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的出场语境、核心内涵及时代主题
摘要:伟大抗战精神的出场语境丰富,从烽烟抗争,军事困境中的战略博弈与力量聚合;民心觉醒,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与行动自觉;政略嬗变,力量博弈到共识凝聚的政治演进;到引领聚核,领袖群体的战略引领与民族凝聚,其核心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时代主题体现为薪火赓续红色基因,激励青年接续使命,以抗战精神驱动复兴征程。
关键词:伟大抗战精神;爱国情怀;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其出场语境与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程紧密相连。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将中华民族推至亡国灭种的边缘。从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到淞沪会战的悲壮坚守,从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到百团大战的雷霆万钧,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殊死搏斗中,孕育出彪炳史册的伟大抗战精神。这一精神的核心内涵,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它凝结着爱国主义的炽热情怀,彰显着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闪耀着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蕴含着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不仅是赢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更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主题愈发鲜明,它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指引我们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指南,其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仍在为民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伟大抗战精神的出场语境
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碎山河,卢沟桥的枪声撕开全面抗战的序幕。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亿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
(一)烽烟抗争:军事困境中的战略博弈与力量聚合
当烽烟遮蔽华夏苍穹,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图谋将中国拖入军事绝境,装备悬殊、补给匮乏、根据地频遭“围剿”。然而正是在这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战略智慧凝聚全民力量,在博弈中开辟出逆转乾坤的抗战新局。
1.铁蹄践踏:从局部侵逼到全域攻势的军事升级
首先,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军事侵逼的起点。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袭沈阳,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短短四个月时间东北三省悉数沦陷,形成局部殖民统治,开启以武力试探为特征的侵逼阶段。其次,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侵逼升级。日军通过《何梅协定》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蚕食华北主权,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将军事压力从东北延伸至华北核心地带,局部冲突向区域性危机演变。最后,1937年七七事变引爆全域攻势。日军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先后攻占平津、上海、南京等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形成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军事侵略从局部扩张转向对中国全域的武力征服。
2.鏖战提振:关键战役对军民斗志的精神激励
首先,平型关大捷等早期关键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以伏击战歼敌千余,首开对日大规模胜利纪录,粉碎日军速胜迷梦,驱散“亡国论”阴霾,让全国军民直观感受到抵抗的实效,点燃“能打胜”的信念火种。其次,台儿庄战役等正面战场大捷,凝聚民族合力。这场战役中外瞩目,中国军队浴血歼敌万余,证明正面战场的坚守力量,推动国共合作及民间力量进一步联动,形成“共赴国难”的社会共识,让斗志从零散走向聚合。最后,百团大战等敌后破袭战,彰显全民抗争主动性。敌后军民主动出击破袭交通线,打破日军“囚笼政策”,展现非正规战的战略价值,让民众意识到抗战不仅是军队的事,更是全民的主动出击,将斗志转化为持久作战的韧性。
3.协同御敌:全域抗战格局的立体建构
首先,正面与敌后战场形成战略呼应。正面战场以阵地战阻滞日军攻势,敌后战场以游击战袭扰补给线,如徐州会战中八路军袭扰津浦线配合台儿庄决战,构建“正面相持、敌后游击”的空间协同,打破日军“速战速决”企图。其次,社会力量全域动员补位。民众自发组建自卫队、情报网,如冀中地道战融合军民智慧;华侨捐款购械、归国参战,工商界组织战时生产,形成军队作战与民间支援的立体联动,填补正规战缝隙。最后,国际援华形成外部支撑。苏联援华航空队直接参战,美国“飞虎队”助守滇缅线,白求恩等国际战士投身战地救护,将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构建跨国协同的战略纵深。
