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⑦丨林州市董街村:“共治、善治、微治、巧治”的创新治理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七期走进林州市董街村,对董街村的创新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和学理性阐释,为基层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河南“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河南安阳林州市董街村积极探索“党建为核、网格筑基、数据赋能”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新模式,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推动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高效能治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意味着治理理念更先进、治理框架更完善、治理结构更合理、治理机制更健全,治理方式更精细、治理过程更科学、治理成效更显著,其最终目标是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董街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跃升是其内生性的自主探索,而非外力所为;是各治理要素的相互耦合,而非简单叠加;是持续积累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
一、以共治为基,完善治理框架
完整有用的治理框架是达到治理高效能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传统社会的行政思维主要是“管理”与“被管理”、“统治”与“被统治”。现代治理遵循“共治”逻辑已然成为共识,即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破相对封闭的观念,发挥各治理主体的能动作用,提升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汇集治理智慧,形成治理共识,消弭行动张力,以社会治理共同体增强治理合力。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我国最小、最基础的治理单元,其治理体系表现为“一核多元”。其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和整合多方资源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组织力、执行力、号召力强,贴近身边群众,直接联系群众,分布在各行各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往往是化解治理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党的领导下,其他主体群策群力,共同搭建起完整科学、协调联动的治理框架。董街村集中了党员干部、村民、乡贤等多元主体的力量,让他们一起解决麻烦事、难缠事,共同助力矛盾纠纷的化解,特别是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创新“五共”联动模式引导群众参与治理,搭建“百姓讲台”等为群众交流致富经验、增进邻里情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二、以善治为旨,锚定治理目标
高效能治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推进良政善治的治理,是凸显人民性的治理。“善治须达情,达情始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人民是检验社会治理效果的“试金石”。社会治理首先要回答“治理为了谁”的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人民办了实事才算彰显出其高效能。
董街村的党建引领治理实践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治理宗旨。第一,董街村党委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赓续了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董街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强基础,改造水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关心、回应的都是人民的急需求、难需求,解决、满足的都是关乎群众的大事,网格员们记民情、收民意,和群众心连心、心贴心,以自己的用心赢得了民心。第二,董街村的街巷长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们定期走访,加强服务、主动服务,让服务越来越有温度,在情感沟通中为人民解忧纾困,善治之路越走越宽。
三、以微治为线,健全治理机制
第一,完善“网格+”运行机制。把工作做实做细是释放社会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基层社会治理覆盖面广、变化性大,要实现可持续的高效能治理绝非易事。新形势下,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群众诉求的多样化更是要求治理要向精细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转变。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连接着千家万户、关系着民生幸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网格化治理,用好基层治理网格,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董街村充分利用网格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微网格员的职责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打出“网格+”环境卫生、“网格+”社会治安、“网格+”宣传政策、“网格+”接诉即办等的组合拳。
第二,探索灵活的利益协调机制。“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高效能治理的一个重点就是畅通和规范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利益协调能力。因此,不仅需要通过协商民主等强化利益表达和平等对话,形成共识,还需要探索运用灵活多样的调解方式、议事方式。董街村的“铁证”+“调解”的实践用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治理手段化解邻里纠纷,以评理说法的方式消除群众的心结,促进了乡村和谐。董街村还创新党员联户机制、“近邻调解”机制,搭建“老白调解志愿服务小组”等平台,常态化、高效化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
第三,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客观的评价机制,用好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奖的引导、激励作用和罚的强制、约束作用,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因此,要立足基层实际,突出正向激励主基调,奖惩得宜,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董街村创新设立“季度积分制”、建设“六清六治”卫生长效机制、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等,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潜能。
四、以巧治为方,拓展治理路径
第一,良好的社会治理效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量供给。“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是社会安定有序的根基。那些有益于社会向善的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最能体现常情、常理,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是乡村“德治”的宝贵财富。董街村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实际需要,深挖“六尺巷文化”的深刻内涵,厚植高效能治理的文化底蕴,在治理实践中传递出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有事好商量”大大节约了化解矛盾纠纷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甚至能够拉近邻里距离,助力人际关系和谐亲密,达到事了人又和、治身又治心的目的,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软实力”。
第二,乡村产业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产业经济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乡村产业的振兴是社会治理效能的显著表现,产业薄弱往往意味着治理欠佳。另一方面,产业发达能够创造经济收益、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改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提高综合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董街村党支部近年来将发展产业和提升治理水平统筹起来,带领党员群众因地制宜兴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跻身省级生态文明村行列,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治理高效能的发展道路。
第三,科技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效能提升提供了全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充分利用当前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智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全面了解人民群众诉求,优化社会治理决策,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为综合性治理、系统性治理、精细化治理、智能化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董街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数智治理”能力,接入并运用“安馨办App”等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了人力和科技的统一。同时,完善考核指标和方式,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以治理工作实效代替简单的工作“留痕”,让科技真正赋能治理,让数字真正成为人民福音。
【作者:孙月月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XWH142)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