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②丨太行作证:晋冀鲁豫边区的豫北篇章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5 13:26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二期推出《太行作证:晋冀鲁豫边区的豫北篇章》——

海报2.jpg

晋冀鲁豫边区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建立,是抗日战争时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这片土地创造了九千将士上前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边区军民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同敌人英勇斗争,在邯长战役、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材,与其他根据地一起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晋冀鲁豫边区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朽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间轴:晋冀鲁豫边区创建于1937年冬,此后不断巩固发展,最终于1948年夏并入华北解放区。

空间轴:晋冀鲁豫边区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边区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要地。

全局关联:晋冀鲁豫边区地处中原,是陕甘宁边区在东方的坚实堡垒,也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紧密相连。

一、晋冀鲁豫边区的创建与巩固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打击日寇,连续取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伏击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至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在潼关、郑州、石家庄、太原之间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我党为主的抗战局面。

1938年1月,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平原地区,与冀南特委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4月成立冀南区党委、军政委员会和军区,陈再道、宋任穷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14日,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辖三十余县,位于高邑、安阳、禹城、东光之间的冀南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党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成立了鲁西特委和第十支队、泰西特委和第六支队、苏鲁豫特委和挺进支队、直南特委和黄河支队、鲁西南党组织和第五支队,并建立了几个小块根据地,为形成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41年以后,日寇更加疯狂地进攻我党我军。两年内,日寇的疯狂“扫荡”使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加之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经济封锁、一些地区又遭灾荒,财政经济严重困难。根据地军民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给敌人沉重打击的同时实行发展生产、精兵简政政策,减轻人民负担,终于渡过了难关。在1941年7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四周年纪念日这天,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告成立,各根据地逐渐连成一体。

1943年至1945年9月间,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坚持“敌进我进”策略,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开辟豫北、豫西新区,发展豫东地区,战胜严重灾荒,开展整党和生产运动,进行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

二、晋冀鲁豫边区的反“扫荡”斗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为准备对英美作战,集中主力对付晋冀鲁豫边区,两年内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边区“扫荡”534次,实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0年7月底,为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发起著名的百团大战,有效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1942年5月中旬,日军发动所谓“C号作战计划”,企图对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第一二九师机关等重要目标进行“扫荡”。探明敌情后,彭德怀、左权等人连日召开作战会议,认为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支援作用,从敌军防御薄弱处突围,继续发挥前指核心作用。1942年5月14日,日军率先对太岳南部地区发动进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及时撤出,转向外线破坏敌人的公路交通线,威胁其后勤补给线路。与此同时,一二九师各部趁敌人后方空虚之机向敌占区进攻。5月31日,新编第一旅第二团突袭长治机场,烧毁敌机3架;第三八五旅一部乘虚攻入五阳、黄碾等敌军据点打击敌人,减轻了其他根据地的反“扫荡”压力。

八路军反“扫荡”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司令部这一“中军帐”。在反“扫荡”作战中,有众多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积极参战,实际参与作战的团一级建制单位多达100余个,且各部挺进敌后,驻地比较分散,各地敌情也多有不同,由此带来的指挥协调工作量陡增数倍,这无疑是对八路军指挥能力的重大考验。在此情况下,八路军司令部高效运转,组织协调恰当有序,给敌人造成较大杀伤,极大提振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在八路军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日军在边区受到了有力的阻击和牵制,使得这里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堡垒。

三、晋冀鲁豫边区的生产自救运动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妄图隔绝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摧毁边区经济建设,并在敌占区疯狂发行伪币攫取物资,妄图实现“以战养战”的阴谋。边区以广大乡村为主,生产技术落后,人才、资金奇缺,军工、民生建设十分困难。

为解决经济问题,边区政府首先确定了以冀钞为统一货币的方针,收兑取缔杂钞,稳定物价。1939年10月15日,设在山西省黎城县(今属河北省涉县)小寨村的冀南银行总行和在冀南南宫等地设立的分行同时宣告成立。1940年4月,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会议上正式提出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通令冀钞为边区的本位币,储备现金、现银以保证准备金充足,逐步使冀钞替代法币,为开展经济建设和对敌经济斗争等创造了基础。

1941年,边区政府颁布了施政纲领,提出保护抗日人民财产所有权、根据地自由贸易和统制对敌占区贸易等措施,对粮食、布匹、食盐等重要物资实行专卖经营,保障边区军民的吃饭穿衣和有利的对外交换。同时将田赋、关税、汉奸财产、司法和行政罚款等各种收入统归金库,建立预决算制度以杜绝浪费贪污。边区的财政制度逐渐完善,根据地经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边区经济战线中的危险并不亚于战场。1942年4月的一天晚上,在第四专署游击区活动的八路军后勤处同志到银行办事处提取法币,银行同志要到驻地十里以外临清西面的一户老乡家中去取。为了保证安全,钞票通常都埋在地下,挖出后还需要挑选。快结束时,交通站送来情报说敌人可能出来“扫荡”,需立即转移。同志们进村翻墙跳进老乡院内的磨坊和厕所里躲避,刚刚挑选出的钞票则包裹好沉到井里。危险过后,老乡和同志们一起再把钞票打捞出来晾干,才算完成任务。