(二)民心觉醒:民族危机下的意识觉醒与行动自觉
在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民族危局中,麻木与顺从被炮火击得粉碎。当“亡国奴”的阴影笼罩每寸土地,四万万同胞在血泪浸染中猛然警醒,以意识觉醒点燃行动火种,汇聚成抵御外侮的磅礴洪流。
1.救亡声浪:救亡口号激发的全民危机共识
首先,标志性口号打破思想壁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直击民族存续底线,突破党派分歧与地域隔阂,将零散的危机感受凝聚为“亡国灭种”的集体认知,推动从“局部抗争”到“全民共赴”的意识转向。其次,多维传播渗透社会肌理。报刊、传单、街头演讲将口号转化为通俗话语,学生游行、工人罢工等行动让口号落地生根,即便偏远乡村也通过民谣、标语感知危机,使“抗日救亡”成为超越阶层的共同话语。最后,口号升华为精神锚点。“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等口号在持久战中持续强化共识,在溃败与牺牲的艰难时刻成为抵御“投降论”、维系抗争意志的精神纽带,将危机意识固化为坚韧的行动自觉。
2.民勇集结:民间抗日武装的自发兴起与行动
首先,乡土自卫武装构筑基层防线。日军侵占区的村民以宗族、村落为单位组建自卫队,如河北白洋淀雁翎队依托水乡设伏,山东铁道游击队扒铁路毁军列,用农具、土造武器守护家园,成为正规战之外的“毛细血管式抵抗”。其次,跨界群体形成多元作战力量。知识分子组建抗日宣传队,工人破坏日军工矿生产,帮会、绿林武装转向抗日,如上海“孤岛”时期的别动队,打破阶层壁垒,将民间社会的零散力量转化为专项作战行动。最后,自发武装与正规军形成战术互补。民间武装熟悉地形民情,为正规军提供情报、向导,如山西牺盟会组织的自卫队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抗敌”,彰显全民抗战的草根根基。
3.认同熔铸:苦难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
首先,共同创伤催生命运一体感。日军暴行突破地域、民族界限,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血案让各阶层民众直面“亡国灭种”的共同危机,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旧有心态,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认知。其次,文化符号重塑民族记忆。岳飞、文天祥等历史英雄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跨越方言壁垒传唱,传统节庆融入抗日元素,让分散的地域文化记忆汇流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最后,互助实践强化共同体联结。沦陷区汉回群众共守村寨,大后方难民与原住民共享资源,知识分子与工农共编抗日教材,在具体的协作中消弭阶层、族群隔阂,将“民族”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命运共同体。
(三)政略嬗变:从力量博弈到共识凝聚的政治演进
民族危亡的惊涛骇浪中,各方政治力量在救亡图存的试炼场激烈碰撞。从割据博弈到同仇敌忾,从派系纷争到共识凝聚,中国政治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完成蜕变,为全民抗战锻造出坚不可摧的政治基石。
1.博弈调适:各党派抗日立场的早期分化与调适
首先,初期立场呈现显著分化。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将“剿共”置于优先;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建立统一战线;中间党派则在“救亡”与“党派平衡”间摇摆,形成“剿共”“抗日”“调和”的多元态势,折射出不同政治力量的认知分歧。其次,民族危机倒逼立场调适。华北事变后,日军侵华加剧,国民党内部“主战派”压力增大,逐步松动“剿共”政策;共产党调整策略为“逼蒋抗日”,主动释放合作信号;中间党派发起“团结御侮”运动,推动跨党派对话,分化格局开始瓦解。最后,关键事件促成共识雏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打破僵局,国共达成停止内战协议,各党派在“救亡图存”核心目标下逐步靠拢,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铺垫了政治基础。
2.共识聚力:以抗日为核心的政治目标统一
首先,合作宣言奠定法理基础。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以国民政府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共产党承诺拥护统一为前提,明确“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共同纲领,使抗日从党派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其次,战场分工强化行动协同。国民党主导正面战场阵地战,共产党侧重敌后游击战,形成“正面拒敌、敌后扰敌”的战略分工,如武汉会战中双方兵力配合作战,将统一目标转化为具体军事协作,消解派系对立。最后,协商机制巩固共识平台。国民参政会吸纳各党派代表,虽有局限却开创跨党派议事先例,中间党派“团结抗日”主张获得发声空间,使抗日目标从军事联盟拓展为更广泛的政治共同体共识,为持久抗战提供稳定政治框架。
3.根基筑建: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制度性支撑
