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⑩丨鏖战南阳:豫西鄂北会战中的血肉长城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从安阳城头鸣响中原抗战第一枪,到竹沟“小延安”点亮信仰星火;从李先念部红旗漫卷豫鄂边,到皮旅奇兵破雾挺进豫西;从花园口滔天国殇映像山河破碎,到军民血肉筑垒的反“扫荡”烽烟遍起原野……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铸就了河南抗战的不朽丰碑。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秉持“以真实为根基、以学术为支撑、以故事为载体、以精神为灵魂”的理念,邀请专家以理论视角讲述缕析河南抗战事件,再现中原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第十期推出《鏖战南阳:豫西鄂北会战中的血肉长城》——
1945年3月下旬至4月初,在豫西鄂北会战的关键战场南阳,国民政府军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在师长黄樵松率领下,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志血战日军精锐十日。官兵依托城防工事顽强阻击,巷战白刃重创敌寇,最终奉命突围保存战力。此役有效迟滞日军西进攻势,为西峡口防线赢得布防时间。南阳军民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其战略坚守与悲壮牺牲成为豫西大地永不褪色的血色丰碑。
时间轴:1945年3月22日(日军发动豫西攻势)— 4月1日(南阳突围),时值德国败局已定、日本垂死挣扎的战略反攻期。
空间轴:南阳雄踞豫西南门户,北依伏牛山屏障陕南,南控汉水直通鄂北,毗邻老河口中美空军基地(距城仅70公里)。日军若占南阳,可西叩商洛威胁西安,南断襄樊补给线,故此地实为拱卫大西南之锁钥。
全局关联:南阳战役作为豫西鄂北会战的核心一战,成功迟滞了日军西进步伐,为西峡口防线布防争取了时间,并策应了老河口保卫战,是抗战末期阻断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关键阻击战。
一、战前态势:会战格局之南阳枢纽
1945年3月,战火席卷河南省的南阳、内乡、西峡、淅川,湖北省的襄阳、老河口、南漳等广袤区域,南阳作为连接豫鄂陕的战略要冲,成为双方必争的核心据点。日军为达成战略企图进行了周密的兵力部署:华北方面军命驻郑州的第十二军担当主力,麾下集结步兵第一一〇、一一五师团为左翼,战车第三师团居中突击,步兵第八十七旅团及骑兵第四旅团等精锐力量迂回包抄,辅以武汉方面的第三十四军一部自荆门沿汉水北上,又令山西方面第一军一部南渡黄河策应主力作战,三路兵力构成了对南阳的钳形态势。中国军队则制定了“梯次抵抗、合围歼敌”的战略方针,即先于南阳以东、襄阳以南实施持久防御,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再由第一、第五、第十战区协同作战,围歼敌军于鄂豫陕边区,由黄樵松率领的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则部署于南阳城区,肩负迟滞日军南下、掩护友军转移的重任。
面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黄樵松深知防御形势严峻,为有效制约日军进攻,他一面命令部队整修城防工事,一面囤积粮秣弹药,还备棺材一口,亲笔书写“黄樵松灵柩”,激励官兵奋勇抗敌。这位曾参与长城抗战的将领深知,平原地带的孤城防御需依托街巷展开韧性战斗,遂于城外挖掘三道交通壕连接地雷区,城墙垛口改造为轻重机枪掩体,城内玄妙观、卧龙岗等制高点架设迫击炮阵地,并提前组织民众疏散,甚至将师部指挥所设在城墙根的防空洞,以示与城共存亡。
二、城垣血战:外围阻击与街巷拉锯
3月22日拂晓,豫西战场率先燃起烽火,日军由鲁山、叶县及沙河地区向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军、六十八军和新编第八军发起猛攻,中国守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阻击、寸土必争,战至24日,中国军队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守南阳及周边南北地区,为后续防御争取时间。
初挫日军锋芒
3月30日,日军战车第三师团钢铁洪流碾向南阳城垣,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在黄樵松师长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城北地雷区率先发威,当日军战车部队企图快速抵近城墙进行轰击时,踏入阵地的坦克触雷瘫痪,行动严重受阻,后续步兵在交叉火力下伤亡惨重,日军不得不改变进攻策略,调动飞机大炮对城墙展开猛烈攻击。南阳城上空硝烟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城墙多处遭受重创,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然而,黄樵松师的官兵们凭借顽强意志,手持集束手榴弹,顽强坚守阵地,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阵地前日军遗尸数百具。
惨烈白刃巷战
3月30日下午,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日军以工兵爆破配合坦克冲击,逐渐突破城外部分防线,战斗进入残酷的巷战阶段。黄樵松亲自下到连排督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激烈的巷战中,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据幸存老兵回忆,这位师长手提冲锋枪穿梭于巷战前沿,眼镜被流弹击碎仍嘶吼指挥,卫士三次扑挡炮弹以身殉职。在马武冢、卧龙岗、玄妙观等关键阵地战斗尤为惨烈,第四三〇团一个排依托古柏与石碑构建防线,与日军展开逐院争夺,后全员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歼敌上千人,展现出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趁夜战略突围
