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①丨安阳烽火:中原抗战第一枪的悲壮回响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2 09:43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一期推出《安阳烽火:中原抗战第一枪的悲壮回响》——

1937年11月3日,日军突破漳河防线后进犯豫北重镇安阳,中国守军在商震将军指挥下展开浴血抵抗,打响中原抗战第一枪。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安阳军民以血肉之躯坚守三昼夜,以巨大牺牲迟滞敌军南下步伐。此战虽终告失守,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后续中原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在河南抗战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时间轴:1937年10月中旬,日军沿平汉线一路南下。11月3日,日军第十四师团强渡漳河,向安阳进逼。11月4日,安阳保卫战正式打响,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11月5日,安阳城最终陷落。

空间轴:以安阳城区为核心,北起漳河南岸防线,南至城南洹河一线,西抵城西曲沟镇(梁邵村),东达城东郭家湾、崇义村。

全局关联:安阳保卫战是华北抗战的重要节点,北承邯郸失守后的战略撤退,南启黄河北岸防线构建。此战迟滞了日军南下的进程,为中原抗战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安阳地区成为八路军太行根据地的前哨,与冀南、鲁西抗日根据地构成掎角之势,在华北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一、日军进逼与安阳告急

1937年深秋,华北战局急转直下。继北平、天津沦陷后,日军沿平汉铁路长驱南下,兵锋直指中原腹地。位于豫北的安阳古城,因扼守晋冀豫三省要冲的战略地位成为日军必争之地。这座有着3300多年历史的商朝古都,即将面临近代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10月18日,日军第十四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攻占磁县后,企图强渡漳河进犯豫北重镇安阳。以商震为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集团军主力第三十二军(商震兼军长),协同第五十二军关麟征部沿漳河南岸构筑防御工事。自10月19日起,日军多次组织强攻漳河铁桥,均被守军击退。日军遂改变战术,于保障、高穴一带实施偷渡。虽遭守军顽强阻击,日军仍成功突破部分防线。10月21日夜,第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组织反击作战,采取南北夹击战术重创日军,迫使其撤回漳河北岸。这是日军自南进以来,遭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据观台镇公路段会计吕毕来回忆,“激战后日军往回拉运尸首不少于400具”。

10月26日,因晋东战事吃紧,关麟征等部奉命驰援山西。日军乘势加强攻势,其骑兵部队突袭水冶镇,步兵主力强渡漳河。担负河防任务的第三十二军第一四一师补充第二团官兵浴血奋战,团长陈行先、副团长阮成美等多名军官壮烈殉国。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守军被迫撤至十里铺一线重组防御。

二、中国军队死守与安阳血战

11月3日,日军第十四师团酒井支队(第二十八旅团长酒井隆)突破漳河防线后,其先头部队迅速向安阳北郊推进。日军在纱厂和袁坟一带遭到中国守军的迎头痛击,死伤数百人。为突破防线,酒井隆少将集中野战炮、迫击炮、山炮等80余门和20多辆坦克,向守军阵地发起总攻。守军依托纱厂厂房和袁坟周边的既设工事顽强抵抗,但在日军绝对优势火力压制下,终因伤亡过大而被迫后撤,纱厂至袁坟防线相继失守。

平汉铁路线上的安阳火车站随即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一等站因其战略位置重要而成为双方争夺焦点。战斗伊始,日军便集中强大炮火对车站实施毁灭性轰击。炮弹如雨点般落下,车站建筑、月台、铁轨等设施在猛烈炮火中化为废墟。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守卫车站的第三十二军一四二师苏永刚营官兵临危不惧,他们在废墟中构筑防御工事,利用残垣断壁设置火力点,形成了严密的交叉火网。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每次都被守军精准的火力击退。

11月3日下午,久攻不下的日军改变战术,出动10余辆坦克,掩护步兵向车站阵地发起总攻。坦克的加入使战局骤然紧张。面对钢铁巨兽,守军官兵毫不畏惧,他们组织敢死队,将7枚手榴弹捆成集束,冒着枪林弹雨接近坦克。在这样英勇的抵抗下,守军先后炸毁日军坦克2辆,极大地挫败了敌人的攻势。然而,日军并不甘心失败,再次集中50余门山炮、野炮对阵地,对车站守军阵地实施毁灭性轰击。在猛烈的炮火下,苏永刚营伤亡惨重。与此同时,从水冶镇方向传来失守的噩耗,使安阳守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城内守军兵力已捉襟见肘,无法抽调援兵支援车站。守城的第六旅旅长崔霬看到车站阵地已难固守,下令向城内转移。