首先,民主政权建设构建合作框架。抗日根据地推行“三三制”原则,在政权机关中吸纳各党派、阶层代表,如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民主选举,打破阶级壁垒,使“抗日”成为不同群体参与治理的共同纽带,夯实政治认同根基。其次,经济政策稳固民生底盘。实施减租减息、开垦荒地等政策,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障地主权益,如晋察冀边区通过“劳资两利”原则协调工农关系,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以经济制度稳定社会秩序,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支撑。最后,社会治理凝聚基层力量。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推行扫盲教育与抗日宣传,如冀鲁豫边区的冬学运动,将制度渗透转化为民众的自觉参与,使根据地成为“抗战堡垒”的实践样本,彰显制度创新对精神凝聚的支撑作用。
二、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于血火淬炼中铸就,是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承载着无数先辈的英勇抗争与壮烈牺牲,其核心内涵丰富而深刻。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寻这伟大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关键内核。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当外敌入侵、家国蒙难,抗战烽火燃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被彻底点燃,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热血与生命捍卫祖国尊严。
1.命运同频:个体与国家命运的深度绑定
首先,是认知层面的觉醒。当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民众打破“家国分离”的旧认知,深刻意识到“没有国便没有家”。从乡野村夫到市井小民,都看清国家危亡与自身存亡的一体性,“亡国奴”的恐惧倒逼出“保家必卫国”的集体共识,个体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度从模糊走向清晰。其次,是行动层面的联动。不同阶层个体以各自方式汇入抗战洪流:农民送粮支前、工人赶制军需、学生投笔从戎、商人捐财纾难……个体行动不再是孤立的“私事”,而是与军队作战、国家动员同频共振,形成“全民抗战”的磅礴合力,让个体力量成为国家抗争的有机组成。最后,是价值层面的统一。抗战胜利不仅让国家免予沉沦,更让个体重获尊严与发展可能。个体在守护国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印证了“国家存续是个体命运的根基”,使“为国尽责”成为超越私利的精神追求,完成个体与国家命运在价值维度的深度融合。
2.全民共赴:超越身份界限的责任担当
首先,普通民众以最朴素的方式践行担当。田间农夫捐粮送衣,城镇商贩义卖筹款,甚至老人孩童传递情报,他们虽非军人,却以点滴行动筑牢抗战的社会根基,让“匹夫有责”从口号变为千万人共有的行动自觉。其次,知识分子与文化人以笔为刃。他们摒弃学派分歧,通过文章、戏剧、歌曲揭露日寇暴行,唤醒民族意识,在精神层面凝聚“救亡图存”的共识,让爱国情怀跨越学识界限,成为全民共有的信念。最后,工商实业者舍私利赴国难。民族资本家抵制日货、捐款献机,甚至拆厂内迁避免资敌,他们突破“商者逐利”的惯性,以产业力量支撑抗战物资,彰显了不同阶层在国难面前的责任同频。
3.笃行实干:以实践行动投身抗战事业
首先,军人以血肉之躯践行使命。正面战场将士死守阵地,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台儿庄战役将士肉搏冲锋;敌后军民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令敌胆寒,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诠释“保家卫国”的实干担当。其次,后方民众以生产支援前线。妇女连夜缝制军衣,学生组成战地服务团运送伤员,农民开荒增产保障军粮,工厂工人加班赶制武器,将爱国热情熔铸进每一件物资、每一次支援,构筑起抗战的后方长城。最后,隐蔽战线志士以生命传递力量。地下工作者冒死传递情报,爱国侨胞跨国运送战略物资,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掩护同志,在隐秘战场用无畏行动延续抗战火种,让实干精神穿透黑暗。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钢铁之躯铸就民族脊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当外敌铁蹄无情踏碎山河,他们以热血为墨、以生命为卷,于危亡时刻毅然挺起不屈的脊梁。这种视死如归的决绝,早已熔铸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守正不阿:坚守民族立场拒不屈服
首先,体现为个体在生死关头对民族立场的绝对坚守。杨靖宇、赵一曼等先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与酷刑折磨,始终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绝,拒降书、守军情,用生命践行“民族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其次,彰显于群体在绝境中对民族大义的集体捍卫。无论是抗日军队还是普通民众,面对装备悬殊与残酷“扫荡”,始终拒绝“妥协求存”的谬论,以“血战到底”的意志凝聚成不可分割的抗敌整体,绝不向侵略者让出一寸民族立场。最后,沉淀为民族存续的精神底线。这种坚守超越具体战事,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不弯腰、不低头”的气节根基,确保民族立场始终是捍卫尊严、抵御侵略的核心准则。
2.舍生取义: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
首先,体现为个体以悲壮抉择守护民族尊严。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与群众转移,弹尽后毅然跳崖,用生命拒绝成为侵略者的俘虏;八女投江面对绝境,宁赴清流也不向敌人屈膝,将个体生命化作民族尊严的鲜活注脚。其次,彰显于群体以集体牺牲筑牢尊严防线。台儿庄战役中,无数将士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决绝,用血肉之躯抵挡敌军攻势;敌后游击战里,百姓与战士同仇敌忾,宁遭屠戮也不供出抗日力量,形成捍卫尊严的铜墙铁壁。最后,升华为民族存续的精神标识。这种舍生取义超越具体牺牲,成为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准则,让侵略者明白,征服土地易,摧毁一个民族的尊严绝无可能。
