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⑬丨光山县晏岗村:“四维协同”解锁乡村善治密码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三期走进信阳市光山县,解读晏岗村“党建+四张清单+网格化+大数据” 的“四维协同”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光山样本。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光山县晏岗村立足村庄实际,创新探索“党建+四张清单+网格化+大数据” 的“四维协同”治理模式,将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服务优势与技术优势深度融合,破解了过去村级治理中权责不清、效率不高、服务不细、参与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善治”的转变,群众满意度达98.5%,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彰显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创新活力与民生温度。
一、晏岗村“四维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
(一)党建引领:锚定乡村治理红色坐标,筑牢善治根基
晏岗村始终将党建作为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通过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建强四级组织架构,实现治理全覆盖。依托光山县“党建+网格+大数据”整体部署,晏岗村构建起“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 四级组织架构,将33个村民组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3名党员,再以 20户左右为单位设立微网格,由党员中心户担任网格长,形成村有网格、格有党员、户有联系的组织网络。这种架构打破了过去村“两委”单打独斗的局面,让党组织延伸到村庄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明确党员责任清单,激活先锋新动能。全村党员户门口悬挂党员中心户红色标识,既亮明身份,更压实责任——党员中心户需联系服务20户群众,落实“四必到、四带头”: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参与乡村治理、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头服务身边群众。
推动资源下沉网格,破解服务“最后一米”。村党支部坚持将最强的干部配到网格,最优的资源沉到网格,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产业服务等职能整合到网格党小组,让党员在网格内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无论是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带头拆违,还是暑期水塘边的安全巡查,党员始终冲在一线,成为连接村“两委”与群众的连心桥。
(二)清单明责:划定乡村治理权责标尺,破解治理难题
2023年8月,晏岗村在光山县统一部署下推行“四张清单”(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负面清单),如同四把精准尺子,厘清了村级组织、上级部门与村民之间的权责边界,让该干的事不缺位、不该干的事不越位。
自治清单定方向,让村民说了算。明确村“两委”在党的建设、村民自治等7大类30个事项的自主管理权限,将文化广场维护方案制定、婚丧嫁娶新规修订、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运作等事项交由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商议。
协助清单划边界,让干部不越位。划定9大类36项协助上级工作的职责,明确村级组织协助上级工作的边界,避免了过去上级部门甩锅、村干部疲于应付的情况。
证明清单减负担,让群众少跑腿。规范10项应当出具的证明和26 项不应出具的证明,并通过村委会便民服务站公示。此前,村民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常让村干部左右为难,如今只需告知村民带身份证去派出所办理,既符合规定,又减少了群众误解,村民感慨有了清单,办事终于明明白白了。
负面清单亮红线,让治理不跑偏。列出4大类24项村级组织严禁从事的工作,为村干部划定权力禁区。村党支部书记晏乃军表示:“清单给了我们说‘不’的底气,也让我们更能集中精力为群众服务。”
(三)网格治理:织就乡村治理民生密网,兜住大小实事
晏岗村以网格为治理载体,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通过“义务网格员+精准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练就了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
选优配强网格员,打造全能服务队。全村配备5名义务专业网格员,他们既是村民中的热心人,也是治理中的多面手。每天完成本职工作后,便穿上印着“小网格大世界 红色光山走前列”的红马甲,穿梭在村庄巷道。网格员黄成财坚持每日巡路,发现道路破损后通过“信服通”App 及时上报;网格员晏小红负责的网格内有多名独居老人,她每天上门看望,帮老人买药、买菜、测血压,老人们都称她“自家闺女”。
精准掌握网格情况,实现服务不缺位。网格员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看到村民家灶台不冒烟,就知道可能遇到困难;哪家有空巢老人、哪家有留守儿童、哪家需要特殊照顾,都记在心里。暑期来临,网格员每天在水塘周边巡查,固定宣传牌、提醒孩子们远离危险;谁家水管坏了、手机信号不好了,网格员都主动上门服务,真正做到群众有需求,网格有响应。
推动矛盾就地化解,筑牢稳定第一道防线。网格员既是服务员,也是调解员,对排查发现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坚持随时议、随手调,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今年以来,全村网格员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93起,办理民生实事10740件。
(四)大数据赋能:激活乡村治理数字引擎,提升响应效率
