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与产业创新融合路径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8-27 10: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举措,又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能,对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途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从“书架”到“货架”,才能真正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是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截至2024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5.1%,仍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敢用、没钱转”等问题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正成为阻碍产业创新进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瓶颈,充分释放创新驱动效能亟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研发决策的市场导向性

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先天具备更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为迫切的商业化意识和更为高效的执行能力,所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明确科技创新的应用场景。围绕企业实际需求部署创新链,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聚集,强化研发资源配置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让企业当好“出题人”和“阅卷人”。针对关键共性技术,鼓励由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更具普适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二)推进中试平台建设,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渠道

中试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迈向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高水平、专业化的中试平台能够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升其产业化成功率。考虑到中试对实验室、中试车间、仓库等基础设施以及试制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和在线检测设备等有较高要求,且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除由政府投资建设外,还应“一类一策”,引导企业、专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自主结合、协同发力。特别是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应用场景经验,建设既能自主使用又能市场化运营的产业链中试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中试服务,帮助其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加速科技成果由“试验场”走向“大市场”。

(三)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参与热情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构成中大多数为职务发明创造,即依靠科研人员在本职发明或资源发明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但受高校、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影响,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如何让科研人员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通过细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明确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具体权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将科技成果从一般国有资产中区分出来,化解科技成果管理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要求之间的矛盾。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更加多元化的收益分配方式。以更加清晰的权益保障、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的收益激励,打破其“不敢转、不能转、不愿转”的现实桎梏。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资金的保障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切实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强力保障。科技金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进一步发挥其服务效能应培育“大胆资本”、壮大“耐心资本”,引导产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各金融机构善用“创新积分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贷产品,推出配套科技保险补偿方案,将信贷资源向科创企业倾斜,为其铺平“金融通道”、分散转化风险。

(五)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增强联动协作的可持续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政产学研用五大主体的深度融合,是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的系统性工程。不同社会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诉求不同,只有妥善处理利益分配问题,明确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具体归属,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充分保障相关各方的利益,才能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关系,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李雪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 本文系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科技金融赋能河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025-05B)和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重点课题《河南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X2024020)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