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赞英雄⑪丨扶沟赤子抗日名将吉鸿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1 09:33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海报11.jpg

河南籍抗战英雄吉鸿昌,怀着朴素的爱国思想走上战场,在党的教育下,在追求真理的革命实践中,淬炼为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救亡的民族英雄。他毁家纾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流尽血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扶沟赤子:抗日名将的觉醒之路

吉鸿昌出身贫苦,自幼身怀正义感,在旧军队中从士兵成长为高级将领。他不忘为民造福的初心,抵制了升官发财观念的腐蚀,力求有益于国家与人民。在百转千回的救国道路上,吉鸿昌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定地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与反动派彻底决裂。

吕潭岁月:黄土地滋养出的爱国情怀。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贫苦农户吉茂松家中。因家道贫寒,他6岁便帮父亲在茶馆打杂,砍柴担水,捧茶当炉,像成年人一样操劳。从茶馆中怎样强国的议论,他知道了孙中山再造中华的革命主张,也了解到花木兰替父从军和岳飞还我河山的英雄志向,这股精忠报国的念想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底色。少年辍学的经历让他深知教育之重:1921年,吉鸿昌返乡创办“吕北初级小学”,并规定“凡贫家子弟免交学费,供给课本”。学校后经扩建,一度被誉为“豫东第一”名校。

西北军淬炼:朴素爱国理想的升华。1913年,18岁的吉鸿昌怀着“当兵吃粮救国”的朴素想法投奔冯玉祥部队,并凭借坚韧刚勇的品格很快崭露头角,从手枪队士兵到营长,再到骑兵团团长、旅长,但他始终牢记父亲“做官即不许发财”的遗嘱,并将其刻在细瓷茶碗上,勉励自己奉公履职。在此期间,吉鸿昌结识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大力支持共产党员在其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人也接触到许多鲜活的革命理论和思想,开始心向革命。

欧亚之旅:决心加入革命队伍。1930年中原大战后,吉鸿昌部被改编,奉命“围剿”红军。吉鸿昌借故按兵不动,与红军方面秘密联系,并前往鄂豫皖红色区域参观,拒绝“剿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组织起义的计划被蒋介石察觉,被迫离职出国考察。旅途中,吉鸿昌自制写有“我是中国人”的木牌置于胸前,昂首外国街头,以实际行动捍卫了民族尊严。经过欧、亚之旅,吉鸿昌思想深受触动,投靠革命队伍的决心更加坚决,回国后联络策划旧部起义,积极和党组织联系,郑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多伦大捷: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铁血攻坚

作为一名爱国军人,吉鸿昌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仇深刻骨,不论在驱逐清朝废帝的斗争中,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察北抗战中,还是在抗日讨蒋的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无比英勇。他是“吉大胆”,带出过被誉为“铁军”的部队,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不向反动势力妥协。

同仇敌忾:抗日同盟军的成立。日寇在华北的嚣张气焰,蒋介石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吉鸿昌的满腔怒火。按照党组织指示,他四处奔走,准备在察哈尔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3年5月,吉鸿昌毁家纾难,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担任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满怀激情地作战前动员:“为中华民族献身的时候到了!有贼无我,有我无贼……是好男儿,舍身报国。”振奋军民,动人心魄!

克复多伦:近世未有之胜利。抗日同盟军就敌我形势作出反击日军的决定,在接连收复沽源、宝昌后,计划收复多伦。多伦城是察哈尔省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被日军视为攻掠华北、进逼平津的战略要地。面对日军坚固的城防,吉鸿昌制定了“里应外合”的战术,亲自主攻,并派士兵化装成商贩潜入城内。1933年7月7日夜,攻城战打响了。面对日军城防的重机枪,头顶轰炸机的火力压制,吉鸿昌带领敢死队,跃出战壕,奋勇爬城。战斗中,吉鸿昌赤裸着臂膀,带头冲锋,战士们都被感染了,挥舞着大刀,杀向敌人。战斗惨烈,进行了几昼夜,至12日晨,同盟军终于收复多伦全城,共歼敌800余人,我军也伤亡达1600余人。成功收复康保、沽源、宝昌、多伦,系“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诚如章太炎感慨:“近世与外国战,获胜者有之,地虽一寨一垒,既失,则不可得矣。得之,自多伦始。以争一县,死多将士近两千人,虽在一隅,恢复之功,为九十余年所未有。”此战使广大军民看到了抗日救亡的希望,吉鸿昌功不可没,成为民众推崇的抗日英雄。

