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1 09:34

摘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于建立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符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应的特色话语体系,最终通过传播模式的转变开创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原文化;符号资源;话语建构;传播模式

一、构建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符号体系

(一)文化符号资源的梳理分类

中原文化拥有大量典型的文化符号资源,这些资源是中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载体,要利用好这些富有特色的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认知梳理,对中原文化符号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涵盖历史遗迹、民俗活动、传说故事、名人文化、特色建筑、传统技艺、方言、艺术形式、饮食文化、传统服饰等各个方面。组织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以及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文化符号,记录其起源、发展脉络、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以及传承现状等信息,为后续一体化研究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符号的类型、特征、价值和影响力等因素,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自然文化资源、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名人等。

(二)文化符号数字化

创建涵盖各类文化符号信息的数据库,将文化符号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使用文字描述、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直观、全面地展示每个文化符号的详细信息。同时,建立便捷的检索系统,让使用者能够根据关键词、类别、地域、时间等多种方式快速查询到所需的文化符号资源,实现信息数字化共享。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化手段,通过数字技术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体验,让受众更直观地感受中原文化的韵味。

(三)文化符号创意化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对文化符号进行二次创意开发和设计,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融入时尚元素,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文化创意礼品、旅游纪念品、动漫游戏、影视文艺作品、文化主题活动等。这种方式,使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崭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实现文化符号的活态传承和价值增值。这一过程可以使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同时也提升了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文化符号品牌化

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品牌化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增强文化符号的知名度、美誉度。制定统一的品牌定位、品牌标识、品牌口号和品牌故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将文化符号品牌推向国内外市场,吸引游客、投资者、消费者以及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比如通过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展示中原文化魅力,积累象征资本,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细分区域受众,构建中原文化对外融通的特色话语体系

(一)瞄准文化亲缘性国家, 进行区域化表达

构建河南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推介良好的河南对外形象,应考虑地理和语言这两个要素。在构建河南对外叙事话语时,可以将亚洲文化圈的国家作为重要的目标对象,他们和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容易寻求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共性和情感上的共通点,容易在受众群体中引发共鸣并产生强烈的认同。然后,再进行纵深发展,逐步向欧美国家进行拓展,提升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二)根据文化的地缘属性,构建融通性的话语内容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创新思维模式以打造融通中外的对外叙事话语。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塑造相融相通的精神主题,在不同国家和立场的群体中更好地赢得共鸣。比如,基于欧洲和中国文化地缘上的差异,讲好河南故事,需要将我们“想讲的”叙事编码与欧洲受众“想听的”信息解码结合起来, “要关注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特征和跨文化的人类普遍情感”,回归人的真实情感体验,通过塑造共同价值来构建融通性话语内容。

(三)巧妙融入异质文化元素,增加叙事话语的亲近性

受众的文化属性构成了跨文化交流和认知的障碍。因此在构建河南对外叙事话语时,我们也应巧妙借用异质文化元素为自己的叙事主题服务,将故事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审美观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受众容易捕捉和接受和自己文化交叉重叠的信息,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促进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目的的实现。

三、转变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传播模式

(一)技术赋能,提升对外话语的传播力

新技术赋能的交互式新媒体传播形式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交互式传播不仅是人际交互,也是人与场景的交互。过去,受空间、时间和传播形式所限,对外传播叙事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新数字技术为对外话语叙事打开了一扇窗,成为叙事创新的重要手段。

(二)借船出海,打造河南对外话语传播的新平台

构建河南对外话语体系,提升河南对外话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播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一方面要建设好本土媒体传播平台,有效构建和利用融媒体平台,推动河南故事的微传播模式在传播对象国的落地与普及,提升河南故事的受众面和辐射力。另一方面要加速推动本土媒体融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播体系,加强与海外媒体合作,增进与海外用户的沟通交流,积极应对用户反馈,增强用户黏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毫无原则地迎合他国受众的需求来讲述河南故事,而是要巧妙构建多主体的河南特色对外叙事,借助与海外媒体构建的新平台和新渠道,有效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三)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的强大影响力,大力传播中原文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根开花,河南应积极加强同国外孔子学院、文化中心、友好城市的联系,积极拓展河南对外话语的传播路径,通过输送汉语教师、输送教材、影像资料等方式,把中医药、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代表性文化产品传播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世界各地,为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铺路架桥。

(四)举办学术交流与合作

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世界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共同探讨中原文化相关课题,提升中原文化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例如,举办“中原古代文明起源与世界文明交流”研讨会,通过比较研究中原文化与其他古代文明的交流互动,如中原文化与中亚、西亚文化在丝绸之路时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开展文化教育合作项目,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中原文化课程,让外国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原文化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组织中原文化研究学者到国外高校举办讲座,增进外国学生对中原文化的了解。通过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场域中传播中原文化的研究成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全面落地建设阶段,河南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改善河南对外形象,提高河南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开创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局面。

【作者:张彩霞  郝彦桦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场域理论视域下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研究》(2024ZT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殷乐,申哲. 创新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J],新闻战线,2022(5) :7-14.

[2]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59-6.

[3]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助力构建河南开放发展新格局[J].决策探索,2018(4):10-11.

[4]何建平,赵毅岗. 中西方纪录片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J]. 现代传播,2007(3):100-104.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