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5 10:37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在全民族抗战中作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南北战场的枢纽、保卫大西北的屏障而具有十分独特的战略地位。在14年的浴血抗日烽火中,河南军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粉碎了侵华日军无数次的猖狂进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丽诗篇,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一)河南抗日救亡活动举足轻重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河南省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运动。1931年9月下旬,中共河南省委就先后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的宣言》《河南省委(为日本占领满洲事件)紧急通告》《河南省委关于目前反帝斗争的口号》等文件。1931年9月23日,开封各界群众举行了近10万人参加的反日大会,随后成立了“河南全省民众反日救国总会”。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河南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1936年11月,傅作义率部在绥远空袭日伪军后,开封、郑州、洛阳等地迅速组织了“援绥会”“慰绥会”等,并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宣传和募捐活动。1937年7月13日,开封农、商、学、妇等各团体致电抗日前线的全体将士,盛赞其抗日行动的同时表示河南人民誓作后援,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一波新的高潮。据统计,全民族抗战初期,河南先后组织了50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仅黄河以南地区就有9万多农救会会员、3万多青救会会员,数十万民众自卫武装。这些救亡团体及其开展的各种救亡活动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河南抗日正面战场极其惨烈

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河南全境属于第一战区;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调整为十大战区后,河南大部仍属于第一战区,豫西南属于第五战区。全民族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河南布防的兵力多达45万人。为侵占河南,日军先后发动10多次大规模进攻,其作战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10万多人。先后爆发了豫北战役、兰封战役、大别山北麓阻击战、豫中会战(豫湘桂战役一部分)等。从1937年11月日寇入侵豫北到抗战胜利,河南正面战场始终处于抗日最前线,是全国正面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始终没有停止过战斗。全民族抗战初期,河南111个县中,42县(豫北、豫东、豫南)先后沦为敌占区,16县处于战争前沿,其余 53县(包括一度收复的淮阳)暂时处于“后方”,敌我友三方在地域分布上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1944年的豫中会战后,豫中、豫西30多个县沦陷。1945年春,宛属各县沦陷。到抗战结束前夕,除新蔡、沈丘县城外,全省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被日寇的铁蹄踏遍。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河南抗日战场影响巨大的事件,与1938年11月13日的长沙大火和1941年6月5日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并称为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惨案: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新第八师师长蒋在珍率部在郑县(今郑州市)东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的进攻。花园口决堤虽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为国民政府保卫武汉赢得了更长(大约三个月)的战争准备时间,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河南、安徽、江苏44县的大片土地成为黄泛区,89万多人死于洪水,12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河南15县被淹,32万多人死亡,117万多人无家可归。 据统计,黄泛区中,西华县和扶沟县人口逃离数占比最高,分别占当地人口数的67.7%、55.1%。扶沟被淹情况最为严重,原有987个村庄有896个被淹没,淹没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90.8%。太康县被淹没村庄的数量最多,共有1177个村庄被冲毁。

(三)河南沦陷区惨案接连不断

在河南沦陷区,日军通过扶植傀儡政府和伪军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给河南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日军所到之处,狂轰滥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可谓无恶不为,其手段之残忍无不令人发指。洛阳、安阳、开封、郑州、商丘、南阳、驻马店、周口、信阳、孟县、兰考、中牟、泌阳、广武、汤阴、荥阳、巩义、登封、临汝、禹县、卢氏等地均遭到日军的多次甚至数十次的轰炸。在安阳城、浚县县城、滑县县城、清丰县城、登封县城、沁阳柏香镇、孟县干沟桥镇等地制造了50多起惨案。比如,1938年3月28日浚县县城沦陷的当天就有4500多名无辜平民遭到屠杀,500名妇女被强奸,230多间房屋被烧毁。金银、首饰、古玩、粮食等只要能带走的东西被抢劫一空,带不走的器物被恣意糟蹋。整个抗战时期,河南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全省直接死于日军刀枪炮火之下的军民多达80.3万人,损毁房屋1826.5万间,损失粮食 20748.5万公斤,公私财产损失达14万多亿元。

(四)河南敌后战场是河南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制定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周边省份的抗日军民并肩战斗,创建了晋冀豫(太行) 、晋豫边(太岳) 、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豫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有效和重要的形式。豫边各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和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开展了反顽、反“扫荡”斗争,各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曾经的驻地,竹沟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先后输送了18批4800多名抗日干部,并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和第五师基干队伍的出发地,被誉为中原抗战的“红色摇篮”。到1944年底,各抗日根据河南部分的总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9%;人口为1325多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9.4%。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抗击和牵制日军20多万人,对日作战1万多次,毙伤日伪军及争取日伪军10多万人,攻克县城40多座,收获国土10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多万,建立了90多个抗日民主政府和18个行政专署,基本控制了河南的农村地区,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为争取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河南军民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整个抗战期间,河南既遭受了日军狂轰滥炸、烧杀抢掠的空前灾难,也接二连三地遭受了水、旱、蝗、汤及花园口决堤等各种天灾人祸。据不完全统计,仅全民族抗战期间,河南省现辖区直接、间接伤亡约366.9949万人,直接、间接财产损失共计81.95397658亿元(按1937年7月法币计算)。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等人不顾人民死活强征粮食,即便是1942年、1943年这样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当局仍“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分别强行征粮245万石、305万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河南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巨大的人力物力。3000万河南人民忍着家破人亡的伤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儿郎、丈夫送上抗日前线,勒紧腰带把手中的保命粮送给抗日将士。1938年9—10月份,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在豫南投入25万人的兵力,以劣势武器装备与敌人鏖战57天,付出伤亡4.5万将士的代价毙伤日军1.8万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效阻滞了进攻武汉之敌。全民族抗战期间,仅1941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河南共征粮533万石,位居全国第四(次于四川、湖南、江西);全民族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河南征兵189.8万人,仅次于四川省,位居全国第二。河南人民还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10多万子弟兵,先后有2万多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在河南这片土地上还涌现出以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原人民的优秀儿女奋勇抗战、壮烈殉国。

(作者: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