11月4日凌晨,日军以伤亡3个中队的代价攻占车站阵地。日军占领车站后,立即集中各类火炮50余门,对安阳城实施毁灭性炮击。据守军战报记载,单是落在小西门的炮弹就达800多发,城防工事多处被毁。上午9时,敌坦克撞开小西门,守军官兵迅速组织反击将其击退。日军再次炮击后,步兵冲进小西门、守城部队和西营街、大院街的群众标枪队联合抗敌,双方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至下午1时,敌主力联队拥入小西门,同时突破北门的日军也向城内推进。此间日军调来多架飞机,集中轰炸扫射北城守军,造成守军重大伤亡。日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城东北角发起三次冲锋,最终打开缺口冲入城内。守军官兵奋起反击,有的士兵甚至抱起炸药包与敌坦克同归于尽,终将日军逐出城外并迅速堵住缺口。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局,崔旅长向商震求援。但此时商震已撤至城南宝莲寺车站,无法抽调援兵。崔旅孤军奋战,勉强支撑至11月5日下午。当时安阳城北面工事多已被摧毁,日军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来,兵分三路发起猛攻。崔旅长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被迫率部从大西门和南门撤到城外,向南与商震会师。下午4时,安阳城最终陷落。

三、安阳保卫战的战略启示

这场持续十余日的安阳保卫战虽以守军撤退告终,但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此战有效迟滞了日军向南推进的速度,为后方调整防御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其次,在战术层面上,安阳保卫战验证了城市近郊防御的可行性,特别是创造了利用建筑群阻滞机械化部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守军官兵展现出的顽强战斗精神,极大鼓舞了华北军民的抗战士气。“安阳保卫战最终虽然失败了,但这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南下以来遭受的最大打击”,“它开创了抗战史上以弱抗强的又一战例”(相关资料由安阳市党史研究室提供)。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为之后的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阳保卫战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安阳保卫战深刻彰显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守土意志。1937年11月,当日军突破漳河防线直逼中原腹地时,装备简陋的第三十二军临危受命,以“中原第一枪”的姿态挺身而出。在漳河铁桥阻击战中,官兵们用血肉之躯多次击退日军强渡。北城门失守后,残存的守军自发组织“敢死队”实施反冲锋。尽管最终因实力悬殊而撤退,但这场持续十余日的血战成功迟滞了日军南下步伐,用鲜血践行了“城存与存”的铮铮誓言,展现了革命军人“城亡与亡”的坚定信念。

安阳保卫战以鲜血铸就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面对日军第十四师团的飞机、坦克和重炮的立体攻势,仅有轻武器的中国守军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城西郭庄守军依托村落建筑与日军生死搏战,最终全连官兵全部壮烈殉国。纱厂争夺战中,战士们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军坦克,以血肉之躯阻挡钢铁洪流。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壮举,诠释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安阳保卫战用生命诠释了“寸土必争”的铁血誓言。1937年11月3日至5日,日军第十四师团三次强渡漳河,均被守军第三十二军一四一师官兵击退。转入城区防御战后,将士们依托纱厂纺织车间、锅炉房等工业设施,构筑起三道立体防线。面对日军50余门重炮的持续轰击和20余辆坦克的轮番冲击,官兵们死守每一处战略要点。虽然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但始终践行了“寸土不让、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庄严承诺。

走进今天的安阳城,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安阳革命史纪念馆通过多维展陈方式,全面呈现了安阳保卫战的历史场景。馆内陈列着守军使用的轻武器、日军作战地图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战地影像资料,现已成为豫北地区较具影响力的抗战史教育基地。该馆采用“实物展示、科技呈现、专业讲解”的立体化展陈体系,为不同年龄层和职业背景的参观者提供沉浸式教育体验,有效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众化传播。

安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依托安阳保卫战遗址、革命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太行山自然风光,打造“红绿相融”的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态保护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以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安阳保卫战中淬炼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已深深融入中原儿女的精神血脉,成为激励河南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力量正转化为推动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伟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篇章的实践中绽放时代光芒。

  •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南抗战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 陈家珍、薛岳:《中原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

  • 焦国强:《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大象出版社,2015年。

    (作者:程洋洋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