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蕴含的历史思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05 09:33

历史思维是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回顾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回看走过的路”这一经典表述着重强调了知史鉴史的重要性。国家水安全需要我们拿起历史的显微镜去观察水环境治理的历史进程、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海洋中去探寻生态治理的历史规律,进而增强历史思维能力,肩负起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论述蕴含着运用历史思维深刻总结“文明兴衰”的历史经验;准确研判“战略布局”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人水和谐”的历史规律;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历史耐力;勇担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为我们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一、运用历史思维深刻总结“文明兴衰”的历史经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二者到底有何关系?生态破坏会不会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马克思曾指出:“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的社会实践属性成为自然发展史与人类文明史相互关联的焦点。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描绘了世界几大古文明衰落的原因,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的居民为了获取耕地,大肆毁坏当地的森林与植被,“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人类的过度砍伐、过度放牧以及过度开垦等行为,使得这些原本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方逐渐出现植被减少、河流干涸、资源枯竭等情况,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诸多辉煌的古文明也自此逐渐衰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用历史的“放大镜”去观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和人类文明形态的演替过程不难发现,一部文明的兴衰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生态环境的变迁史。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兴衰论把人类社会发展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量,充分审视了水环境治理的艰辛历程,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文明更替、民族命运的辩证关系,是运用历史思维科学考察国家水安全历程的生动缩影。

二、运用历史思维准确研判“战略布局”的历史方位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将其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水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也是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水安全问题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擘画国家水网建设,把我国治水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推动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必须有一个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并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必须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提升水旱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水利部门迅速启动了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的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坚决确保了1385万人的饮水安全和2856万亩秋粮作物的灌溉用水需求,充分展现了我们应对自然灾害、保障民生福祉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好地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加快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的底线。

三、运用历史思维科学把握“人水和谐”的历史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治水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历史规律,在合理有序的治水实践中真正实现人水和谐的时代主旋律。这是人类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并在生态保护与江河治理的实践中实现由对自然的索取、互斥、冲突向有序、共处与共生的跃升与转化。

人水和谐,既不能抛开自然单方面谈人类福祉,也不能抛开人类发展过于强调水生态的保护,理应是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高度和谐。作为河流生态的保护者与利用者,人们应该在江河治理的实践中充分审视水资源的现状、水生态的规律、水循环的机理、水环境的客观承载能力,站在代际公平的高度来科学谋划与布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量与度,真正做到水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各物种之间都能实现信息、能量等井然有序的物质交换。在水资源利用层面,应严格在用水管理和节约利用的前提下,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良好的清水绿岸、美丽的河流湖泊、诗意的田园风光,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就治水而言,也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不能仅就水论水。我们既要追求“水利”,也应兼顾“利水”,以确保水能够持续地“利人”。通过实现“人水相应”,我们可以达到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目标。历史发展遵循其内在规律,但人类并非完全被动。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及历史的大趋势,抓住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顺应潮流并积极行动,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运用历史思维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历史耐心

国家水安全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需要经过长期的、持续的努力和奋斗。水安全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显著的成效。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才能逐步实现水安全的目标,确保国家的水安全建设能够稳步向前推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治水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必做之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伟大的党与国家始终将洪涝灾害防治工作置于重要议程,集中优势力量大力兴修水利设施,积极防治水患,从而实现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全面恢复与持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主要江河的治理工作明显提速,特别是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进。自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以及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了整体性的显著提升,国家水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国家水安全建设同样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个前赴后继、接力续跑的历史过程,既需要充分吸收和继承以往实践中的有益成果,又需要依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尤其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这一现实水情而言,保持战略定力、绘就发展蓝图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初心不变、靶心不偏,把国家水安全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咬定生态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始终保持连贯性和持续性。

五、运用历史思维勇担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水利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历史思维是一种全面、深入、长远的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需求和挑战,还要将视野扩展到历史的维度和未来的展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水利事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还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运用历史思维,深刻理解水利事业的发展脉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担起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第一,掌握透过现象发现规律的历史思维能力。纵向而言,要从整体上审视历史,要善于从生态环境治理史、环境保护政策演变史等历史进程中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规律,既要看到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历史变化,也要看到历史进程中生态环境仍存在不可避免的退化现象。比如,荒漠化治理模式为何能成为国际经验、为何在某些地方座谈会中会新增“生态良好”的科学论断、为何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等。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科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事件,才能在纷繁冗杂的表象中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第二,要肩负起守护江河安澜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我国对长江、黄河的治理始终是历史上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尤其是近代以来,战乱和水患一直是困扰中国人民幸福指数的两大症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开启了黄河保护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亲自积极协助解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滞洪排沙”“中坝方案”一系列符合中国水情的水利建设思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黄河视察,解决黄河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客观规律和现实水情,开启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关于治水兴水的百年实践史,也是一部不断促进人水和谐的关系史,一部守护江河安澜的奋斗史,一部生动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史。

治水兴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历程的鲜活侧影,是党领导人民总结治水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守历史耐力、肩负历史使命、研判历史方位的生动确证和最好例证。实践昭示我们: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都必须肩负起守护江河安澜的历史使命。

【作者:张涛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5-ZZJH-208)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研究院“揭榜挂帅”项目:中国共产党治水兴水的实践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24JB-03-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5]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15(01).

[6]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