培养出千余名军政干部,他们毕业以后,大多成为抗日战争的骨干力量。

凝聚力量加强抗战宣传。《拂晓报》、拂晓剧团与骑兵团并称为彭雪枫抗日制胜的三大法宝。彭雪枫重视戏剧救亡,于1938年5月开办了拂晓剧团,要求剧目须“宣传抗日真理,打击敌人气焰”。拂晓剧团深入前线演唱《黄河大合唱》和《八路军进行曲》等,通过情感动员,用文艺表演的方式鼓舞军民团结一致、将抗战进行到底。1938年9月,彭雪枫又创设《拂晓报》,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寓意“黑暗将尽,拂晓将至”。该报前后发行千余期,以文化抗战唤起民众觉醒,表明战斗决心,凝聚军民抗战力量。这份诞生于竹沟的战地报纸,在油灯下手工拓印,用烟盒、账本作纸张,成为华中敌后最耀眼的精神火炬。彭雪枫将军在抗战中创建的《拂晓报》与拂晓剧团,不仅是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文武兼备”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两大“精神武器”在烽火岁月中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用油墨与锣鼓声铸就了军民一体、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转战豫东开辟敌后战线。1938年9月2日,彭雪枫遵照中共中央电令,将竹沟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并担任司令员兼政委。9月30日,他率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誓师东进,深入敌后,不断吸收抗战力量,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在彭雪枫的领导下,至1939年9月,仅仅一年时间,游击支队已由竹沟出发时的373人扩大到1.78万人,成为中原抗战的中坚力量。在豫东平原上,彭雪枫与张震、萧望东密切配合,利用豫东平原的地形特点,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打击日军,不仅振奋了部队的士气,也鼓舞了河南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委,与邓子恢携手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同年,彭雪枫组建新四军首个骑兵团,并改良新式马刀,亲自设计出背厚刃利的“雪枫刀”,这支劲旅在淮北平原机动作战,成为抗日武装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铁骑。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奉命西进,率领新四军主力攻打河南夏邑八里庄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

三、不朽丰碑:中原大地的永恒记忆

彭雪枫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投身革命20年,戎马倥偬,战功卓著,根据地军民誉其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毛泽东、朱德称其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他的革命风骨,化作中原大地最厚重的丰碑,至今仍激励着中原儿女砥砺前行。

雪枫英名永远流传。雪映千秋业,枫染万山红。彭雪枫将军是河南人民的楷模,是镇平人民的骄傲。在彭雪枫的故乡南阳市镇平县,“雪枫精神”已融入城市血脉,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永恒的信仰。1984年,适逢彭雪枫将军牺牲4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河南省镇平县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于1988年建成并开馆。该馆占地37亩,瞻仰大厅前,矗立着高3.2米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大厅门前高悬着1945 年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彭雪枫将军隆重举行纪念追悼大会时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无声地记录着将军一生的丰功伟绩。除了将军的故乡外,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八里庄彭雪枫殉国处、江苏省宿迁市的泗洪县雪枫墓园等地,都成为纪念彭雪枫将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以确山县竹沟镇为核心的“中原抗日故地游”红色线路,将镇平和夏邑两县纳入其中,成为河南省五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事迹。彭雪枫精神以“文武兼备、铁血丹心、清正廉洁”为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构成中原红色基因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彭雪枫入选中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录”,其事迹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历史》,成为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为了使彭雪枫将军的卓越事迹广为人知,彭雪枫纪念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通过深化社会教育、推进数字化、优化服务、加强合作等工作,持续发挥红色文化阵地作用,传承彭雪枫“共产党人好榜样”的革命精神。

结语:以史为鉴,赓续红色血脉

彭雪枫将军以37年短暂生命,在河南大地上书写了共产党人“为民族、为群众”的壮丽史诗。今日河南,从竹沟“小延安”的红色研学,到商丘夏邑的文旅融合,从《拂晓报》精神的融媒体传播,到雪枫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处处可见“雪枫精神”在中原大地上回响。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更需赓续这份精神遗产,让“拂晓之光”照亮中原振兴之路,以高质量发展告慰先烈英灵。让我们以史为鉴、勇毅前行,在新时代中原崛起中续写属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篇章!

(作者:梁家振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