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④丨花园口决堤:黄河怒吼下的屏障与国殇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四期推出《花园口决堤:黄河怒吼下的屏障与国殇》——
1938年6月,为阻止日军进攻开封、郑州,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实施“以水代兵”的军事计划。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河水向东南泛滥,试图以此进行军事防御和打击日军。最终打乱了日军从北部迅速占领武汉的原计划,洪水阻碍了其装甲部队的行动,迫使日军调整策略,将主力转向沿长江流域进攻。花园口决堤虽有一定的军事价值,但黄河在夺淮入海途中,挟带大量泥沙漫溢横流,形成大面积黄泛区,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时间轴:1938年5月15日,徐州会战将要结束时,日军第十四师团沿陇海线西犯,企图攻占开封、夺取郑州,从而控制陇海、平汉两大铁路,为进攻武汉打开陆路通道。5月底,归德(今商丘)、兰封(后与考城合并为兰考)相继陷落。为阻止日军进攻,蒋介石决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此举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空间轴:黄河横贯东西,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郑州是平汉、陇海铁路交汇的铁路枢纽,是军队与物资南下的主干道,是东部沿海和西部战略后方的缓冲地带。豫东平原是华北平原核心农业区,能给军队提供粮食补给。
全局关联:国民政府采取“以黄制敌”的策略,将河防和国防融为一体,形成与日军对峙的局面。与此同时,黄河泛滥滞后了日战区经济、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进攻策略,从长远看,达到屏障西北、进行持久抗战的军事目的,然而花园口决堤造成的灾难后果远超其军事价值。
一、花园口决堤的论证和实施
黄河决堤方案,在国民党内部酝酿已久。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日军进攻威胁河南,时任武汉行营参谋处长晏勋甫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无可利用;二是挖掘黄河大堤,以阻敌西进。1938年4月,陈果夫也曾致函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附近掘开黄河北堤。他认为:将地势低下的沁河附近北堤掘开,使黄河水北趋漳卫,可起到制敌的效果。蒋介石将这件事交予第一战区司令程潜办理。徐州陷落以后,姚琮等主张由河南铜瓦厢决堤;陈诚建议由黄河南堤黑岗口等处决口。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后,日军土肥原第十四师团沿陇海线进攻开封、郑州,试图控制陇海、平汉两大铁路,打通进攻武汉的通道。5月底,日军第十一师团数万人从菏泽地区南下,与第十四师团汇合,突破开封防线,相继攻陷归德、兰封。6月3日,日军直逼开封城下,郑州也岌岌可危。为了阻止日军西进,保卫平汉线的安全,给武汉会战以充足的布防时间,使国民党中央机关、工厂、学校等能及时向四川疏散、迁移,经国民党最高军事会议讨论,决定掘开黄河大堤,水淹日军。蒋介石亲批:“电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堤岸选三个点掘开堤防,让河水在中牟、郑州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止日寇西犯。”第一战区长官部在接到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后,召集黄委会以及河防军政人员开会,研究决堤地点,最终决定将决口地点选在地势较低、堤防薄弱的中牟县赵口。决堤由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督工,守备赵口河防和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负责执行,黄委会河南修防处主任陈慰儒、总务处长朱镛会同参谋长及工兵科长王果夫一起研究决堤的具体方案。6日上午10点,工兵营长蒋桂楷用所带爆破药及地雷,炸毁赵口堤内斜面部分砖石,但决堤未能成功。此时新八师师长蒋在珍提议在中牟以西自己的防区花园口决堤,经商震报请蒋介石批准后当夜就开始实施。当时花园口附近的居民已经察觉到国民党军队在决堤,冯兆学老人回忆说:“守黄河的兵天天都去扒,好些兵从村头过,扛着枪,到各家各户拿工具。”奉命参加花园口决堤的部队主要有王松梅的第二团和彭镇璞的第三团,还有一些附近的居民被召来协助决堤。9日,用炮轰炸花园口,口门扩大至10米,黄河水自掘开处流出。10日,大雨,黄河水涨,花园口、赵口扒口口门越撕越大,滚滚黄水倾泻而下,由此导致了黄河的又一次大改道。
二、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价值
花园口决堤作为阻滞日军进攻的战略决策,其军事效用与灾难后果的双重性,深刻反映了抗战时期战略抉择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决堤以后,国民党军队控制了黄河新河道西岸的地区,日军则占领了东岸的土地。于是,河南黄泛区便成了至关重要的战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河防即国防,治河即卫国”的口号,形成了长约400公里、宽数十公里的黄泛区,成了“军事分界线”。华北日军向陆军部报告称:“由于新黄河的泛滥,情况严重,看来以主力从北方席卷武汉似有困难。”日军的战略计划被迫更改。监督决堤的新八师参谋长熊先煜说,“此举本为阻止敌人,挽救全局,故不惜重大牺牲,以求最后胜利”。
花园口决堤后,新黄河河道经常变动,泛滥区域时常发生变化,中国军民与日军展开长久拉锯战。黄泛区的抗日斗争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既有效牵制日军兵力、策应全国战局,又使当地军民在抗击敌寇的同时,不得不与洪灾、干旱、饥荒等天灾人祸殊死抗争。这一特殊战场的开辟,实则是以万千民众的血泪与生命为沉重代价的战略抉择。虽然国民政府行政院在1941年也曾强调黄泛战略“有关民生应格外慎重,非万不得已,不得实施”。但实际上,黄泛战略在推行中逐渐脱离防水制敌的初衷,异变为祸害人民的灾难。
三、花园口决堤的惨痛教训
