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⑨丨豫西铁流:孤军挺进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星火燎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02 09:33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九期推出《豫西铁流:孤军挺进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星火燎原》——

山河铭记9.jpg

1944年9月,在国民党军队豫湘桂战役溃败、豫西沦陷的危局下,八路军将领皮定均、徐子荣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孤军渡过黄河,挺进敌后,以灵活战术奇袭日军,发动群众建立新的根据地,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发展成为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的豫西抗日根据地,成为连接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此举再次点燃了中原抗日烽火,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关头的战略担当与八路军指战员孤胆深入、开拓新局的英雄气概,其星火燎原之势为中原解放奠定了基石。

时间轴: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战场接连溃败,豫西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中央审视全局,果断决策向河南敌后进军。

空间轴:北临黄河,南至伏牛山,东抵平汉铁路,西达灵宝、陕县的豫西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全局关联:八路军挺进豫西旨在在日占区腹地开辟新战场,执行“绾毂中原”战略,打乱日军交通线计划,并连接华北的八路军和华中的新四军两大抗日主战场,对坚持全国抗战、控制中原战略要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八路军挺进和开拓豫西根据地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侵华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颓势,悍然发动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在河南境内,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战役中严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面对危局,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这样,豫西抗日根据地应运而生。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对进军河南作了全面部署,并对进军敌后的政策和策略问题发出重要指示。9月初,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按照中央部署,抽调军区第三团、第三十五团组成1700余人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并决定成立中共豫西地委,徐子荣兼书记。6日,支队在林县(今林州市)誓师南下,21日强渡黄河,进入豫西,随即在登封奇袭正在修建的日军飞机场,又在巩县(今巩义市)黑石关铁桥歼灭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100余人,同时执行最严格的群众纪律,在与当地群众换取食物时,都是先把银元放在篮子里。为加强豫西抗日武装力量,同年10月,太岳军区抽调第十八团和第五十九团组建八路军豫西抗日第二支队,主要任务是在洛(阳)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如在新安县北岳村击毙日军40余人。至年底,八路军的活动范围已达万余平方公里。

二、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为了统一领导豫西人民的抗日斗争,1944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戴季英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抗日军政委,王树声任军区、抗日军司令员。11月,河南军区领导人率领南下部队和干部开赴河南。次年2月,王、戴率部进入豫西,与豫西抗日第二支队、先遣支队会师,在渑池、登封召开部队和地方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开辟豫西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并陆续把豫西各支部队进行统一整编为六个支队、六个军分区,在第一至第六支队活动区域成立了相应的第一至第六地委和专署,以及20多个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至此,豫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河南人民抗日军各支队协同作战,巧妙机动地取得了重要战果。4月,第一支队攻破偃师缑氏伪据点,歼灭伪军千余人,面对敌人的反扑,皮定均连出三招——“保护群众”“敲山震虎”“分化瓦解”巩固根据地。经过百余次战斗,根据地得以巩固和扩大。至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展到2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0万。

三、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系统建设

一是恢复与发展党组织。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是“自上而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先后建立有6个地委和20多个县委,恢复了一批党员的组织关系,不断壮大党的组织力量。二是建设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进入豫西后相继建立了6个专员公署,其后又成立了河南行政公署。各专署、县政府还设立了相关机构,以维持治安、调解纠纷等。三是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挺进豫西后,大力打击日伪军,争取和收编地方武装、进步武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发展,豫西八路军主力达到1万多人。四是制定抗日经济政策。通过减租减息、“倒地运动”的方式保护农民利益,民主政府还创办有被服厂、电池厂、制鞋厂等。五是干部培养。豫西抗日根据地先后创办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党校、豫西公学及训练班,提高了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为部队补充了新生力量。

四、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每一步都浸透着血与火的考验,其历史意义已深深镌刻于中华民族抗战的宏伟画卷之中。

第一,军事枢纽与战略支点。豫西抗日根据地像一颗楔子,牢牢揳入敌后,打乱了日军开辟陆上交通线的战略部署;同时,它成功连接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战场,改善了敌后抗战态势。第二,民族精神与抗战意志的熔炉。在国民党军队大溃败之际,以皮定均部为代表的八路军毅然挺进敌后,高举抗日旗帜,成为支撑民族脊梁的一处重要精神高地。第三,政治实践探索的沃土。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成功范例,成为新民主主义在烽火中扎根生长的生动证明。第四,中原解放的前奏与基石。在豫西抗日根据地播下的革命火种、淬炼的干部队伍、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为解放战争时期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最终解放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第一,战略主动与战术灵活高度统一,组建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基于全局考量,因时制宜作出进军敌后、发展河南的主动性战略布局,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王树声、皮定均等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扩大武装力量。第二,坚定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豫西抗日根据地按照“分清情况,区别对待”的政策,开展了有效的统战工作,如皮定均三顾裴(子明)府,争取到“杆子队”。第三,维护人民利益,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政治。八路军进入豫西后与当地人民订立《约法五章》,其后又开展了减租减息、“倒地运动”、除奸反霸斗争等一系列行动,赢得群众拥护,当时登封柏石崖村有20余户村民,其中18户腾出了自家房屋给八路军伤病员居住。

豫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挺起的不屈脊梁,为抗战全局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在至暗时刻点燃了中原大地的希望之火。

孤胆深入、开拓新局。豫西沦陷后,皮定均、徐子荣接到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紧急通知,担负起直接出兵河南、深入敌占区的重任。按照统一部署,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组织精锐力量迅速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第二支队,依靠灵活策略,在嵩山、箕山、洛西等地区站稳脚跟。这种在绝境中“从无到有”的开拓精神,是豫西抗战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战略主动、勇于担当。开辟豫西是中央因时因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主动承担起在豫西领导抗战、组织人民的历史责任。豫西各抗日武装挺身而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利用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日伪据点、交通线等,同时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甚至武装进攻,有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星火燎原、信仰坚定。豫西抗日根据地初期力量非常薄弱,在强敌环伺下犹如点点星火,但皮定均等指战员和广大战士坚定对党的忠诚、对驱逐日寇取得民族解放的信念,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最终形成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以及普遍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活动区域和军事力量都不容小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硝烟虽已散去,但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印记在一处处旧址、一件件文物、一座座纪念馆中仍然清晰可见,其精神光芒在当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传承形式日益丰富多元。

纪念设施与旧址承载社会教育。巩义“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登封“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示豫西抗战的峥嵘岁月。登封、巩义、新密、新安、郏县等地的豫西抗战旧址,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文艺创作引发情感共鸣。以豫西抗战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如大型纪录片《巩义抗日烽火》、电视剧《三道塬》、电视剧《八路军挺进豫西》等,以艺术语言再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历史记忆更加鲜活。

红色旅游促进活化利用。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豫西地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时代光彩。

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征程。豫西军民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已深深融入中原儿女的血脉,成为激励河南人民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强大内生动力。

  •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 王全营、唐金培:《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 本书编委会编:《民族记忆——中原抗战实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

  •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 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作者:师永伟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