晏岗村依托光山县“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为“四张清单”和网格化装上数字车轮,构建实时上报、自动派单、闭环处置的高效流程,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
搭建“H 型”数字平台,实现三级闭环。光山县构建的基层治理“H型” 数字平台,在晏岗村落地为“网格自闭环—村(社区)闭环—乡镇闭环”三级处置体系:第一层级网格自闭环,网格员通过“信服通”App巡格排查,对小事随时议、随手调,累计处理事件10740件;第二层级村闭环,超出网格员能力的问题上报村“两委”,及时议、重点调,处理事件696件;第三层级乡镇闭环,村无法解决的难题上报乡镇,定时议、专门调,处理事件293件。三级闭环确保问题不积压、诉求不遗漏。
推广“信服通”App,实现一键响应。每名网格员都安装“信服通”App,发现问题后可实时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系统自动识别事项类型,精准派单给对应部门,处理进度实时可视。光山县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李萌介绍:“从问题发现到解决,最快只要两小时。”
建立吹哨报到机制,实现协同高效。通过乡镇(街道)精准吹哨、县直部门快速应哨、社会治理中心适时评哨的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响应-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做到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服务高效。
二、晏岗村“四维协同”创新治理的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主体相统一,是破解乡村治理动力不足的核心
乡村治理不是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干部与群众的大合唱。晏岗村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方向,群众参与是基础,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激发治理的内生动力。晏岗村以党建引领为群众参与提供了组织平台,通过四级组织架构和党员中心户,将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而群众参与则为党建引领注入民生温度,村民共同商议婚丧新规、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让治理措施更贴合实际需求。这种党组织引领、群众唱主角的模式,破解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
这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员设岗定责、资源下沉网格,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要搭建群众参与的载体,如村民代表大会、红白理事会、议事协商会等,将村里的事变成大家的事。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乡村治理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相协同,是实现乡村治理效能跃升的关键
乡村治理既要有规矩,也要有效率。晏岗村的“四张清单”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大数据是技术赋能的关键,两者协同让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四张清单”解决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厘清权责边界,避免了村级组织小马拉大车、上级部门甩锅推责、群众办事无门的乱象;大数据则解决了怎么做快、怎么做好的问题,通过数字平台和“信服通”App,实现问题实时发现、快速处置、全程可溯,避免了层层上报、推诿扯皮。若只有制度没有技术,清单可能沦为纸上规定;若只有技术没有制度,大数据可能变成无的放矢,两者协同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在乡村治理中,要注重“制度+技术”双轮驱动,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权责清单、服务清单,让治理有章可依;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避免盲目跟风建平台,而是聚焦群众需求,开发实用、易用的数字化工具,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治理效率提升,而非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三)坚持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融合,是彰显乡村治理温度力度的根本
晏岗村是司马光的故乡,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时,“以清白为治”,注重“因民之利而导之”,强调治理需“顺民心、明职责、重实效”。晏岗村的“四维协同”治理模式,正是对这一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传承与创新。“顺民心”是治理的初心,晏岗村通过“四张清单”让群众参与议事,通过网格员上门服务解决急难愁盼,传承了以民为本的传统;明职责是治理的基础,负面清单划清权责,避免乱作为,呼应了“以清白为治”的理念;重实效是治理的目标,通过网格化和大数据提升效率,实现问题解决在基层,践行了“因民之利而导之”的思路。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理念的融合,让晏岗村的治理既有制度与技术的力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现代乡村治理不能脱离传统土壤,要挖掘本地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将其与党建引领、数字技术相结合。例如,将传统乡贤调解与现代网格调解结合,让矛盾化解更有公信力;将传统村规民约与自治清单结合,让村民自治更有约束力。只有扎根传统、面向现代,乡村治理才能既有解决问题的力度,又有服务群众的温度,真正实现善治。
(作者:张侃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