3.坚贞守密:身陷囹圄仍严守机密
首先,体现为个体以血肉之躯守护机密。赵一曼在狱中遭受酷刑,始终拒绝吐露东北抗日联军的部署;情报员钱壮飞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至死未透露组织联络方式,用沉默筑起保密防线。其次,彰显于组织成员间的默契坚守。敌后交通员即便单独被俘,也严守“宁死不供同路人”的铁律,避免整个情报网暴露;被捕的地下党员以“一问三不知”的坚韧,让敌人对根据地虚实始终无从知晓。最后,升华为抗战胜利的隐秘基石。这种坚贞守密超越个人安危,成为“用沉默托举胜利”的精神密码,确保战略部署不被泄露,为敌后抗战留存了关键力量。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中华儿女从未屈服于强权的淫威。当侵略者的炮火轰开国门,无数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他们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血战到底的壮烈豪情,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1.勇者无畏:直面强敌的亮剑精神
首先,体现为个体在绝境中主动出击的果敢。杨靖宇率不足百人的部队,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主动袭扰日军,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冲锋;张自忠亲率卫队与日军白刃相接,用刺刀践行“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的誓言。其次,彰显于群体面对悬殊战力时的集体冲锋。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战士冒着炮火翻越悬崖,在峡谷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近身搏杀;台儿庄战役里,川军将士用大刀与坦克对抗,以血肉之躯撕开敌军防线。最后,升华为民族抗争的精神引擎。这种亮剑精神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狭路相逢勇者胜”成为共识,推动军民在装备劣势下始终保持主动出击的勇气。
2.绝境冲锋:绝境中与敌殊死搏斗
首先,体现为个体在极限困境中的最后抗争。赵尚志在双腿负伤、只剩三名战士时,仍率部向日军据点发起突袭,身中数弹仍握枪射击;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困守四行仓库,在断水断粮、三面受敌的绝境中,用沙袋筑垒与日军逐楼争夺,坚守四昼夜未退一步。其次,彰显于群体在绝境中的无畏坚守。刘老庄连多名战士被日军合围,在弹尽粮绝后用刺刀、枪托与敌肉搏,全部战死仍保持战斗姿态;狼牙山五壮士将日军引向绝路,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跳崖,用生命掩护大部队转移。最后,升华为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征。这种冲锋打破了“绝境即屈服”的逻辑,将个体与群体的最后抗争熔铸成“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民族血性,成为抗战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3.死战不降:战至最后一人的不屈意志
首先,体现为个体以生命诠释“最后一刻”的坚守。杨靖宇在只剩孤身一人、腹中尽是草根树皮时,仍用双枪对抗日军围剿,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左权在十字岭突围战中,为掩护大部队,始终坚守指挥岗位,战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其次,彰显于群体“全员皆战”的决绝。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将士在弹尽粮绝、伤亡过半的情况下,用石块、牙齿与敌抗争,直至最后一名士兵仍保持战斗姿态;宝山保卫战里,姚子青营全营官兵与城共亡,无一人退缩投降。最后,凝聚成民族抵抗的精神丰碑。这种死战不降超越胜负,将“战至最后一人”的意志镌刻进民族基因,成为对抗“亡国论”的最有力驳斥,彰显中华民族永不低头的脊梁。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回溯往昔,“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中华大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外敌侵略、天灾人祸,却从未压垮民族的脊梁。无数先辈于困境中昂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守必胜信念,这份精神力量,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1.正义必胜:坚信邪不压正的永恒真理
首先,体现为个体在至暗时刻对正义的笃定。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即便身陷囹圄仍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东北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传唱“我们是铁的队伍,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去”,用信念抵御饥寒与绝望。其次,彰显于全民族对正义事业的集体认同。从知识分子呼吁“团结御侮”,到农民“送儿打东洋”,再到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亿万民众坚信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正义抗争终将胜利,形成跨越阶层的精神共鸣。最后,被历史进程深刻印证。从革命火种在暗夜中艰难播撒,到敌后根据地如星火般燎原壮大,再到革命力量席卷全国、最终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胜利,每一步都深刻印证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不朽铁律,更让 “正义必胜” 的信念成为始终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灯塔。
