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⑥丨安阳大子厢后街村:乡村振兴系统性治理的鲜活样本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1 09:33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六期走进安阳,结合治理逻辑与实践经验,剖析乡村治理“大子厢后街村”鲜活样本。

农村是国家的根基,农村社会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从河南安阳滑县高平镇大子厢后街村曾有的“各扫门前雪”式分散状态,到如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同治理格局,农村治理模式的这一转型,既是基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路径。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大子厢后街村从步履缓慢的后进村跃升为集体经济强村,其跨越发展背后蕴含的治理逻辑与实践经验,为破解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共性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鲜活样本。

一、大子厢后街村乡村治理经验解读

(一)网格化管理:基层治理单元的精细化重构

针对农村社会矛盾呈现的“碎片化、情境化”特征,大子厢后街村推行网格化管理,本质上是对治理单元进行空间重构与功能再造的制度创新。该村将全村科学划分为5个网格,由村“两委”干部与村民组长共同担任网格员,构建起“村—网格—户”三级治理链条,这一制度设计精准契合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的理论要义。网格员依托在地性知识优势(人熟、地熟、情况熟),搭建起矛盾化解的前端响应机制。在宅基地纠纷调解等具体场景中,通过历史契约核查和情感动员疏导的双重策略,实现了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将纠纷化解在矛盾初始状态,这正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该村多年保持“零上访”的治理成效表明,精细化网格管理不仅有效降低了治理成本,更通过赋权基层治理主体,实现了从被动维稳到主动治理的范式转变。

(二)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的价值链升级路径

为突破村集体经济“空壳”的局面,大子厢后街村于2022年开启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产业转型,本质上是通过生产要素重组与价值链延伸实现乡村经济能级跃升。该村集中流转55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大棚,配套的瓜果市场和3座冷库也相继建成。这一举措深刻体现了“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理论逻辑;村里还组织人员赴山东寿光学习取经,并引入高端果蔬品种,这也实实在在印证了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的道理。为让蔬果有稳定销路,该村采用“农户+合作社+阿里巴巴”的创新销售模式,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高效衔接机制:合作社牵头解决标准化生产难题,电商平台有效突破地域市场限制,“蕃茄鲜蜂”品牌的打造实现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三者协同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价值链。如今,该村年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超50万元、村民月均收入达2500元的发展成果。这样的成绩说明,要让产业兴旺起来,就得把土地、技术、人力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推向市场。这为农村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有力借鉴,其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化机制凝聚集体力量,同时依托市场化逻辑激活发展动能,二者协同发力构成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三)文化铸魂:乡村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机制

对于乡村而言,文化认同是村民对本土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集体认可与情感归属,这种深层的精神联结,正是激发乡村活力、凝聚振兴合力的核心动力。大子厢后街村通过戏曲公园与展览馆的建设,将“大平调”这一非遗文化具象化、场景化,不仅让村民直观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更在重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强化了文化认同。当村民们在这些文化载体中看到熟悉的戏曲元素、回忆起共同的文化体验时,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认同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紧密的集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通过村子里每周定期举行的戏曲展演,村民们因共同的文化喜好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情感联结有效破解了乡村社会的“原子化”趋势,让村民从关注个人利益转向关心集体发展。可见,由文化认同催生的内生动力,远比外部强制推动更具持久性和有效性,是乡村振兴能够稳步推进、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四)共建共享: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式民主实践

一“锅”熬出共筑情,这句生动的总结道出了大子厢后街村在村容改造中以“大锅台”工作法破解治理难题的核心逻辑。当产业根基稳固、文化活力焕发后,村容村貌的提升成为村民对好日子的迫切期待,而“大锅台”不仅是物理空间里的烹饪设施,更是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制度载体,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治理理论内涵。可以说,“大锅台”工作法是参与式治理理论的生动演绎,通过“劳动共同体+饮食共同体”的双重建构,打破干群之间的身份区隔,将村民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村党支部书记王景振带着村“两委”干部发动村民筹资筹劳,自筹资金440万完成工程、节省180万人工费的成效,彰显了集体行动的效率优势;“共享礼堂”推进移风易俗,则是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实现行为规范重塑。从“污水横流”到“花草遍地”的转变,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改善,更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治理理念的体现,验证了群众主体性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

(五)制度保障: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

“11315”工作法是大子厢后街村乡村振兴系统性治理框架的生动实践,其核心是构建“党建引领—民意畅通—多元激励—长效推进”闭环,以制度化设计破解“一阵风”式治理弊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通过“1”建强村党支部,确保治理方向,凝聚合力;“1”建“一电一码”加网格员,搭建民意直通车,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3”建积分管理制度,量化行为并兑换价值,激活村民参与能动性;“1”,是每年开展1次“乡村光荣榜”评选表彰活动,让文明乡风吹遍全村;“5”聚焦戏曲公园等具体工作,将治理理念化为民生项目,覆盖乡村振兴多方面,增强村民认同。大子厢后街村的蜕变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群众认、能落地、可持续”的治理体系。

二、大子厢后街村乡村治理实践启示

首先,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源于村民主体性的内向激活,而非外部资源的简单叠加。大子厢后街村以利益联结为先导,让大棚产业与共享礼堂的增收机会直接回归集体;以制度赋权为杠杆,通过网格治理下放矛盾发现权、积分制把公益行为兑换为可兑现的信用红利,重塑权责对称的治理结构。只有让村民看得见收益、用得上权利、守得住乡愁,这三股力量才会拧成一股绳,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使村民从受惠的客体升级为共建共享的主体,由此,乡村振兴获得自我驱动、自我增值的内生循环。

其次,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跃迁,既需通过产业发展筑牢物质基础以实现村民的经济富足,也需依托文化传承构筑精神家园以满足村民的文化认同需求,二者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力。大子厢后街村的实践路径就是对产业文化协同发展机制的生动诠释,两者的共振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物质层面的经济富足为村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与物质条件,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主动性;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则强化了村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转化为产业发展中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力。如此一来,大子厢后街村有效规避了乡村振兴中经济单极发展的倾向,印证了“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协同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可持续、高质量振兴的光明大道。

最后,制度创新是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效保障。乡村振兴的短期突破主要依赖主体性动力,而长期可持续发展则需依托制度化的规则体系。大子厢后街村之所以蹚出了一条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振兴路,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治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通过制度化转化,探索“网格化治理”“11315工作法”,并上升为具有稳定性、可复制性的规范体系,这也正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体现。这种制度设计的深层智慧,在于实现了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耦合:既充分激活农村的差序格局优势,避免现代制度与乡土社会的脱节,又以现代治理规范弥补传统乡村治理碎片化短板,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作者:闫慈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