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⑩丨“狼牙山五壮士”之抗日英雄宋学义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众多英雄群体之一,宋学义是五壮士中来自河南的英雄。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这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
1918年,宋学义出生在河南沁阳王曲乡北孔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全家9口人,靠3亩多薄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父母长年给地主家打工,哥哥在外地挑担补贴家用,宋学义很小就到县城一家面铺当童工。1937年,为了还高利贷家里被迫卖掉了仅有的土地。宋学义背井离乡来到温县、孟县和济源一带乞讨为生,尝尽了人间痛苦。
1939年夏天,宋学义在济源王屋山附近遇上了抗日游击队,便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1940年初,他所在的游击队被编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宋学义被编入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加入八路军后,宋学义接受党和军队的教育和训练,从一个贫苦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先后参加了多次战斗,作战本领越来越强,意志坚定,作战勇敢,多次受到团里嘉奖。
二、参加狼牙山战斗成为抗日英雄
1940年秋,为粉碎华北日军对我八路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发起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包括宋学义所在部队的晋察冀边区军民积极参战,使日本侵略者损失惨重。驻华北日军为巩固其所谓战略后方,从1941年起,多次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
1941年9月下旬,驻华北日军纠集3500名日伪军,形成了对我狼牙山根据地的铁壁合围。在包围圈中,有党政机关及当地群众4万人左右,战斗部队仅有一团七连。9月23日,日伪军占领易县部分村庄,开始屠杀我抗日军民。千钧一发之际,第一军分区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24日命令三团、二十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引诱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突围。这一计果然奏效,日军以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在管头村方向,急忙回援,九莲山至沙岭子一带出现了大约二十里宽的口子,为被围军民提供了难得的突围良机。抗日军民连夜突围,一团七连官兵奉命掩护机关、部队和群众向老君堂方向转移。七连接到任务后,立即派班长马宝玉率六班的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宋学义和机枪班的两名战士,利用狼牙山的险要地形正面阻击敌人,狼牙山战斗由此打响。
从25日清晨开始,五位勇士在七连战友们的配合下,利用险要地形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战斗。他们利用机枪、步枪、手榴弹、地雷、滚石,在石门口、阎王鼻大量打死打伤日伪军,且战且走,退至棋盘岭与七连主力会合。
为了保证被围军民全部突围,七连全体官兵在棋盘岭与日军展开了更为惨烈的战斗。日军优势炮火打得山石横飞,七连顽强抵抗,誓死不退,令日军尸积沟梁、损失惨重。激战数小时后,七连伤亡过半,连长刘福山负伤,在完成上级交给的掩护突围任务后,指导员蔡展鹏决定率七连主动转移。为掩护七连主力和剩余干部群众转移,六班长马宝玉再次率全班请战。
指导员批准了马宝玉的请求。七连撤出棋盘岭至老道庵小横岭以南后,六班立即在老道庵山口设伏,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日军冲过棋盘岭至三岔路口后,马宝玉为防止其向我军转移方向追击,命令全班战士用机枪、步枪一起向敌人开火引诱敌人。猛烈的火力使日军以为八路军一团主力在老道庵山口,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伴随着地雷、手榴弹的爆炸声,以及激烈的机枪、步枪火力,又一批敌人倒下。
为保证转移部队和群众更为安全,马宝玉和宋学义等五位战士边打边撤,引诱敌人向山上前进,已经打红眼的日军紧追不舍。五勇士在牛角壶利用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又有一批日军中弹,或倒在狭窄的山路边,或滚落到深不见底的悬崖下。五名战士边打边退,顺着盘陀路上了小莲花峰。面对穷凶极恶、蜂拥而来的日寇,五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黄昏。当山顶的石头也扔光后,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砸碎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老乡救起,幸免于难。
马宝玉、宋学义等五名战士的壮举很快在边区传开,人民群众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决定授予三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共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退伍后深藏功名继续奋斗
1944年,宋学义转业到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被群众推选为农会主席。第二年宋学义与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解放,便带着妻子一起返回老家河南沁阳北孔村。返乡后的宋学义淡泊名利、甘守清贫、心系群众,从不以功臣自居,不向组织伸手要待遇,保持了英雄本色,同普通群众一样参加劳动和土改运动,村里乡亲只知道他是一个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八路,不知道他是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951年,中央要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寻访英雄活动。沁阳县民政科的张贺兆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至此,家乡的人们才知道这位老八路的真实身份。宋学义先后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血战狼牙山20周年大会。1959年,他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烈军属和残疾、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69年,宋学义出席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1年6月,宋学义在郑州去世,享年53岁,遗体安葬在沁阳县烈士陵园。1979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四、捍卫英雄名誉传承英雄精神
曾经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逆流非常猖獗,不法分子以言论自由、学术研究为幌子,肆意歪曲事实,诋毁、抹黑英雄人物。2013年,洪某某发表文章,从所谓细节考证入手,意在以细节否定英雄,企图抹黑“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形象和名誉。文章发表后,引起广大群众的极大愤慨。
宋学义和葛振林的后人宋福保、葛长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英雄的名誉,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起诉洪某某侵害“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2016年6月,西城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宋学义、葛振林名誉、荣誉的行为,并在媒体上公开向宋福保、葛长生道歉。法院审理认为,“狼牙山五壮士”及其精神已经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被告的侵权行为不仅伤害了原告的个人情感,也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情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8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
“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的胜诉,极大地打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气焰。2018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保护英雄烈士有了专门的法律依据,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烈士的英灵了。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尊崇英雄、学习英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杨世利 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