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养式消费帮扶的思考与建议——以“遇见周河”公益认养平台运营为例
消费帮扶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创新消费帮扶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激发脱贫乡村内生发展动力。认养式消费帮扶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把认养农业的产销精准对接与消费帮扶的社会公益性质结合起来,为脱贫乡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不过,笔者调研发现,认养式消费帮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如何破解难题,更好发挥这一模式的助农扶农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认养式消费帮扶的特点与优势
认养式消费帮扶,顾名思义,就是认养农业与消费帮扶的结合,主要通过创新机制,为脱贫乡村的特色农产品搭建线上公益认养平台,由帮扶单位及其广大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认养,所认养的农产品成熟后由物流线下配送交付到家。这种模式把认养农业的市场需求与消费帮扶的公益属性相融合,并通过提高认养复购率形成可持续的助农增收路径。“遇见周河”就是这样一个为革命老区新县周河乡的农户与郑州、信阳两地帮扶单位的消费者搭建的公益认养平台。
周河乡地处大别山腹地,距县城20多公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质朴的农户们用辛勤的汗水在偏僻的大山中培育出优质生态农产品,山茶油、高山茶、葛根粉、蜂蜜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油桃、水蜜桃、黄桃、冬桃等水果飘香山谷,黑山羊、走地鸡、本地黑猪、本地黄牛等散养畜禽肉质鲜美。然而,受地域、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农产品走出大山实现其应有价值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多年来,郑州、信阳两地的定点帮扶单位运用节日采购、职工团购、季节性促销、帮扶馆展销等方式,为周河农产品打开销路提供了很大助力。
为进一步推动周河的生态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年初,别样红(河南)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别样红)开发了“遇见周河”App,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周河特色农产品,并在帮扶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公益认养活动,如“认养一棵桃树”“认养一棵油茶树”“认养一箱土蜂蜜”“认养一只跑山羊”等活动,旨在通过公益属性增强信任、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产业融合扩大收益,形成“帮扶——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创新消费帮扶模式,让更多的周河乡农户受益。认养活动开始后,得到了帮扶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支持,尤其是果树认养参与者众多。
“遇见周河”之所以取得一定的运营成效,是因其把认养农业和帮扶消费的优点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开发出“产销对接+情感联结”帮扶模式,将传统消费帮扶的一次性或间断性消费升级为有温度、有连接的持续性帮扶。从“遇见周河”的运营情况看,认养式消费帮扶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认养式消费帮扶以预付费用的形式预定农产品,改变了传统农产品“坐等收购”的被动局面,为农户提前锁定销售渠道、保障稳定收益,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户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更加注重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助农增收长效机制。二是深化城乡情感联结,形成城乡联动新局面。城市消费者通过“云认养”体验,不仅能够品尝到绿色、健康、纯正的乡村风味,而且能够增进对乡村、土地、农产品的情感联结,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乡村振兴事业而骄傲。凡此种种,都能使消费帮扶更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构建起从生产到消费的直接闭环,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引发产业连锁反应,激活乡村经济发展。认养式消费帮扶不仅是农产品的产销创新,更有可能在乡村经济层面引发良好的连锁反应。如,城市消费者参与认养活动,在消费农产品的同时,对产出优质生态农产品的这片热土会产生更多的兴趣,乡村可利用其好奇心,吸引城市消费者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把认养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入互动,积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业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二、认养式消费帮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认养式消费帮扶兼备认养农业与消费帮扶的优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笔者根据对“遇见周河”平台及周河乡的调研情况,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认养平台功能提升与营销推广经费不足
认养式消费帮扶需要开发认养小程序,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仅基本的认养功能就需要数万元的开发成本,如果加上可视化功能,则需要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的采购、安装、管理等又是一笔不菲的成本支出。就“遇见周河”来说,别样红公司前期投入了7万多元开发了认养小程序1.0版本,包括基本的农产品展示、认养选项、订单管理等功能。由于资金有限,“遇见周河”未开发可视化功能,只是工作人员用手机到实地拍摄了一些图片和短视频,用来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收获、包装、发货等过程。此外,由于经费不足,“遇见周河”也未开展大规模的营销推广,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在熟人之间转发一下,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农产品销量有限。
(二)农产品品质标准难以统一
