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⑤丨豫皖苏烽烟:彭雪枫将军的东进壮歌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五期推出《豫皖苏烽烟:彭雪枫将军的东进壮歌》——
1938年秋,新四军将领彭雪枫临危受命,率游击支队从河南竹沟誓师东进,深入日伪统治腹地的豫东平原。在强敌环伺中,他以卓越的军事指挥和统战智慧,三年间开辟出横跨豫皖苏三省二十四县的抗日根据地,部队从千人发展为雄师。豫皖苏边区不仅粉碎了日军“囚笼”封锁,更成为连接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谱写了一曲依靠人民、智勇兼备的敌后抗战壮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的伟大力量。
时间轴:1938年5月徐州会战后,中原危急。9月27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东进。10月27日,窦楼首战告捷。至1941年,根据地进入全盛。
空间轴:豫皖苏边区地处陇海、津浦铁路之间,涵盖豫东13县、皖北8县、苏北3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全局关联:此役是中共中央“发展华中、巩固华北”战略的关键一环。根据地的建立,打通了华中与华北的战略通道,实现了敌后战场从分散游击向区域成片的战略跃升,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
一、中原烽火,彭雪枫主持河南抗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铁蹄肆虐中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中共河南省委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领导下,以彭雪枫为军事核心,确立了“武装保卫河南”的总体方针,迅速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点燃豫皖苏边区的抗日烽火。
中共中央制定抗战纲领。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后,华北门户洞开,中原大地陷入危机。5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河南省委,应当着力动员城市的学生、工人以及革命知识分子到乡村开展救亡工作,组织与领导群众,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准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河南省委指明抗战方向。为应对抗日战场的局势变化,中共河南省委坚决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确立了中原抗战的基本战略。1938年6月至7月间,彭雪枫撰写了《目前在河南应该做些什么》和《论在敌人后方工作》等文章,呼吁:“中华民族复兴根据地的黄河流域,是我们消灭敌人的最好场所!失败送给敌人!胜利必为我们所有!”着眼于抗日战争全局,重点论述了应当如何动员河南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如何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问题,决定由向豫西发展转为向豫东发展,为中原抗战全局指明方向。
先遣部队进入豫东地区。河南省委在朱理治、彭雪枫的组织和领导下,一面在竹沟创办干部培训班和军政教导队,为地方县区培养军政干部,一面向豫东派遣部队,为建立根据地奠定基础。5月,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的吴芝圃前往杞县,作为省委豫东的代表,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将睢、杞、太三县武装整编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7月初,肖望东(萧望东)率领抗日先遣大队(也称“肖大队”)先行开赴豫东敌后,在西华至淮阳区域吸收当地抗日武装力量,并与吴芝圃领导的三支队会合,初步形成了以杞县为中心的根据地。
二、挥师东进,开辟豫皖苏边根据地
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关键支点,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9月2日,周恩来、叶剑英致电彭雪枫指出“把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联系起来”,对于整个抗战局势具有重大意义。在豫东、鲁南、皖西北、鄂北交界处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仅能够起到牵制日军沿大别山脉西进的战略作用,还能迅速发展自身力量。
誓师东征。彭雪枫是新四军在豫东战场的一面旗帜,为了加强豫东部队的领导,进一步开展敌后抗日工作,他亲率游击支队开赴豫东。9月27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成立,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游击支队整装出发之际,在竹沟举行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敌后誓师大会”,表明了彭雪枫以及全体战士满怀革命热忱,决心以血肉之躯筑抗日长城,以革命理想铸中原脊梁。
会师杜岗。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西华县杜岗后,迅速与先期到达豫东的部队会师并进行整编。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另设警卫连、卫生队、青先队以及《拂晓报》社,共计1020人。同时成立党政军委员会,彭雪枫担任书记,并且明确游击支队的任务为继续东进,打击日伪,消灭土匪汉奸,发展与扩大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首战窦楼。10月24日,游击支队横渡新黄河。27日,在淮阳东北一带遭遇日军骑兵突袭,首战窦楼。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彭雪枫和张震指挥部队果断应敌,以“兵力绝对优势与地形之利”,设置伏击圈,派主力迂回至日军两侧,与敌激战2小时。张震身先士卒,在此战中负伤,最终击溃敌寇,击毙日军少尉以下10余人。此战是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豫东以后的首战,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战新局面。
