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⑦丨竹沟“小延安”:华中抗战的战略支点与精神灯塔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七期推出《竹沟“小延安”:华中抗战的战略支点与精神灯塔》——
1938—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驻确山竹沟镇,使之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依托军政教导大队培养人数超2000人,整编地方武装并输送3000余名骨干,首创“白皮红心”统战模式,竹沟承担起战略支点职能,被誉为“小延安”。其熔铸的坚定信念与革命精神,为华中抗战提供核心动力。
时间轴: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正式成立;至1939 年11月,“竹沟惨案”发生。
空间轴:豫南确山四县交界,控扼平汉铁路,辐射鄂皖苏三省。
全局关联: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抗日根据地制定“向敌后发展”战略,指挥创建豫皖苏、豫鄂边等抗日根据地。竹沟成功撬动中原抗战全局,是军事要塞与指挥中枢,更是干部摇篮、武装策源地和统战典范。因竹沟的枢纽作用,华中抗日力量得以星火燎原。
一、从游击据点到战略支点
竹沟是中原抗战的革命摇篮。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在国共两党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达成共识后,该独立团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第八团于1938年初在竹沟镇休整后,随即开赴敌后战场,部队的家属、伤病员则留在竹沟,并在此设立新四军竹沟留守处。王国华任留守处主任,主持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培养各级军政干部,为中共在中原地区组建抗日武装积蓄骨干力量。同时,留守处下设军医处、军需处、修械所、被服厂等后勤保障机构,开展救治伤员、安置家属、生产物资等工作,致力于将竹沟建设为支撑中原抗战的战略基地。
竹沟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1938年2月,彭雪枫出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并赴竹沟主持工作。到任后,彭雪枫立即着手对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实施系统性整编,通过政治教育肃清旧军队习气,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成功收编具有革命倾向的地方武装安可祥、段永祥两部,使第八团总兵力扩充至1300余人,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中战斗力较强的队伍。1938年3月,完成整编的第八团在信阳邢集举行抗日誓师大会,随后挥师东进皖东,在江淮地区积极展开抗日斗争。第八团东进后,为妥善安置伤病员、家属并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竹沟方面继续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培训党政干部。这奠定了竹沟作为“小延安”的组织基础,为后续中原局在此建立领导中枢创造了必要条件。
竹沟是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战略支点。1938年夏,随着徐州会战的失利,中共河南省委为保存革命力量,从开封转移至豫南要地竹沟,这一决策使竹沟迅速崛起为河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同年11月,为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决定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担任书记,统一领导长江以北豫、鄂、皖、苏四省的抗战工作。1939年1月,化名“胡服”的刘少奇抵达竹沟后,整编豫南抗日武装,创办军政教导大队和党训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他的领导下,竹沟根据地的革命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成为输送抗日力量的“革命兵站”和辐射中原的“思想熔炉”,被誉为“小延安”,这种“小延安”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华中敌后战场提供了革命样板。
二、干部培训与武装输出的双重使命
竹沟根据地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发展培养骨干力量。1939年1月,刘少奇抵达竹沟后,针对中原地区抗日干部紧缺的现状,指示中原局与河南省委创办教导大队等专业训练班。自1938年3月至1939年10月,竹沟先后开办六期教导大队(含党训班),总培训人数超2000人,其中党员约占半数。这批学员大多被分配到部队并担任领导职务,迅速成长为党在中原地区领导抗战的骨干力量,有力推动了豫南、鄂中、豫皖苏边区等敌后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关键组织保障,竹沟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党在中原地区发展壮大的核心基地与干部摇篮。
竹沟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积累了党政军干部培养经验。1938年2月彭雪枫抵达竹沟后,仿效延安抗大模式创办教导队,课程设置以游击战术为主,兼授马列主义理论、政治、经济、敌工、历史等科目,旨在全面提升学员的政治军事素养。彭雪枫不仅亲自授课、编写教材,还组织朱理治、陈少敏等主要干部为教导队讲课。中原局进驻竹沟后,进一步拓展培训范围,增设青年、妇女等专业训练班,极大充实了部队及地方武装的骨干力量。同期,中共河南省委开办党的干部速成班,课程由竹沟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讲授,包括党的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军事常识,该速成班的成功举办,为培养党的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竹沟根据地壮大了中原抗战的领导队伍。1938年春,为夯实敌后抗战的组织根基,培养基层干部,河南省委开办党的基层干部培训班,由省委领导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王国华、危拱之等亲自授课。同期,竹沟还创办了河南省委党校(亦称竹沟党训班),对外以“竹沟新兵训练队”为名,刘少奇亲自为党训班学员授课,主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党内思想斗争》等重要报告,这些报告对提升竹沟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统一党内思想认识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批学员被分配至全省各地开展工作,迅速成长为中原抗战的领导核心力量,为中原抗战活动筑牢组织根基。
三、“白皮红心”的统战智慧
竹沟根据地通过收编地方武装,团结一切抗战力量。豫南地区民间武装活跃,其中安可祥、段永祥两部实力较强。彭雪枫、王国华派员与其接触谈判,并从竹沟抽调多名连队政治指导员对其开展军纪整训、党性教育和政治建军工作,最终成功收编。经整编,安、段两部600余人被编入第八团的第二、三营,第八团遂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中的重要作战团队。随后,竹沟党组织继续整合地方武装,相继收编了确山、泌阳等地300余支农民自卫队及自卫团,并先后向华中敌后根据地输送十余批精干部队,为开辟鄂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系列整编工作,使竹沟成为中原地区民间武装改造的典范,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兵员保障。
竹沟根据地团结友军共同抗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原局进驻竹沟后,明确提出在争取国民党下层士兵支持的同时,须积极争取与其上层军官的合作。彭雪枫率先行动,利用同窗之谊与驻防信阳的国民党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部开展统战工作。他指示泌阳党组织在该军驻地发动群众开展慰军活动,通过举办联欢会、协助运输等方式成功争取到刘汝明及第六十八军的支持。在此统战策略指导下,竹沟根据地广泛联络国民党军官,相继与军长张轸、商震等建立统战关系。诸多友军向竹沟根据地提供大量枪支弹药及现金,以实际行动表达共同抗日的决心与信念。
竹沟根据地团结开明士绅和上层知识分子,为夺取中原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彭雪枫抵达竹沟后,会同豫南特委统战部长刘子厚多次前往泌阳,积极争取当地著名士绅王友梅的合作。经过多方努力,王友梅不仅全额赔偿此前冲突中损毁的物资,还主动向我党提供粮食和枪支援助,并邀请我党派干部协助其开办泌阳抗日青年训练班。此外,竹沟根据地的同志还邀请河南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简称战教团)赴竹沟进行抗战宣传演出。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裴济华、社会科学家邓楚云等进步学者应邀前来工作,他们踊跃参与义务劳动,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工作。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扩大了竹沟根据地的影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革命志士汇聚于此,为敌后抗战力量的迅速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
竹沟作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被誉为“小延安”。刘少奇、彭雪枫等领导人依托竹沟指挥中原抗战,彰显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竹沟军民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面对国民党围剿始终坚守革命理想。竹沟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不仅以地方性经验印证了党的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等基本理论的适应性,又丰富了党的革命精神内涵。竹沟精神是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同时期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相互辉映,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共同构筑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赢得全国胜利的重要精神资源。
如今,竹沟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中原局旧址、刘少奇办公室等重要历史遗迹,馆内还陈列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生动再现了当年的革命场景。该纪念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实景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让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王全营、唐金培:《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本书编委会编:《民族记忆——中原抗战实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作者:王笛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