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⑧丨木桐乡:“凉亭夜话”背后的“四事”自治新模式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八期走进三门峡市卢氏县木桐乡,结合治理逻辑与实践经验,揭示蕴含在“凉亭夜话”“树下议事”“围炉夜话”“上屋议事”等中的基层治理密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 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党中央对群众是社会治理重要主体的角色定位。基层连着千家万户,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必须扎扎实实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这就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因地制宜创新凝聚多元治理力量的机制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高效能治理注入澎湃动能。近年来,卢氏县木桐乡因地制宜利用乡村凉亭、长廊、院落、大树下等,在乡村推行“凉亭夜话”“树下议事”“围炉夜话”“上屋议事”等基层治理新模式,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凝聚了社会共治合力,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凉亭夜话”助推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经验做法
(一)搭建群众自治议事平台
“凉亭夜话”是木桐乡因地制宜深化拓展基层自治机制的有益探索,是当地推进群众自治自管治理模式创新的一个统称性概念。从组织形式上看,木桐乡利用村(社区)文化广场、休闲凉亭、小型公园、大树下、院落等活动场所,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一个月至少一次的小组群众会,春夏秋三季在室外召开的叫“凉亭夜话”“树下议事”,冬天在室内召开的叫“围炉夜话”“上屋议事”,统称“凉亭夜话”。从实践运转上看,木桐乡通过组织居民组群众开会聚会,以“凉亭夜话”为创新载体,深化拓宽了以村民为主体的议事方式,探索实行了“两清单、一簿册、一台账”机制,搭建了“四公四化”议事制度,逐步形成了“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合力办事”的群众自治新模式。目前,“凉亭夜话”这一干部群众围坐夜话、共解难题的基层治理模式已扩展至全县,卢氏县19个乡镇271个村(社区)都在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文明共建、幸福共享”的治理新路,有力助推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的营造。
(二)创新完善群众工作机制
木桐乡以“凉亭夜话”为机制纽带,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开群众会,在面对面交心中谈问题、话治理、谋发展,打通了党委、政府、乡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最后一米”。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上,“凉亭夜话”工作法为群众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制度平台,进一步疏通和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上,借助于“凉亭夜话”议事载体,广大民众真正参与到了基层公共事务治理当中,通过协商民主有力保护了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促进了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上,通过“群众点题、干部解题”的方式,“凉亭夜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架起干群“连心桥”,让干部更好地倾听群众心声,让群众更方便地反映问题,推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力践行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工作原则,切实提高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三)凝聚多元协同共治合力
木桐乡“凉亭夜话”模式虽然强调村民自治,但该治理机制是涵盖党委、政府、村“两委”、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实践,多元协同共治也是推动基层治理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基层事务治理上,围绕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议事活动,按照议题陈述、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结果公示的“四步议事法”, 组织开展协商对话,深入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同时,在居民组群众会上,乡镇、村干部也会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等。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上,瞄准邻里关系、占地补偿、拆迁安置等方面矛盾纠纷集中点,在充分听取需要解决的群众诉求、广泛汇集群众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讨论,形成问题解决的意见方向,落实化解方案。针对疑难复杂纠纷,组建由“五老”人员、司法所干部、群众代表等构成的“暖心团队”,邀请涉事双方亲友参与,通过群众现身说法、典型案例剖析、释法明理等柔性方式,推动纠纷化解。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上,“凉亭夜话”秉持“大家的事大家议”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力量作用,聚焦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基础设施改善等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共商共议,以其源头感知的敏锐性、多元协同的整合力、长效运行的制度化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
二、“凉亭夜话”对推进新时代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启示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治理主体向社会多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这一要求体现了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应当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一方面,要完善党建引领的基层多元共治机制,全面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打造“一核多元”治理主体格局。选优配强社区和农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完善党员联系户制度,以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把基层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另一方面,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发挥协同治理功能,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增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效能。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化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明确基层自治权界,打造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确保基层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一是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机制,强化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进一步明确基层自治权界,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让群众能够参与基层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丰富基层民主议事协商形式。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议事协商体系,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创新群众自治平台和载体,鼓励开展“凉亭夜话”“讲理堂”“有事好商量”等各类协商活动,让群众通过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实践,说议身边事、评定身边事,调动基层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提升治理效能。
(三)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方面,要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上下互动”的渠道,推动网格建设与治理需求更加匹配契合。优化网格设置,建好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治理队伍,拓展触及千家万户的“微网格”,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向全社会的“总动员”转变。另一方面,充分认识群众隐身基层的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治理优势,精心组织“五老人员”参与矛盾调解队伍,发挥其在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治理作用,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用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同时,重视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做好新型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畅通社会组织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的途径。
(作者:李三辉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