尽管黄樵松师英勇奋战,但在日军优势兵力的持续进攻下,部队伤亡不断增加,且第一战区主力已退至淅川,南线部队隔丹江对峙,日军骑兵第四旅团已绕城南下,南阳成为敌后一座孤悬的堡垒,继续苦守已无意义。为避免部队遭受更大损失,第五战区下令一四三师突围。接到命令时,黄樵松师的伤亡已达60%以上。当晚10时,黄樵松审时度势,下令留下两个加强连担任后卫,主力分三路沿白河支流趁夜色突围,突围部队在涉水时遭日军夜袭,四二七团团长张世昌率部断后,腹部中弹仍高呼“杀过河去”,后与三百余名官兵悲壮地长眠于河滩。在黄樵松的指挥下,一四三师成功突破日军包围圈,抵达唐河。第一四三师全体官兵浴血奋战,与日军激战长达十昼夜,以重大牺牲完成了牵制日军的战略任务,成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中国军队在其他地区的部署调整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战略价值:坚守鏖战十日之意义
黄樵松师在南阳的顽强坚守,对整个豫西鄂北会战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一,顽强抵抗迟滞日军进攻速度。日军原计划迅速攻占南阳后进逼老河口,完成其战略企图。正因为黄樵松师官兵的顽强抵抗,有效阻击其进攻步伐和进攻节奏,为中国军队在其他地区组织防御和反击争取了宝贵时间,彻底粉碎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后幻想。南阳鏖战之后,日军在后续的进攻中遭遇了中国军队更为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在西峡口等地,双方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拉锯战。日军于3月27日占邓县,28日陷内乡,31日夺取西峡口后,虽勉强击退中国守军攻势,但自身伤亡惨重,补给线濒临断裂,已成强弩之末,不得不撤回原防。4月18日,双方基本恢复战前态势。
豫西鄂北一役,中国军队共歼敌1.5万余人,炸毁战车36辆、火炮24门,击毁击伤其卡车、船舶、飞机若干,以顽强的抵抗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二,英勇无畏鼓舞军队抗战士气。黄樵松师在装备悬殊、敌众我寡的艰难处境下,以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坚守南阳十昼夜,以血肉之躯筑防线,虽付出惨重代价,却为抗战反攻奠定了基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的战斗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风采,也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在面对强敌时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孤城攻防中的民族气节。豫西鄂北会战中的南阳鏖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黄樵松师展现的铁血精神成为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战前置于师部的“黄樵松灵柩”虽未启用,却化作全体官兵的精神图腾,“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不仅是个人的决绝,更是全体守军的信念。在卧龙岗武侯祠,排长赵新芳率30余名战士面对数倍日军,从对射到肉搏,直至全员殉国,没有一人退缩,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在巷战、阵地战中处处可见。巷战白刃战中,士兵用身体堵塞缺口的壮举,诠释了“军人当以马革裹尸”的真谛,也彰显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一如南阳解放广场的抗战纪念碑上的文字:“城可破,血可流,民族气节不可辱。”
不屈抗争铸就精神丰碑。黄樵松师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尊严与勇气,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八十余载岁月流转,南阳战场上的炮火硝烟早已消散,但那道由血肉筑就的长城永远矗立在民族记忆深处,它淬炼出勇气、智慧与团结,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铭记南阳之战,便是铭记抗战精神,唯有不屈的精神,才是一个民族最坚固的长城。
当我们回望这片浸染鲜血的土地,看到的不仅是逝去的英雄,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重生的力量。
红色场馆,镌刻不屈斗争印记。如今,南阳大地上仍留存着关于这次战役的诸多遗迹:一四三师抗战遗址、陆军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四二九团保卫南阳战役阵亡官兵纪念碑、南阳武侯祠抗战遗址、马武冢战场遗址、奎文关战斗纪念碑等,南阳市政府还修建了“南阳抗战纪念馆”,收藏了黄樵松使用过的指挥刀、战士们的步枪残件等文物,在黄樵松宛城作战指挥部的位置种植了樵松林。这些陈列和展示是对逝者的告慰与缅怀,更是对生者的警示。每年的清明节,南阳民众都会前往纪念场馆祭奠,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让“血肉长城”的故事代代相传。硝烟散尽,精神长存,城墙上深浅不一的弹痕,斑驳的印迹如同历史的眼睛,见证了那场战役的惨烈与悲壮,中国军人割舍亲情奔赴国难守卫河山,甚至以身许国的民族大义,值得我们以奋斗致敬。
文艺著述,映照红色岁月峥嵘。检阅史料,涉及豫西鄂北会战的著述颇丰,记述了南阳浴血坚守的事迹,举其荦荦大端者有《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史》《抗战档案》《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等。在文艺作品领域,《铁打宛城》《历史剪影——黄樵松的倥偬岁月》《遥远的怀思——纪念黄樵松文集》,筹备中的电影《决战西峡口》等,聚焦会战关键之地南阳以及黄樵松,讲述南阳筑起的血肉长城和中国军人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
秦俊、李学峰:《南阳会战:中国对日最后一战》,人民出版社,2016年。
焦国强编:《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大象出版社,2015年。
王全营、唐金培:《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河南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全营、赵保佑:《河南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申志诚编:《河南抗日战争纪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李晓燕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