一般来说,消费帮扶产品是经过加工的标准化产品,如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将消费帮扶产品的标准认定为:“中西部地区生产加工的,具有联农带农富农帮扶属性,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具有市场优势,每款产品商品价值量在50万元以上,能够持续或阶段性供货,可溯源并具备售后服务能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根据这一标准,消费帮扶产品需经过加工,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采用合适的包装等,定价较易把握。但是,认养式消费帮扶的初衷是让更多小农户或脱贫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认养平台推出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其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想在认养之时就确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并不容易。如,“遇见周河”推出的认养产品中,一部分是经过深加工的标准化产品,如山茶油、高山茶叶等,价格稳定且认养销售情况较好,但更多的是初级农产品,如周河的特色水果、土蜂蜜、土鸡蛋、家畜家禽等。虽然这些农产品产自大别山深处的山野之间,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但由于不是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其外观与质量无法统一,不同农户种植或养殖的同一种农产品,在大小、品质、口感等方面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产品定价上不容易把握。定价高了,消费者觉得吃亏;定价低了,农户难以获利。“遇见周河”在今年6月推出的“认养一棵水蜜桃树”活动,一箱重量为10斤的水蜜桃定价68元,这个价格参考了往年果农零散销售价与市场同类水果的价格,当时平台和果农都觉得这个价格定会盈利。但是,有的消费者收到桃子后,发现果实大小不一,或者有坏果(水蜜桃保鲜期甚短,果农之前很少采取快递发货方式,经验不足,采摘时果实成熟度高,运输中稍有磕碰,极易出现坏果),就申请了售后。为了不影响平台和果农声誉,平台工作人员联系果农对提出申请的消费者全部补发了新货。水蜜桃销售季结束后,种桃的“老赵”一算账,卖桃收入除去人工费(请人采摘)、包装、物流、坏果赔付等,“基本上没挣到啥钱”,更不要说一年的辛苦费,平台更是赔本赚了吆喝。因此,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合理定价,既让消费者买到放心产品,又确保农户获取最大收益,还要为平台留下一定的利润,是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三)物流成本居高难下,配套服务短缺
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销售期短、不易保存、损耗率高等特点,对物流、运输、仓储条件要求较高。尽管近年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仓储设施短缺、配送网点覆盖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村或山区,物流末端服务能力弱,生鲜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先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如周河乡下辖村庄均位于大山之中,距离县城较远,村庄分布分散,村级快递量相对偏少,物流企业单件配送成本高,导致物流企业在村级布点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寄递时效也较为有限,农户从田间地头采摘的新鲜农产品无法在第一时间运送出去。此外,周河乡冷链物流与仓储保鲜设施更是严重短缺,农产品上行所需的清洗、切割、包装、营销、售后等增值服务等也很匮乏。所有这些,不仅造成物流成本居高难下,也难以满足农产品的储存和保鲜需求。前文所提到的水蜜桃损耗率过高、果农无盈利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四)消费者与农户之间信任度不足
认养式消费帮扶模式的本质是“信任+体验”的持续积累。信任是连接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关键纽带,更是提高认养复购率的关键所在。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消费者和农户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时现场交易,双方并未建立直销互信的良好关系。一方面,消费者通过认养方式预定消费帮扶产品,由于可选择的产品范围有限,不像在农贸市场中选购那样,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产品,因此,对认养的农产品品质会存在种种疑虑,如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是否使用了过量农药化肥,养殖环节是否添加了违禁药物,加工运输过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能否如期收到自己期待的产品,等等;另一方面,农户虽然提前锁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但是也有诸多担心,如农产品收获之后以快递方式邮寄给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因个人原因要求退货、赔付,或者对农产品有负面评价,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后续销售和认养复购率等。
三、推动认养式消费帮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认养式消费帮扶虽有诸多优点,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帮扶单位或组织、农户、消费者等多主体共同努力,从强化平台功能、保障农产品品质、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构建信任体系等入手,更好地推动认养式消费帮扶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联农带农扶农功能。
(一)多方支持认养平台功能提升和营销推广
认养小程序不仅是一个方便农产品产销连接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城乡间产品、资金、信息双向流动和情感联结的平台,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将其做优做强,就像别样红公司前期投资搭建了1.0版本的“遇见周河”认养小程序后想开发更高级的功能,但资金上已捉襟见肘。因此,政府、帮扶单位、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必要。
一要积极支持平台提升功能。政府有关部门、帮扶单位、金融机构等要从政策上、资金上对认养平台给予支持,让企业有信心、有底气投入更多资源,完善平台功能,如优化搜索功能,开发可视化功能,提升服务功能,增加文旅研学功能等,以便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认养消费体验,为农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指导。
