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韧性,锻造中部制造强省——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04 13:27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突破的工业体系。然而,面对创新效能不足、高端人才短缺及国际关税冲击等挑战,急需通过强化创新韧性构建制造强省。当前,河南依托区位枢纽与政策红利,正着力破解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难题,推动数字化绿色转型,并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从产业现状、优势与困境出发,河南省可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培育高端人才、优化风险防控及构建开放生态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河南模式”。

一、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与增长动能

2024年河南省GDP达6.3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9%,工业投资增长21.5%,制造业投资增长24.6%,均居全国工业大省首位。同时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长43.2%,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增长32.9%,先进计算产业链增加值同比激增101%。

(二)创新要素与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4年,河南省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72家。郑州、洛阳、新乡三地形成创新走廊,集聚了中科院计算所郑州分所、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郑州入选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加速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氢燃料电池示范项目加速技术产业化,以郑煤机、中铁装备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三)产业集群与竞争力提升

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年产值317亿元,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年产值600亿元,占全国30%)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家。郑州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54.5万辆,同比增长169.8%,超聚变服务器年产值收入预计突破400亿元。

二、河南省制造业创新韧性发展优势

(一)区位枢纽与物流势能

河南依托“米”字形高铁网和郑州航空港区,构建陆空联运体系,2024年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完成1.66亿单,货值258.8亿元,同比增长55.8%,强化全球产业链嵌入能力。

(二)政策赋能与机制创新

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形成制度创新试验场。以“链长制+专班”整合政企研资源,省级领导牵头解决产业链痛点。实施“三个一批”项目(签约、开工、投产),推动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三)市场潜力与特色集群

河南省内超1亿人口基数带来巨大内需市场,消费升级驱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定制化转型。洛阳矿山机械、许昌电力装备、长垣起重机械等产业集群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超硬材料等集群入选国家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

三、河南省制造业创新韧性提升中的困境与挑战

(一)创新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且产业化率更低,“重申报轻应用”现象突出。新兴产业规模尚小,对传统产业替代不足;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依赖外部技术(如超硬材料高端研发能力不足),存在“断链”风险。

(二)高端制造人才短缺,产业协同不足

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省内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外流,中小企业研发薪酬体系与创新贡献脱节,缺乏稳定的创新团队。郑州占全省GDP的比重较高,且集中了大部分的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一城独大”特征显著,与省内其他地市制造业尚未实现错位发展,缺乏梯度互补的创新生态。

(三)关税冲击与绿色转型压力加大

美国关税政策持续加码对河南制造业形成双重挤压。301关税清单扩容导致超聚变服务器核心部件进口面临25%惩罚性关税,高端芯片出口管制迫使企业承担额外12%供应链重构成本。传统制造业低碳化改造需巨额投入,氢能、储能技术储备薄弱,产业化能力不足,叠加关税成本攀升,双重压力下“双碳”目标实现难度加大,企业陷入转型升级与市场保有间的两难困境。

四、河南省制造业创新韧性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与政策引导

一是激发企业研发投入活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对研发投入占比超5%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推动国有制造企业设立“创新风险准备金”,允许一定比例研发失败成本核销。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如超硬材料、智能农机),打造国家级“单项冠军”。

二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地方产业集群联动,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广“揭榜挂帅”制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克“卡脖子”技术(如高端轴承、智能传感器)。

三是制定专项规划与评价体系。结合《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创新韧性提升路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创新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企业技术储备、供应链稳定性及市场响应能力。

四是实行人才支撑与绿色转型政策。通过“中原制造领军人才计划”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依托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交叉学科推行“校企双导师制”。支持绿色技术开发(如再生铝加工、氢能冶金),建立“碳足迹追踪系统”,推动重点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

(二)引进、培育高端制造人才,深化产业链网络协同

一是打造韧性供应链网络。针对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建立省内区域性备份供应链基地,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推动产业链共建“数字孪生平台”,模拟供应链中断风险并制定预案。

二是强化高端制造人才引育培育。依托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开展制造业博士后定向联培项目,联合链主企业(如中铁装备、郑煤机)、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科研院所(如省科学院),围绕半导体材料、智能传感器、氢能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定向培养复合型博士后人才。同步建立“人才需求清单”与“技术攻关清单”双清单机制,精准匹配产业链人才缺口。

三是完善人才政策生态。 落实《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及支持办法》,对引进的高端制造人才提供“一人一策”保障(如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科研经费),并设立“产业链人才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推动“人才飞地”模式,鼓励企业通过柔性引才(如兼职、项目合作)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参与技术攻关,为制造业创新韧性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快企业数字化绿色转型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构建全链条风险预警与应对体系。设立“制造业创新韧性基金”,通过“投贷联动”支持高风险技术攻关项目,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建立“制造业创新韧性监测平台”,实时跟踪技术断供、市场需求波动等风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产业链中断险”,为企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

二是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深化开放合作与绿色转型。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中原工业云”),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降低生产波动性。对传统产业(纺织、冶金)开展“AI+制造”试点,优化生产流程。依托中欧班列和自贸试验区,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欧洲先进制造技术,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分散市场风险。

三是构建关税智能预警系统,依托郑州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球50国关税数据库,开发AI动态模拟器,实时预警美国301关税清单变动。针对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等敏感品类,提前规划东南亚产能备份,实现订单分流30%以上,规避25%惩罚性关税冲击。同时探索数字化转型赋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柔性化与订单本地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全球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与抗风险韧性。

(四)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

一是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打造“中部制造”品牌。依托“7+28+N”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郑州都市圈与洛阳、开封等节点城市联动,建设跨区域产业协同示范区。例如,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推动超硬材料、智能终端等产业跨市集群化发展,建立“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协作机制。支持企业参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分工,承接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形成“研发在外、制造在豫”的互补格局。依托郑州“米”字形高铁网与航空枢纽优势,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集散中心,推动洛阳轴承、许昌电气等优势产品纳入国家重大工程采购清单。

二是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先进制造合作基地,重点引进德国工业4.0技术、日本精密制造经验及东南亚低成本产能资源。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河南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同步推动“技术引进+本土化改造”,如与欧盟合作开发低碳氢能制备技术,破解关键设备依赖进口难题。

【作者:赵玉帛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252400410090)、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HN2025144)等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