2.持久战谋:以持久战略等待胜利契机
首先,体现为科学理论对持久战的战略指引。毛泽东《论持久战》深刻剖析敌我优劣,提出“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论,打破“亡国论”与“速胜论”迷思,为全国抗战提供清晰战略蓝图,让军民明白胜利需经长期坚持。其次,彰显于敌后战场的持久经营与力量积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以游击战袭扰消耗日军,通过“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拖延战局;同时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生产、扩充武装,在相持阶段默默积累反攻力量,将时间转化为优势。最后,升华为坚韧不拔的战略定力。这种持久战谋超越短期胜负,以“积小胜为大胜”的耐心对抗侵略者的速决企图,让“坚持就是胜利”成为共识,为最终战略反攻筑牢精神与物质根基。
3.信念聚力:以坚定信念凝聚抗战合力
首先,体现为超越党派分歧的团结共识。国共两党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信念,摒弃内战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在敌后作战,形成“正面与敌后相呼应”的抗敌格局,打破“一盘散沙”的困局。其次,彰显于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根据地群众坚信“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踊跃参军、送粮支前;军队则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赢得信任,军民共筑“村村有堡垒,户户是哨所”的防御体系,让信念转化为实际战力。最后,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这种聚力突破地域、阶层界限,华侨捐钱捐物、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工商业者内迁支援,使“抗战必胜”的信念成为凝聚四万万同胞的黏合剂,为持久战提供不竭的人力物力支撑。
三、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主题
伟大的抗战精神,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彰显着不屈意志。时光流转,如今我们步入新时代,这一精神并未褪色,而是与当下紧密相连,有着契合时代发展的崭新主题,引领我们继续前行。
(一)薪火赓续:红色基因涵养精神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基因,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密码,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过往岁月,它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奋勇前行。而当下,时代浪潮奔涌向前,薪火赓续不止,红色基因正以独特力量持续涵养着我们的精神根脉。
1.史海探真:挖掘史料强化历史认同
首先,系统梳理档案文献、抗战文物等一手史料,精准还原战役细节、英雄事迹等历史现场。通过考证史实、厘清脉络,让抽象的抗战精神有具体载体支撑,从源头夯实历史认知的真实性根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杂音。其次,打捞民间散落的记忆碎片,包括亲历者口述、地方族谱记载、战地书信等。这些微观叙事能补充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白,展现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抗争与坚守,让不同地域、群体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点,强化“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最后,创新史料传播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史料库,或通过情景剧、实景展陈等活化呈现。让史料走出档案馆、博物馆,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场景,尤其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抗战历史不可忘”的共识,筑牢精神认同的时代根基。
2.精神涵育:弘扬爱国精神融入价值培育
首先,以学校教育为根基,将抗战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嵌入抗战历史脉络与英雄事迹,通过沉浸式教学、红色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历史纵深中理解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培育以民族大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让红色基因成为成长底色。其次,借社会宣传为纽带,用多元载体传播爱国精神。依托媒体平台讲好抗战故事,通过文艺创作、主题展览等形式,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的文化符号,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砥砺初心的氛围,强化价值认同的情感纽带。最后,以实践养成为落脚点,推动爱国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引导个体在岗位奉献、社会服务中践行使命担当,将对抗战先烈的缅怀转化为立足当下的奋斗动力,使爱国精神从精神认同升华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准则。
