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⑨丨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抗日英烈鲁雨亭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河南大地自古英雄辈出,在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烽火中,无数中原儿女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鲁雨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位从旧式军官蜕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抗日英雄,以毁家纾难、以身殉国的壮举,在芒砀山麓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鲁雨亭不畏牺牲、捐躯报国的精神品格,不仅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而且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一、毁家纾难:从旧式军官到抗战先锋的蜕变
鲁雨亭的抗战之路,始于对山河破碎的锥心之痛,成于对救国道路的清醒抉择。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抗日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选择 “毁家纾难”的救国之路。
弃文从武的仕宦子弟。1899年11月,鲁雨亭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县山城集一个世代殷实的书香家庭,其祖父、伯父和父亲均为晚清秀才,家境条件冠绝永城县北。1915年春,16岁的鲁雨亭考入河南法政学堂,毕业后因个人志向决意弃文从武、投笔从戎,于1918年考入河南开封宏威军士官学校。1920年,鲁雨亭从该校毕业后投身军伍,历任河南陆军和建国豫军掌旗官、军法官、军法处长、武安县长等职。由此,鲁雨亭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仕宦子弟,完成了从一介书生到旧式军官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早年军政生涯锻造了鲁雨亭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其之后在抗战中痛击日寇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以贯之的抗战立场。在日寇进犯、民族存亡之际,鲁雨亭自始至终都坚持抗战立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痛感时局危急,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并于同年10月在天津《大公报》发表《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奉劝国民党当局“立息内战,止戈言和”“牺牲成见,忍痛救国”。1933年初,鲁雨亭推动孙殿英率部从山西进攻热河,在赤峰与日寇血战七个昼夜,赢得国内舆论一致好评。1936年10月,鲁雨亭撰写《抗日应有的步骤》《国共合作应定为抗日国策》。因此,自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一直秉持坚定的抗战立场,亲撰数文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为推动当时的局部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毁家纾难的抗战先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经李宗仁推荐,鲁雨亭在1937年11月出任永城县长。出任永城县长后,鲁雨亭的抗日实践迎来关键转折。为抗日救亡,鲁雨亭组织成立永城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委员会并兼任主任委员,将“非经省批准不得动用”的修路专款3000元用于开办青年训练班,全力支持永城县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3月,鲁雨亭把永城青训班学员分为5个抗日工作团,深入各区进行抗战宣传,掀起了全县抗日高潮。永城沦陷后,鲁雨亭在中共永城县委协助下组织抗日联防自卫队等武装,于1938年11月正式成立了永城县抗日游击队。其间,鲁雨亭变卖祖宅田产,倾尽家财购买枪支弹药,抚恤遗孤,为国纾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毁家纾难”的精神内涵,完成了从旧式军官向抗战先锋的蜕变。
二、以身殉国:豫皖苏边区的钢铁脊梁
全面抗战期间,鲁雨亭深刻感知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浴血奋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豫皖苏边区的创建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豫皖苏边区的钢铁脊梁。
改变人生的政治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鲁雨亭一生最为重要的政治抉择,其抗战事迹因而愈发出彩。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永城一带,鲁雨亭立即派人与其联系,协助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打击日军。同年8月,鲁雨亭亲见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由衷表示“要救国救民及达到世界人类真正的和平与幸福,自己只有站在马克思、列宁的旗帜下,坚决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请求加入共产党和归编为新四军。8月29日,鲁雨亭所率的永城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他任总队长。9月,经张震、张先舟介绍,报经中共中央批准,鲁雨亭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鲁雨亭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实现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蜕变。
屡战屡胜的抗战事迹。鲁雨亭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率部屡挫日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1939年10月至1940年初,鲁雨亭率部毙伤日伪军数百人,开辟并巩固了夏永砀抗日根据地,其部队亦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到3000人左右,成为豫皖苏边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1940年2月,鲁雨亭带领第1总队在僖山阻击日军,击毁敌汽车2辆,毙伤敌30余人。同年3月,鲁雨亭指挥部队与日军连续战斗10余次,屡获胜利,歼敌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等300余人,缴获诸多武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取得反“扫荡”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经此数役,鲁雨亭的军事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以身殉国的悲壮结局。1940年4月1日晨,日寇从永城、夏邑、砀山、萧县等据点调集数千人向芒砀山区分进合击,集中扑向鲁雨亭第1总队大本营所在地山城集。鲁雨亭率部在磨山、僖山、柿园等村同日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鲁雨亭身先士卒,浴血战斗在第一线,亲率特务连抢占了李黑楼这一战略要地。在李黑楼守卫战中,鲁雨亭沉着镇定指挥部队作战,多次打退敌人进攻。然而,就在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即将解决战斗之际,鲁雨亭却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于李黑楼东门外,时年41岁。鲁雨亭通过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诠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彰显了不畏牺牲、奋战到底的英雄品格,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努力奋斗。
三、雨润千秋: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英雄虽逝,薪火永续。鲁雨亭殉国后,深受时人广泛哀悼,彭雪枫称赞鲁雨亭“是一个只知有党不知有己,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的真正的出色的民族的布尔什维克的英雄”。2014年9月1日,鲁雨亭入选民政部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鲁雨亭的精神品格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成为奋进新时代的重要精神力量。
纪念馆弘扬抗战精神。河南永城是鲁雨亭的出生地、抗战地和殉国地,多年来一直注重弘扬鲁雨亭的抗战精神。1940年4月3日,在鲁雨亭殉国后不久,永城人民在芒砀山南麓为其兴建了“雨亭祠”;1942年,永城人民在鲁雨亭墓前修建了“鲁雨亭纪念馆”;1996年,永城县对“鲁雨亭纪念馆”进行整修和扩建;2023年,对该馆启动改造提升工程。目前该馆年均接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余场次,成为缅怀祭奠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和弘扬传承革命精神的圣地。
丰厚著作展现光辉事迹。鲁雨亭外孙翟力实耗时15年,在全面整理鲁雨亭的日记、书信等历史文献以及采访老战士、老战友等基础上,出版了《鲁雨亭传》一书,系统展现了鲁雨亭的光辉抗战事迹和伟大精神品格。河南作为鲁雨亭的故乡一直注重对鲁雨亭抗战精神的弘扬,在此方面出版了诸多著作,如河南省民政厅编著的《烈士永生 第6集 纪念鲁雨亭烈士专集》、永城市委党史办编著的《鲁雨亭纪念文集》等。上述著作对鲁雨亭的抗战事迹和精神品格予以深入阐释,生动展现了鲁雨亭烈士光辉的抗日形象。
英烈后人传承红色基因。鲁雨亭烈士留有7个儿女,全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为传承鲁雨亭烈士精神,自2008年9月起,鲁雨亭的外孙翟斌发起“雨亭行动”,以当年鲁紫铭、鲁雨亭父子在故乡兴学时“为国储才”的遗训为主旨,秉持“以雨润才,以亭护才”理念,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雨亭行动”系列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有效引导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先烈精神、传承先烈精神、坚定革命信念,助力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
结语
雨落中原沃碧血,亭护山河铸忠魂。鲁雨亭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是中原儿女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他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更是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切缅怀以鲁雨亭为代表的抗战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作者:尹松鹏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