花园口决堤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局的紧张和动荡加剧了黄河泛滥的危害,村庄、耕地和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破坏,“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防,堤防骤溃,洪流踵至,人畜无由逃避,尽逐波去;财物田庐,悉付流水”。花园口附近的靳满仓老人回忆说,很多百姓为了躲避洪水逃到位置较高的地方,想着洪水退去再回家,因此携带的食物不多,“被围在高处的人没的吃,一阵子下来,饿死的老多,水浅的地方,麦子还露个头,逃到大堤上的人,就挎个篮子,蹚着水到地里去薅麦穗”。一位中牟县的灾民回忆说,洪水过后,“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尸多,灾民们又经常露宿在外,瘟疫流行”。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位于河南省郑州郊区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目前水情严重,已经淹没大约上万平方公里平原,估计受灾人口将超过1000万。美联社记者发布消息:中国河南的一处黄河大堤汛期决口,水情极为严重。经过统计,河南黄泛区20个县共计受灾面积5821平方公里,受灾耕地9555036亩。房屋损失共计2010320间,占原有间数3163231的63.5%多。牲畜损失505360头,占原有牲畜的近43%。死亡人口43.5万人,造成难民917363人,是死亡人口的两倍还多。河南黄泛区受灾房屋最多的是太康、西华、扶沟和尉氏,分别是564714、306576、198530和188680间,其中尉氏的受灾房屋损失程度几乎达到99%。
有的百姓侥幸躲过水灾,却因饿、冻等原因又倒在迁徙流亡途中。1941年秋,“男女老幼灾民数百名,停留在太康县大新集附近之泥堆中,鹄候月余,死病尽有,仍不得西渡”。黄泛区在饱受水灾祸害的同时,又遭受连年旱灾,旱灾导致60个县发生蝗灾。1942年8月,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到黄泛区西华县视察,当行抵黄河大堤时,只见蝗虫飞绕上空,遮蔽天空,李培基不禁惊讶失声。持续的干旱、蝗灾,导致粮食短缺,造成河南大饥荒,约有300万人饿死。
除此之外,花园口决堤还殃及安徽、江苏24个县市,安徽省有太和、阜阳、颍上、临泉、亳县、涡阳、蒙城、怀远、凤台、寿县、霍邱、凤阳、灵璧、泗县、五河、盱眙、天长、蚌埠等18个县市受灾,淹没耕地28万公顷,有253万人逃离家园,死亡4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5265.8亿元;江苏省有高邮、宝应、淮安、淮阴、泗阳、涟水等6县受灾,淹没耕地10万公顷,有20多万人逃离家园,死亡愈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210.3亿元。
国民党一些报纸曾这样描述黄泛区:“黄河泛流淤积的大量泥沙,有些地方厚达三四米,完全埋没了田园、村舍、淤塞了水井、河道。大地上沙岗起伏,野草丛生,天空黄沙飞扬,蝗虫蔽日。间或看到三三两两的灾民,栖息在沙荒盐碱窝里。”同时档案资料也记述了黄泛区惨状,“目前泛区积水,弥望汪洋,低地柳树,仅见杈枒,高地坟茔,微露碑顶,高楼半没土内,平房檐与地齐。数十里内,少见人烟,孤草自振,惊砂坐飞,令人目击心伤,几疑置身绝漠,非复人世!”黄泛区纵横5.4万平方公里,涉及河南、安徽、江苏44个县,造成村庄淹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即时性灾难,同时又引发大量难民逃亡、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衰退、水利事业衰退等一系列延伸性灾难,黄泛区百姓“九死一生、艰辛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
花园口决堤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争取持久抗战,被迫采取的一种极其残酷、带有绝望的策略,充斥着无奈与惨烈,象征着在绝境中不惜一切代价以求延续民族血脉的极端抉择。
花园口决堤的后果远超预期和控制,造成了远超军事价值的灾难。作为一个历史警示碑,时刻提醒人类在战争与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任何试图利用自然力量和牺牲民众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反噬和失控,最终可能带来更深重的苦难,使人们深度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决策伦理、人与自然关系。
纪念馆展与生态警示。花园口纪念广场浮雕墙,描绘了扒口到堵口的历程。纪念广场警世钟刻有“勿忘国殇”铭文,每年6月9日鸣钟,举行公祭仪式。馆内播放纪录片《花园口1938》深化人们对黄河决堤理解,而且设有死亡人数、受灾面积、难民潮数据墙,录制口述历史影音,讲述豫东灾民“水头高过房梁”的逃难经历。数字模拟系统演示“现代战争中破坏大型水利设施的连锁灾难”。
遗址展示与实景复原。花园口纪念馆实景复原泛区村庄淹没场景,馆外300米处立有1938年决堤点石碑,残留堤坝夯土层可见。附近有1938年决堤口复垦区,现在为生态农田,立有“以水代兵,功过谁评”争议碑。
文化展演设施赋新篇。黄河博物馆是全球首座河流主题博物馆,展示黄河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史诗,数字化黄河沙盘、VR黄河漂流体验,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动态模型。黄河地质博物馆聚焦地质变迁—水沙关系-生态治理三位一体展示,4D影片《大河怒吼》模拟黄河决堤场景,给人以很强的历史震撼。同时黄河博览馆也在建设当中。
花园口决堤,给进攻开封、郑州的日军造成阻碍。虽然在军事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与豫皖苏三省人民所受的灾难相比,这一点军事价值实在不值得称道。这也成为国民政府难以洗去的污点,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民生和战争之间的关系。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
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辑委员会编印,1948年。
(作者:李鹏鑫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