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④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和寨样本”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四期聚焦“和寨”实践,通过“理论+实践”的双向解读,揭示和寨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可复制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许昌市鄢陵县张桥镇和寨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不动摇,探索完善“2·15”网格化服务模式,持续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上取得了扎实成效,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党建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为其他地区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和寨样本”。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和寨”实践
(一)创新实施“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
和寨村借鉴建安区前宋村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工作法,在网格员队伍中加入“有工作热情、有奉献精神、有群众基础、有办事能力”的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创造性实施“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即将村民按照居住位置划分为46个小网格,每15户左右划分为一个小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名党员和1名村民代表分包联系,日常负责对分包网格内的群众进行联络沟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开展为民服务等工作,做到“办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同时,为激励联户党员和村民代表主动发挥作用,和寨村对网格小组实行积分制管理,每成功处理一起矛盾纠纷积5分、每服务群众一次积3分,每季度汇总统计一次积分情况,联户党员和村民代表每季度末凭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物资。通过“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的运用,和寨村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据统计,联户党员和村民代表主动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30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连续15年保持“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
(二)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和寨村结合村庄实际,围绕土地做文章,按照“党建引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原则,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和寨村成立鄢陵县茂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28万元入股,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连片,与镇域内良种繁育公司绑定合作,成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专门培育高效良种小麦,并将小麦以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销售给良种繁育公司,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小麦市场化收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和寨村还将荒废住宅改造成织布坊,成立织布互助组和制鞋互助组,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帮助闲散妇女重新学习传统手工艺,助力其增加收入。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和寨村“两委”结合地方特色,积极谋划并稳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方面,和寨村将废弃的面粉厂改建为村史馆,并从村民中收集农耕文化、民间生活用品等藏品300余件进行展示;建设由“初心园”“德孝园”“振兴园”组成的党建主题公园,其中德孝园成为村庄开展文化活动与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将34处荒院空宅改造成广场、村内游园与老年活动中心,扩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在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方面,和寨村以“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广场舞比赛、“五一”趣味运动会、“书香鄢陵”读书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和寨村连续举办八届和寨村孝善文化节,开展“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选树活动,倡导了学先进、争先锋、促提升的鲜明导向,营造了“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守法诚信、爱国知礼”的良好氛围。
二、“和寨”实践对其他地区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群众凝聚力,充分集聚和释放基层党组织效能。一要重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不仅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转化,而且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还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实现党员队伍质量整体提升。二要广泛发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完善多元主体之间良性协同互动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职能范围,增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各治理主体之间有效互动与通力协作。三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搭建村务工作交流平台,倾听群众合理诉求,对于有关村庄发展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回复,同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凝聚乡村社会发展合力。
(二)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社会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精准化的有效载体。要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建立完善党员与村民代表协同联户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纽带作用,确保政策不棚架、工作不落空、民意及时报。一方面,要坚持网格建在支部上的工作原则,将党员干部编入网格,推动党员干部进网入格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建强网格员队伍,积极吸纳有工作热情、有奉献精神、有群众基础、有办事能力的群众担任网格员,与党员干部一起及时了解掌握网格内群众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积分管理制度与荣誉表彰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网格员的激励,提升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可持续运行提供队伍保障。
(三)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要坚持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党组织要在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挖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员带头创业等方式,引领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实施“党支部 + 企业 + 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企业、村集体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定期邀请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面向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专业实践、参观考察等现场指导,提升农民技能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
(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构建文明和谐乡村社会
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对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要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文明乡风建设全过程,不断完善农村文明治理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一是积极探索“党建+红色文化”“党建+传统文化”等模式,将党建与乡村善治、政德教育紧密结合,组织开展道德讲堂、乡村读书会、文化传承主题党日活动等,培树文明乡风。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加大对文明乡风建设的软硬件投入,譬如通过新建或改建党建主题公园、文化公园,对古建筑、古文物等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修复,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汇演等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三是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定期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
(作者:邓欢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