二要积极支持平台扩大知名度。帮扶单位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广泛宣传认养平台,并倡议干部职工在亲朋好友中广而告之,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来认养农产品;受帮扶地区有关部门可在更大范围,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等对认养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消费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只有让平台为更多的消费者知晓并成为平台的忠实粉丝,才能让更多的乡村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多措并举保障农产品优质优价
高品质是农产品卖出好价格的基础。认养式消费帮扶虽然有公益性质,但是消费者花钱不单单只是为了表达爱心,更是为了买到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严格保障农产品品质,并以合理的价格销售,是认养式消费帮扶模式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方面,受扶地区有关部门要负起农产品生产管理监督责任。有关部门要对认养平台推出的农产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从生产源头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农产品品质。首先,明确各类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如特色水果的种植,要对果实的大小、色泽、甜度、农药残留量等指标作出规定,规范果农的生产行为,确保消费者吃到安全、优质的水果;再如,对畜禽产品的养殖,要完善养殖档案,指导养殖户科学合理使用饲料、兽药,规范养殖屠宰行为,确保畜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其次,加强农产品销售之前的检测工作。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发货之前,邀请专业的检测机构或人士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第三,定期对农户的生产情况等进行实地检查,确保农户遵守质量和安全规定,提高农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认养平台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在制定认养价格时,平台要考虑农户的生产成本、包装与物流成本、农产品质量品质、农产品损耗率、消费者需求状况、市场同类产品行情、认养产品承载的情感与社交价值等等,以确保价格策略的合理性。同时,认养平台还可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帮扶产品的生态价值,提升消费者的生态价值认知,让消费者认识到认养的农产品虽有溢价,但物有所值。
(三)整合资源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认养式消费帮扶离不开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体系,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
一是积极推进“快递进村”和冷链物流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深化快递进村,加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协同保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向“快递进村”倾斜,加强乡镇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提供更快的时效、更广的覆盖、更好的服务,更好地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家中的新鲜度,减少损耗。
二是拓宽农产品上行物流补贴范围。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为了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当地农特产品对外销售,对农特产品外销开展了快递物流补贴工作,不过补贴一般都有严格的条件,如某省的补贴标准是“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2万元以上(含2万元)、快递单量1000单以上(含1000单)以上”。但是,认养式消费帮扶的小农户很难达到这个条件。如“遇见周河”帮扶的农户,销售额多在万元以下,如果没有物流补贴,农户负担的物流成本实在太高。因此,把小农户也纳入物流补贴范围,以真金白银的支持降低农户的物流成本很有必要;或者,受扶地区有关部门组织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以集体的形式申请物流补贴也是可行的。
三是充分利用帮扶单位的物流资源。一些帮扶单位的工业品下行有自身的物流配送通道和终端配送车辆,有的受扶乡村也在终端配送范围内。在工业品运送到乡村之后,返程的配送车往往空车运行,如果能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一些帮助,将会大大减轻农户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农产品收获季集中且短暂,只需在此期间提供帮助即可,并不会耗费帮扶单位太多的物流资源。
(四)多管齐下构建透明化信任体系
让消费者放心认养和购买,让农户安心生产和销售,是认养式消费帮扶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安全有效的消费信任体系。
一是加强技术赋能,构建全流程管控系统。信任是靠看得到、摸得着的细节培育出来的。认养平台需要加强技术保障和全程追溯,运用完善的系统支撑来实现数据整合与高效推送,建立可视化信任链,提升信息透明度,实现帮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全过程信息的可公开、可追溯,方便问题处理追责,增强消费者信任。
二是立足区域特色,推动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受扶地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制度,健全农业监管体系,打造以品质为核心、以地方文化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另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农户品牌意识,帮助农户算好经济账,坚持诚信经营,以好产品、好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
三是增强互动体验,深化城乡情感联结。认养平台、当地政府与农户携手合作,适时面向认养者举办亲子采摘、农耕研学、民宿体验等农文旅融合活动,让认养者在收获农产品的同时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与文化底蕴,理解农户耕耘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更加尊重农户的劳动成果,增强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提高认养复购率,将单次交易转化为长期情感联结。
(作者: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教授)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