3.遗址守护:保护遗址开展常态纪念
首先,需对各类抗战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修复。涵盖战场遗址、纪念馆、纪念碑等,组织专业团队排查结构险情,运用传统工艺修缮受损建筑本体,同时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留存历史细节,为遗址筑起“立体防护网”,防止岁月侵蚀与人为破坏,让历史见证物得以物理性延续。其次,需开展常态化纪念活动。将纪念日祭扫、英烈缅怀纳入公共文化议程,定期组织敬献花篮、默哀追思等仪式;针对青少年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实践,联合学校开发遗址实景课程;面向社会大众举办主题展览、口述历史分享会,让纪念活动融入日常,使民众在参与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最后,要深度挖掘遗址的时代价值。将其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与党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有机衔接;打造“遗址+文旅”融合项目,开发红色旅游线路,让静态遗址成为活态教材,使抗战精神在守护与传承中不断赋能当下,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二)青春接棒:激励青年接续历史使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辈们以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书写了壮丽篇章,将时代的接力棒交到青年手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春的号角已然吹响,激励着广大青年挺身而出,以蓬勃朝气与昂扬斗志,接续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1.史话润心:讲述抗战故事增强时代使命
首先,要深挖抗战中的青年英雄群像。从投笔从戎的学子到冲锋陷阵的战士,这些青春身影在烽火中铸就的担当能与当代青年形成强烈精神共鸣。其次,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活化历史。将抗战故事融入短视频、互动剧、沉浸式展览等载体,这种“软性渗透”能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青年在共情中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如今的使命就是守护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发展。最后,要引导青年将历史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结合当下,从抗战精神中提炼出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内核,鼓励青年在科研攻关中勇攀高峰、在乡村振兴中扎根奉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通过“重走抗战路”实践活动、“使命接力”志愿服务等,让青年在知行合一中明白,接续历史使命,不必惊天动地,只需在各自岗位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2.岗位躬行:引导青年岗位践行抗战精神
首先,分领域明确岗位践行路径,在科研岗鼓励青年勇闯技术难关,传承抗战时期攻坚克难的韧劲;在基层岗引导扎根一线服务群众,延续军民鱼水情的担当;在企业岗推动创新创造,彰显实业救国的当代延续,让不同岗位都成为精神践行的阵地。其次,搭建岗位实践载体,开展“青春建功”技能竞赛、“岗位对标”先锋行动,组织青年立足本职亮承诺、比贡献,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提升业务能力的动力,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作风。最后,强化典型引领,选树“岗位践行模范青年”,通过短视频展示其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突破,用身边事例诠释“履职尽责就是爱国”,引导青年从“知精神”向“践精神”深化,让抗战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落地生根。
3.品格铸魂:学习先烈品格培育奉献风貌
首先,先烈用生命诠释的忠诚品格,是铸牢青年精神坐标的根基。抗日志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赤诚,白山黑水间坚守者啖草明志的忠贞,为青年立起价值观标杆。在大是大非前坚守立场,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正是对先烈忠诚的生动续写。其次,先烈在绝境中迸发的坚韧品格,为青年注入攻坚克难的力量。太行山脉辗转作战的勇士在装备悬殊中斗志不减,寒江英烈以血肉践行不屈誓言。当代青年在乡村全面振兴等战场,正需要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最后,先烈舍己为人的奉献品格,感召青年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革命者坚守初心,跨国投身正义的医者秉持利他情怀,指引青年跳出个人得失的小圈子。从志愿服务到戍边守疆,青年以行动证明,奉献永远是进行时。
(三)复兴赋能:抗战精神驱动奋进征程
抗战烽火中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道路,它承载着坚韧、团结与不屈的磅礴力量。往昔,它引领我们赢得胜利;当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抗战精神正持续赋能,驱动着我们奋勇向前。
1.科创攻坚:以精神指引突破技术瓶颈
