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⑩丨明珠花园社区:“三治”融合促善治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期走进新乡市红旗区,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剖析明珠花园社区如何实现从“治理末梢”到“幸福前哨”的蜕变。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事关党的执政之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指出:“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之路、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新乡市红旗区明珠花园社区曾因“三多”难题——老旧小区密集、老年人口比例高、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而一度发展受阻。而如今,这里已成功获评“河南省老年友好型社区”“河南省‘红领巾创未来’——少年科学院”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从“治理末梢”到“幸福前哨”的成功蜕变,社区的治理方式也从以往“冷冰冰”的管理变成“有温度”的互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社区的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明珠花园的蜕变正是这一进程最真实的回响。
本文基于党建引领、居民共治与社区活动——“三治”融合的视角,探讨老旧社区如何筑牢治理“主心骨”、激发治理“内驱力”、营造治理“软环境”,从而推动陈旧社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温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也为其他地区系统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区高效能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一、党建引领,筑牢社会治理“主心骨”
党建引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组织下沉、机制创新和党员带头,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明珠花园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一是组织建设与覆盖。明珠花园社区成立了6个党支部,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12个网格末梢,打造“党建+网格+五社”精准治理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楼道、在网格的全面覆盖。二是强化“全科人才”培训与锤炼。社区依托专业社工培训,系统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面对基层治理难题,社区为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社工+志愿者”专业团队,党员带头亮身份、领岗位,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确保“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三是有理有据解决问题。设立“居民会客厅”,运用“情绪安抚——事实梳理——误会释明”三步法,今年以来,“全科人才”队伍已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余件,前来社区“居民会客厅”反映问题的居民,都是“怒气冲冲来,开开心心走”,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温度和群众满意度。
明珠花园社区通过组织下沉、机制创新与党员带头,不断拓展组织覆盖的深度与服务群众的广度,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管理”到“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转变,不仅增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更是让社区真正成为有认同、有温度、有活力的生活共同体。
二、居民共治,激发社区治理“内驱力”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高效能治理关键在于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多元参与、协商有序、权责清晰的共治格局。明珠花园社区积极探索居民共治:一是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党组织的号召下,党员和退休居民组建起“不老松”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治理。该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搜集民意,在社区协调下与物业共同商议对策,成功巧借充电桩划出隔离带,有效解决了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把被侵占的活动空间完整地归还给居民,获得了小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二是搭建多元共治平台。社区充分利用“居民会客厅”,在每月的“社情民意联系日”,由社区党总支、“不老松”志愿服务队及物业公司三方“会诊”,累计受理“不老松”志愿服务队定期收集的居民意见,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受理解决诉求40余件,切实推动“问题解决在小区内部”,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创新范例。明珠花园社区通过“党建+志愿者+物业”多方协同治理模式,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物业费收缴率从85%大幅提升至98.5%,居民满意度高达96%,生动诠释了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生态。
明珠花园社区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搭建多元协商平台,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机制,形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居民共同治理文化。党员带头上门、志愿者日常巡访、物业积极响应,推动民事民议、民策民定、民事民管,实现了治理主体多元、治理方式共商。明珠花园社区的居民共治不仅切实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资源不足、响应迟缓等现实难题,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重塑社区的认同与温度,提升了居民的认同感、参与度和创造力。
三、社区活动,营造社区治理“软环境”
频繁而高质量的社区活动是打破邻里隔阂、构建信任与互惠的“熟人社会”的有效催化剂。明珠花园社区通过情感活动、文化浸润,有效增进了居民间的熟悉度、信任度和归属感,使得社区治理从“冷冰冰”的管理变为“有温度”的互动。一是注重多样化文化服务。社区的“居民会客厅”整齐陈列着居民自制的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社区“为霞老年特色课堂”上,银龄群体或执笔绘画、巧手生花,或翩然起舞、老有所乐;暑期托管中,社区邀请到河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学龄儿童在“微光公益课堂”中触摸广阔世界。二是注重公益服务。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常活动、休闲的小区广场,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义诊等便民服务。针对低年级学生,社区在寒暑假期间精心设计了系列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推出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同参与,既让孩子获得社会实践体验,也为家长成为社区活动骨干搭建平台。自2023年以来,社区持续扩充休闲文化类活动资源,以对“一老一小”的日常关怀编织“和谐邻里”紧密互助网,有效增进了居民间的熟悉度、信任度和归属感,从“生人”变“熟人”,从“熟人”变“亲人”,积极号召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共同助力社区治理。
明珠花园社区通过系统构建“一老一小”友好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和公益项目,成功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情感交汇的场所,使居民在共同体验中由陌生变为熟悉、由疏离走向信任。这种以文化人、以情聚心的“软治理”,不仅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人际关系冷漠、社区治理参与不足等问题,更显著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责任感,真正让文化赋能成为凝聚基层治理共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
(作者:王静宜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