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现状分析及培育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5 11:07

摘要:河南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新时代青少年文化工作,对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内涵进行阐释,探讨当前文化自信教育面临传统文化认知不深、价值冲击等潜在问题。本文提出,涵育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构建“价值引领—载体创新—主体激活”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融媒体技术打造青年化传播方式,并通过实践育人活动促进文化认同转化为行为自觉,最终实现在传承创新中筑牢青少年文化根基,深化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与担当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青少年;文化自信;中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聚焦“两高四着力”,不断开创文化繁荣兴盛新局面。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文化创新的生力军,培育其文化自信自强既是落实“两个确保”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两高四着力”落地见效的关键支撑。如何以历史文脉滋养青少年精神世界,以创新实践激活文化传承动能,是新时代青少年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内涵

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本质上是在历史主动中辩证把握、切实践行“两个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为根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形成了“历史传承—价值引领—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核心内涵。

(一)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源头活水

文化自信的生成需建立在对文明连续性的深刻认知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安阳殷墟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河南作为甲骨文的故乡、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拥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16项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最早中国”的文化密码。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涵养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精神富矿。通过解码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中国色彩”、解读《诗经》郑风中的“中原雅音”,青少年得以在“何以中国”的追问中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这正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逻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要求高度契合。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训诫,为青少年厘清了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辩证关系,引导其在追求民族复兴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价值引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青少年精神信仰的坐标系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通过意识形态叙事实现精神升华。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河南红色资源,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中原印记。这些精神符号通过“具身化”传播机制,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范本。信阳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兰考焦桐广场等红色地标,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将“理想信念高于天”的价值追求具象化。革命文化作为“文明再造”的精神源泉,为青少年提供了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基因。与此同时,新时代河南涌现出“出彩河南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郑州“米”字形高铁网、洛阳智能装备创新等现代化成就,共同彰显着新时代河南人的勤劳质朴、锐意进取,共同诠释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魅力。这种价值引领,使青少年在触摸历史温度与感受时代脉搏的交织中筑牢“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根基。

(三)实践创新: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体创造力

文化自信的深化依赖主体性的实践激活。多年来,河南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好用活地方考古资源打造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探索打造《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多款现象级文化IP……一系列的实践创新举措,推动青少年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文化阐释者,让Z世代的青少年既能“坐下来能读典籍”,更能“站起来能讲好中国故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跃升。

二、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潜在困境

当前,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工作也面临着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既源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锋的复杂性,也暴露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的深层张力仍显不足等问题。部分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偏差严重削弱其使命感。诸如文化认知的浅表化、传播载体的碎片化、育人形式的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制约青少年文化自信生成的现实藩篱。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形神分离”的现象亟待破解

近年来,“汉服热”“国学热”等传统文化复兴浪潮备受关注,但部分实践中仍有将文化符号简化为消费标签的倾向。譬如,近年来某些学校组织的“成人礼”活动存在过度追求古装形制而忽视背后精神内核的传递等问题;部分商业机构推出的“国学速成班”将《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异化为机械的行为规训……诸如此类“重形式轻内涵”的传播模式,使青少年难以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造成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浅层化,难以形成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认同。

(二)外来文化渗透与价值解构的风险不容忽视

日本“二次元文化”、韩国偶像产业等娱乐化浪潮催生出“饭圈文化”“躺平文化”等亚文化形态,部分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人设而疏离现实责任,甚至将其作为逃避社会竞争的话语盾牌。这种文化价值观的隐性侵蚀,割裂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警示的,“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那后果不堪设想”。

(三)网络文化生态的“去深度化”倾向加剧认知危机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结构性挑战。一方面,短视频“轻量化传播”“场景化叙事”等优势显著降低了文化接受门槛;而另一方面,其碎片化传播特性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与严肃性。短视频平台中常有一些猎奇低俗的解读视频、“鬼畜视频”,将优秀传统文化过分曲解,将系统的文化知识切割为孤立的信息碎片,导致“快餐式”认知取代深度思考。此外,算法推荐机制形成的“信息茧房”,使部分青少年困守于小众文化圈层,弱化了其对主流文化的感知力和批判力。

当前,不少学校文化教育仍存在“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的短板和“知”与“行”的脱节,暴露出现行教育模式在场景构建、情感连接和技术赋能上的不足。这些困境的深层根源,在于文化传承创新未能充分回应青少年的主体性需求。当Z世代习惯用“弹幕互动”表达观点、用“虚拟偶像”建构情感时,文化教育若仍固守“我说你听”的权威话语体系,必然难以突破“代际鸿沟”。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以“对话”取代“说教”,在尊重青少年文化创造力的基础上重构育人逻辑。