首先,抗战精神中“愈艰难愈向前”的拼搏内核,为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了精神锚点。抗战时期,科研前辈在物资匮乏中研制出抗日利器,如今面对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壁垒,正是这种精神驱动科研人员扎根实验室,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破解技术密码。其次,抗战精神蕴含的团结协作基因,为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纽带。抗战时期,军民一心、社会各界联动铸就胜利根基,如今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这种精神促成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打破壁垒,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集体智慧攻克技术难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最后,抗战精神承载的民族复兴愿景,指引科创攻坚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从抗战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到如今“科技强国”战略,精神脉络一脉相承。科研工作者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将个人研究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经济提质:汲取拼搏精神助推高质发展
首先,在产业升级中延续突围斗志。抗战时期军民在封锁中开辟生存通道的坚韧,如今转化为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决心。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改投资持续攀升,正是这种“在绝境中找生路”的精神驱动,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印证了拼搏精神对产业迭代的催化作用。其次,在区域协同中凝聚协作合力。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相互策应、协同作战的战略格局凝聚起磅礴力量,这深刻启示我们:要打破行政壁垒的束缚,以全局思维推动区域联动,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构建紧密协作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让协同效应充分释放。最后,在风险应对中彰显坚韧品格。当前经济面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调整阵痛等挑战,抗战时期“愈艰难愈要奋斗”的精神指引我们稳住阵脚。通过实施稳就业、促消费等政策组合拳主动破局,在压力中展现出的强大韧性,正是拼搏精神在新时代经济战场的鲜活写照。
3.使命催征:弘扬担当精神激励复兴奋斗
首先,担当精神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扎根田间地头,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完善基础设施,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民生根基;在社区服务前沿,网格员直面群众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落实惠民政策,以“事事有回音”的行动力夯实社会治理底座。这种扎根基层的担当,让复兴之路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担当精神是攻坚破局的“冲锋号”。面对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无数建设者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在荒漠戈壁植绿固沙,在重大工程中攻坚克难,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一次次突破发展梗阻。这种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担当,正为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扫清障碍、拓宽通途。最后,担当精神是城乡均衡的“平衡器”。教育工作者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让乡村学校用上城里的好教材;医疗团队开展巡回诊疗,把专家号送到偏远乡镇;交通建设者延伸农村路网,让农产品顺畅走出大山。他们以“城乡无差序”的担当,缩小公共服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群众,为复兴征程铺就均衡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王留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学术副院长)
[1] 习近平.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N].人民日报,2020-09-04(01).
[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7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1页.
[5]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2).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5:5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4.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