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提升对外传播效能的建设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0 09:23

  近年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各个地区特别是地方媒体主动参与国际传播,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实践,为构建立体式、多声部的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新路径。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85家以“国际传播中心”命名的地方传播机构,逐步形成“回应全球关切、服务国家战略、展现地方叙事”的基本定位。作为国家对外传播的一部分,地方传播机构主动承担起国际传播“毛细血管”的角色,充分发挥本土特色和优势,以突出的地域性、民间性、贴近性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不断丰富中国国际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系统,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进一步深耕多维媒介技术,为精准化国际传播提供技术支撑、适应情感规则,传播全球公共议题,引发情感共鸣,与旅游、影视、游戏等新兴业态协同创新跨文本叙事,在国外受众中形成兴趣点、记忆点,实现“从地方到全球”的“跨级突破”。

  (一)深耕多维媒介技术,强化智能传播

  当前,大数据算法、社交机器人、虚拟现实、生成式AI等媒介技术与ChatGPT、Sora、DeepSeek等具体深度介入国际传播领域中,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和媒介生态的普遍结构,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国际传播迈向深度数智化。因此,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除了在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矩阵账号外,还需强化对智能媒介技术的运用,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迭代和传播升级。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生成文本,优化内容生态,通过智能画像技术全面了解目标国家和受众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推送,并快速捕捉受众反馈,预判国际化热点议题,增强信息流通的有效性、匹配性,形成话语传播的技术优势,增强数据话语权。

  数字化技术赋权成为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突破渠道制约的重要手段。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与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传播领域投入“传播大模型”应用,尝试探索数字虚拟人、视频图文AI创作、素材智能分发、智能阅评等,打造高效、生动的新闻交流空间,提升国际传播内容创作与传播效率。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开发“纵目云”国际传播智能技术平台,以智能算法为核心,打造智能内容生产、风险感知预警、海外用户生态、跨平台算法等系统单元,大幅提升国际传播质效。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打造“ShanghaiEye”国际传播超级视频IP,推动国际传播业务的全球和地方合作,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海外传播量突破10亿级。

  (二)传播全球公共议题,引发情感共鸣

  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共鸣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与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群体内外的权力结构等息息相关。在国际传播场域中,需要在理解文化多样性、尊重历史记忆、抓住事件契机等的基础上调适话语表达,构建普适性的、人类共通共享的话语体系,扩大“共通”意义空间,才有可能引发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情感依赖。具体来说,地方国际传播中心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基于在地化叙事素材,衍生国际受众共同关注的公共议题,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接受度,增强新闻选题的世界性、中国思想的阐释性、话题的持续性,表现出传播主体对人类共通议题的重视。

  有研究指出,“生态与自然”“自足与健康”“信任与尊重”“合作与共创”“体育与人文”等公共议题超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是全球通约性符号,在国际传播中关注度较高,具有较大的舆论场能量。借助这些议题,融合深层理念与浅层表达,在传播过程中传递和分享人类共同情感,悄然植入治理理念与成就展示,潜移默化传播中国话语。如2023年“贵州村超”这一乡村足球赛事走向国际舞台,经由互联网传播引发全球网民的情感共振,成为一场连接世界的全球性新媒体事件,吸引美国、英国、墨西哥等多国友人前来参与体验,形成地方、国家与世界之间的联动效应。这一地方性体育赛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将中国乡村所蕴含的“礼俗文化、民族文化、治理文化”等呈现于国际公众眼前,促成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连接。

  (三)与旅游、影视、游戏等新兴业态协同,创新跨文本叙事

  近年来,“China Travel”短视频、《哪吒2》《繁花》《三体》等影视作品、《原神》《黑神话·悟空》等大型国产游戏出圈出海,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热议,掀起一股“数字华流”。旅游、影视、游戏等多元业态表现出强劲的国际传播竞争力,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中流砥柱。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可以与海外受众特别是“Z世代”感兴趣的流行元素结合,跨界抢流量,借助影视、游戏、网文、短剧、旅游等推广地方历史、特色、文化遗产等,同船出海形成产业合力,通过长短视频、动漫、有声内容等多模态媒介产品提升地方国际形象,彰显不同文化多样性,为地方国际传播开辟新赛道、打开新空间。

  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启动“中华文化+出海游戏”项目,联合中国在海外火热的手游《原神》,把三星堆元素植入游戏场景中,70%的海外玩家领取了三星堆道具,同时推出多语种游戏角色讲解文物视频,吸引不同国家的年轻受众关注了解三星堆文化,推动三星堆文化出海。西部(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抓住“China travel”热潮,升级打造iChongqing文旅资讯服务网站,成为来渝外国人了解重庆的窗口,在渝外国人融入重庆生活、参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门户,同时在海外平台着力打造“不夜重庆”“8D魔幻山城”等品牌形象,吸引国际游客关注,实现入境游的大幅增长。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利用微短剧海外传播的竞争优势制作系列微短剧《老外奇“豫”记》《美国爷爷讲中国历史》《洋学生学太极》,通过生活在河南的外国友人视角讲述河南城市生活魅力、发展活力、地域文化等,传播量超亿次。在与多元业态融合传播的同时,也要注重叙事技巧的运用,通过提升网感、提供情绪价值、二次创作等方式增强内容的“附加值”,满足海外受众的接受需求,提升叙事和对话能力,以此达到持续不断的“破圈”融合。

  当前,随着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重点化建设和规模化启动,多点开花、全面推进的国际传播立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紧密嵌入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结合地域特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但是整体来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瓶颈与问题,如在国际舆论场中传播效能还不够显著,对全球性议题如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公共性问题等参与能力不足,舆论引导力较为薄弱,在传播渠道上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面临限号、限流风险,平台账号用户黏性低,缺少对话与互动,传播内容多而不精,未从目标受众、平台特性、内容类型等角度精准定制媒介产品。未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还需在理念创新、平台创新、选题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将“全球—中国—地方”相连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充分发挥区域国际传播优势,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作者:李珂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China Travel 背景下河南国际传播的发展机遇与创新路径》(2024XWH14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