此后,新四军游击支队以永城为中心,转战永城、涡阳、萧县、宿县等地,积极出击,消灭豫东各县的日伪、汉奸和土匪武装。1939年,全年共击伤击毙日伪军4873名,俘虏日伪军1206名。同时不断吸收并发展地方抗日力量,鼓舞豫东人民踊跃参加新四军,充实抗战武装,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得以初创。
三、星火燎原,豫皖苏边区蓬勃发展
1940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以“彭雪枫部由三连人发展到十二个团”为例,说明华中敌后抗战区域是“目前在全国最好的发展区域”。直至1941年10月,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成立后,豫皖苏边区工作结束,历时三年。
从游击劲旅到主力雄师。伴随着部队规模不断扩大和战争形势的变化,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番号几经调整。从新四军游击支队到新四军第六支队,随后与八路军黄克诚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奉命转移到津浦路东,将豫皖苏、皖东北和邳睢铜根据地相连接,进一步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时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的邓子恢总结指出,过去三年以来,新四军第四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的主力之一。
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敌后抗战不断取得胜利、部队壮大的同时,根据地的党政建设也取得一定成绩。1940年7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会成立,豫皖苏边区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根据地以永城为中心,东到皖东北,西至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辖20个工委、特委、地委和中心县委,21个县(工)委和11个县的党组织,共发展党员7600余名,整个边区主力部队与各地抗日武装共有1.95万人。
从文化建设到干部培育。作为“枪杆子与笔杆子并重”的典范,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始终重视部队文化建设。通过创办《拂晓报》和拂晓剧团,加强抗战宣传。同时注重党政军干部培养,开设随营学校,后发展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培养出的军政干部成为敌后抗日战场和根据地建设的骨干力量。
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彭雪枫、张震、吴芝圃率新四军第四师主力进行西进战役,收复津浦路西失地。不幸的是,彭雪枫将军于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年仅37岁。
彭雪枫将军的东进壮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缩影。从竹沟誓师到八里庄殉国,作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彭雪枫以“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风范,擎起抗战大旗,在豫皖苏大地上铸就了不朽功勋。其军事思想、统战智慧与为民情怀,不仅为华中抗战胜利奠定基石,也在豫皖苏大地上书写了“为民族,为群众”的壮丽史诗。
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不仅在中原抗战全局上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在中国革命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刘少奇指出:“游击支队的发展和游击区的扩大,证明了党中央关于进军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四军第四师在给予敌伪沉重打击、响应全国抗战的同时,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使中国共产党深入人心,是党的政策与党的正确路线的胜利。
革命旧址见证峥嵘岁月。河南省镇平县、夏邑县与安徽省宿州市的彭雪枫纪念馆,西华县杜岗会师纪念馆与杜岗会师纪念雕塑、窦楼战斗纪念碑与彭雪枫指挥部旧址……一处处饱经沧桑的战场遗迹与纪念场馆,静默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馆内珍藏的将军手稿、历史照片、战斗武器,辅以情景再现与多媒体展示,系统再现了新四军第四师将士在彭雪枫将军运筹帷幄指挥下浴血奋战,开辟、巩固和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峥嵘历程。这些场所已成为党员干部追寻初心、青少年汲取精神养分、广大群众铭记历史的重要红色地标。
影视文艺镌刻英雄群像。彭雪枫将军的传奇事迹与豫皖苏军民的抗战壮歌,持续激荡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大型纪录片《中国脊梁:抗日儒将彭雪枫》、影视剧《彭雪枫》《百炼成钢》和《彭雪枫纵横江淮》等作品佳作迭出,它们以艺术的笔触深情刻画将军的儒将风范、爱民情怀与牺牲精神,生动展现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雄群像,引发观众深切的情感共鸣,让将军的形象与那段历史在艺术演绎中愈发鲜活立体、深入人心。
精神丰碑照亮奋进征程。彭雪枫将军“对党忠贞、为民赴汤”的坚定信念,“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卓越才干,“治军严明、爱兵如子”的优良作风,以及“三件宝”(《拂晓报》、拂晓剧团和骑兵团)所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早已熔铸为豫皖苏大地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的血脉,成为激励皖北、豫东、苏北人民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新篇章的不竭精神源泉与永恒灯塔。
李占才:《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史略》,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冯文纲编:《彭雪枫年谱》,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豫皖苏边区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作者:梁家振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