三、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指导思想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理论灯塔与实践航标。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强化青少年文化主体性为逻辑起点,融汇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激励青少年积极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把握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本质是帮助其建立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认同。这要求我们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引导青少年在历史长河中理解文化基因的赓续脉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使青少年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中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这种主体性建构不是封闭自守的,而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和而不同”的自信姿态,既自觉抵制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也避免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窠臼。

(二)融汇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三大精神坐标。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智慧与修身理念,为青少年应对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价值锚点;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是抵御消极亚文化侵蚀的精神疫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扣时代命题,引导青少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实现价值。这三者相互贯通、彼此支撑,共同搭建起青少年文化认同的立体图景。尤其要关注数字时代文化实践形态的变革,推动青少年从文化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在参与式文化实践中深化文化主体意识。

(三)联结时代任务

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层目标,在于使其自觉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这要求青少年既要做文明薪火的传承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也要做文化创新的生力军,在守正创新中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更要做文明对话的践行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通过系统的文化浸润和价值引导,使青少年成长为兼具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新时代文明使者,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青春动能。

四、新时代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方法

破解青少年文化自信自强培育的现实困境,关键在于构建“价值引领—载体创新—主体激活”的协同育人体系。这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扣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在传承与创新、守正与突破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实践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领的顶层设计,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系统化框架

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将文化自信自强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建立“认知—认同—践行”的分层目标体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充分用好用活河南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引导青少年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内在逻辑,坚决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河南省可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开发以中原文化为载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育人课程模块,形成“历史脉络+当代价值+国际比较”的文化育人闭环。

(二)以融媒体技术赋能文化传播,打造“青年化”叙事新范式

遵循《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全媒体传播”战略,需构建符合Z世代认知特点的“青年化”话语体系,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运用交互式、场景化、圈层化传播策略,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的数字内容。例如,河南共青团推出的“老家河南”“青春心向党”等系列短视频,通过将豫剧唱腔与说唱音乐融合、将河南非遗与《哪吒》等现象文化IP联动,印证了“技术+创意”的传播效能。未来可进一步开发“行走河南·云上读懂”虚拟现实平台,让青少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走进”清明上河图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宋代市井文化的社会治理智慧。同时,借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经验,打造“Z世代文化主播”培养计划,鼓励青少年用Vlog、互动游戏等新形式阐释中原文化,让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创”。

(三)用实践育人激活文化基因,推动文化自信向行为自觉转化

强化“实践养成”的育人要求,探索建立“研学实践—创新实践—服务实践”的进阶式育人链条,进一步激发青少年文化自组织能力。研学实践重在通过考古现场参与、非遗技艺体验等具身学习方式将青少年文化习得置于中原文化的真实场景中,从而深化青少年对文化本源的理解;创新实践则侧重引导青少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活化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将文物纹样转化为数字艺术IP,在创造性转化中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服务实践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社区文化建设等领域,鼓励青少年运用文化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知—行—用”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整合红旗渠等文化地标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文化品牌,充分彰显了“文化+实践”的育人倍增效应。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高校支持+社会协同”的孵化体系,培育青年文化社群、创客空间等自组织载体,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从教育目标转化为青年群体的自觉行动。

五、结语

文化自信自强的培育,是关乎民族精神独立性、文明延续性的战略工程。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二里头的“最早中国”到新时代的“出彩中原”,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文明跨越都为青少年文化自信注入深层底气。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需要以“培根铸魂”的使命感、“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将文化自信教育转化为青少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当万千青少年既能从甲骨文中读懂“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又能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既能从红旗渠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又能以创新思维解决“卡脖子”难题,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必将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青春力量。

【作者:赵雪,河南大学;张紫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系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24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新时代提升高校青年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研究》(QSNYJ2024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赵丹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2] 王维伟,薛锦.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时代使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

[3] 耿立春,张瑞才.理解我国青年亚文化的三重维度[J].学术探索,2024,(12):123-131.

[4] 王振.巩固新时代青年工作中的文化主体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5,(01):103-108.

[5] 孙健,王楠.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培育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J/OL].思想战线,1-9[2025-06-11].

[6] 范卿泽,吴乐乐.培根铸魂: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向[J].重庆社会科学,2024,(09):63-74.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