1943年,华北遭受了多年罕见的旱、虫灾害,同时敌人又加紧了“扫荡”和掠夺,边区出现了更大的经济困难。当时,春夏两季无雨、秋天又闹蝗灾,粮食危机严重。边区政府号召军民共度灾荒,规定了每人每天半斤粮的定量。工勤人员劳动强度大,干部就每人每天节省出一两粮食支援他们。边区政府还组织大家上山采树叶、挖“刺儿酸”,树叶可以晒干磨面,“刺儿酸”是一种常见的野菜。树叶面窝头味道苦涩,野菜粥米少菜多,但边区军民正是靠着这些树叶和野菜,凭借顽强的意志渡过了难关。

八路军总部也制定了相应对策应对粮食危机。1944年4月1日,八路军前方总部滕代远参谋长、杨立三副参谋长制定并颁布了《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方案》提倡多劳多得,奖励合理节约,还规定了参加集体生产和节约所得公八私二的“二八分红”原则。《方案》进一步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促进了边区物价稳定、经济繁荣,生产的物资除满足本区军需民用外还大大支援了其他根据地。

边区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边区政府对生产、劳动英雄的鼓励。1943年9月21日,邓小平在边区和一二九师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努力生产,渡过困难,迎接胜利》的报告,提出了“奖勤罚懒”制度。他说:“必须建立赏罚制,个人生产模范、劳动英雄,给予100至200元的奖金。有些同志说,这是否过高了?我说不高。这是由于其劳动所获得的,又不是贪污所得,是应该的,对于懒惰不积极的,要给予处分。”后来这个报告的摘要在《新华日报》转载时,邓小平将奖金数额提高为“200元到300元”。在当时,首长、士兵每月的津贴只有1.5元到3元,足见边区政府大力发展生产的决心。

四、晋冀鲁豫边区的历史意义

晋冀鲁豫边区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经济战线上的同志们依托群众,开创出独特的根据地经济体系,打胜了一场经济保卫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了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抗日斗争。

晋冀鲁豫边区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人民武装,成为后来闻名遐迩的“刘邓大军”的核心力量,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优秀人才。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抗日前线时兵力尚不足万人,经过广泛组织群众抗日,到1945年9月抗战结束时晋冀鲁豫边区的主力部队达到28万人左右,这支武装力量不久后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支战略部队,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极大贡献。这里还走出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刘伯承、陈赓、陈锡联等一大批将帅,先后有近百位一二九师首长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晋冀鲁豫边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萌芽地”。

晋冀鲁豫边区有无数的指战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成千成万的先烈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负责司令部具体指挥工作的左权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又在苏联进修,回国之后多次参与我军重大行动的组织筹划工作,指挥作战水平极高。上任之初,他主持起草了八路军各级司令部的暂行工作条例,使司令部机关迅速步入正轨,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能力。令人悲痛的是,左权将军在1942年5月25日的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以左权将军等先烈为代表的晋冀鲁豫党政军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光荣的中国革命斗争史册。

晋冀鲁豫边区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中原儿女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惧强敌,信仰坚定。在抗战初期,面对穷凶极恶、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晋冀鲁豫边区的全体军民不惧艰险、敢于斗争,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为抗战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艰苦朴素,筚路蓝缕。晋冀鲁豫边区地处广大乡村,经济技术落后,物资人才缺乏。边区军民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抗战的物质基础。边区军民共克时艰、大公无私的建设精神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晋冀鲁豫边区的形成与巩固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不论是反“扫荡”斗争中的地方武装,还是经济建设中的生产英雄,处处都有人民群众的身影。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边区抗战的胜利。

这些在战火中铸就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新篇章的强大动力。

战争虽已远去,但晋冀鲁豫边区的历史印记仍保留在这里的纪念馆和遗址里,在现代社会向人们诉说着和平的来之不易,彰显着伟大的抗战精神。濮阳“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胜地,通过一手的文物、照片等资料和现代技术高度还原了晋冀鲁豫边区抗战的历史,成为当代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和广大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晋冀鲁豫边区的英雄事迹也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创作源泉。如电影《平原游击队》、电视剧《黄崖洞》、电视剧《太行之脊》等,这些作品以写实而不失壮阔的风格还原出了边区的抗战历史,在对英雄的追忆中使观众倍感鼓舞。

河南广大军民英勇抗战的生动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千百万群众的大力支持是获取胜利的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力量兴起并建立一支坚强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是胜利的依托。(申志诚主编:《河南抗日战争纪事》)

  •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 王全营、唐金培:《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 本书编委会编:《民族记忆——中原抗战实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 申志诚主编:《河南抗日战争纪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常城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