抗日讨蒋:与旧势力彻底决裂。然而,国民党政府当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令何应钦调集16个师围剿同盟军。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冯玉祥下野。吉鸿昌率部与方振武部会合,组成“抗日讨蒋军”,宣誓坚持继续斗争:“举义之日,已有死志……既不辞玉碎于强敌,更何求瓦全于内奸。”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吉鸿昌和方振武被迫与商震谈判,旋即被扣押,二人相继逃脱,吉鸿昌辗转潜回天津,继续斗争。

三、就义壮举:“恨不抗日死”的千古绝唱

吉鸿昌虽出身旧军阀,但他从善如流,不断探索真理,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前半生已矣,后半生当直追”,察北抗日受挫后,他转战天津继续革命斗争。被捕后,面对敌人百般折磨,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坚持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视死如归,从容就义。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诗篇,“大节垂千古,忠勇贯日月”!

天津被捕:坚贞不屈的狱中斗争。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组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秘密印刷刊物《民族战旗》,反响巨大。吉鸿昌在天津的住所也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正当其满怀信心投入新的斗争、在法租界与李宗仁代表商讨反蒋抗日大计时,被特务枪击受伤被捕。敌人穷极手段,威逼利诱,吉鸿昌坚贞不屈,不为所动。吉鸿昌深知时日无多,在狱中还不忘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获得了狱友们的钦佩。

北平殉难:令人扼腕的冤狱。吉鸿昌被押往北平,亲日头子何应钦迫不及待地组织了“军法会审”,妄图给吉鸿昌网罗“危害民国”的死罪。当被问及为什么抗日,又为何反蒋时,吉鸿昌义正词严:“抗日是四万万人民的事情,光明磊落……我吉鸿昌要救国,蒋介石要卖国……我吉鸿昌要抗日,蒋介石迫害抗日,我不得不为抗日而讨蒋。”当审判官问,抗日为何要加入共产党时,吉鸿昌会满怀自信地说:“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正是我毕生最大的光荣,这正是我不同于中国一般俗流军人的所在。”面对吉鸿昌的慷慨陈词,审判官茫然失措,气急败坏地结束了这场闹剧。

在殉难这天上午,吉鸿昌写下遗书,讲述迂回曲折终于走向真理的一生,控诉了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可惜遗书被反动派销毁。在刑场,他写下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临刑前,他以自己为抗日而死光明磊落为荣,要求特务在其眼前开枪。刹那间,吉鸿昌瞪大双眼,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喊: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国革命万岁!”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年仅三十九岁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吉鸿昌倒下了。在其身后,一位又一位为民族抗争的斗士站起来了,正是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才有了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身后哀荣:永垂不朽的礼赞。吉鸿昌在黑暗的旧社会中同很多爱国军人一样,从朴素的爱国主义出发,勇于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这艰难曲折的过程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思想境界一步步升华,终于从一个旧军人转变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通过《关于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议》,吉鸿昌即在追悼之列。1946年,解放区编印《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就有南田同志撰写的《吉鸿昌烈士传略》。1953年,吉鸿昌烈士家属收到了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永垂不朽”的光荣烈属纪念证。吉鸿昌牺牲后,遗体被运回扶沟安葬,1964年迁入郑州烈士陵园。1979年,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筹建,1984年吉鸿昌牺牲5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9月,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结语

在河南周口扶沟县吕潭镇,吉鸿昌小学仍矗立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2024年入选全国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86岁的何国志老人自1991年起为吉鸿昌将军“看家护校”,义务讲解英雄故事34个春秋,接待50余万参观者,讲解6万余次。天津和平区花园路5号“红楼”则于2024年修缮开放,复原“七扇门”密室、秘密印刷所场景,展出《民族战旗》刊物等文物,成为“天津市2025年度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吉鸿昌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重温先烈事迹,齐声朗诵着“我是中国人”的爱国誓言,坚定有力的声音穿过百年风雨,与多伦城头的冲锋号、北平监狱的就义诗共振,构成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图腾。正如吉鸿昌将军所言,“抗日救国是中国人民人人应知,人人能知的事情”,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种精神正转化为中原儿女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岳威成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