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语言之力的多维探究
摘要:相对贫困的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之一,语言扶贫是一种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且可持续的方式。在理论逻辑上,语言扶贫可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之力、文化之力和社会之力。在效用路径上,语言扶贫通过开发农民语言能力新构成、挖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促进乡村语言治理、拓宽乡村语言服务范围、传播生态理念等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发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语言之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相对贫困;语言经济;理论逻辑;效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要解决乡村农民的经济贫困,更涉及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其覆盖区域更广、目标维度更全、时间跨度更长、任务难度更大。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语言扶贫作为中国智慧,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贫困治理的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健康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精神贫困、治理贫困等多维度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得不到治理,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本文拟从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可持续性分析入手,进一步梳理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学理基础,阐释语言扶贫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职能,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借鉴,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语言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实践参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语言扶贫的可持续性
(一)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相统一
乡村振兴是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位一体”的振兴,目标长远,任务艰巨。同时,语言扶贫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除了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综合语言能力,帮助其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促进就业,增加劳动收入外,更能着眼长远目标、辐射更宽领域。语言扶贫新职能的拓展与乡村振兴的“长效性”发展目标与任务相统一,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在确保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农村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二)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理念机制相契合
乡村振兴是一次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是农业转型与农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和涉及对象,发挥着核心主体作用。乡村振兴要走“内源式”发展模式就要更新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各项技能,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语言扶贫着眼于贫困地区发展障碍中的语言因素,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语言能力,从而增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技能,扩大农村语言服务的范围,逐步克服语言因素对农民发展、农业转型与农村治理形成的障碍,从而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因此,注重农民发展能力提升和发展动力激发的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机制和理念相契合,是治理多维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乡村振兴新语境下,语言扶贫被赋予了新内涵,可以从语言的多维功能进行研究。
(一)语言的经济维研究
马尔萨克(Job Marschark)开创了信息经济学,提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属性,是一种经济资源。语言的经济属性使我们开始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语言资源。
第一,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就个体而言,语言人力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技能)的总和,它包括掌握的语种、数量、技能水平等,它通过影响劳动力就业市场,从而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就群体而言,语言人力资本是指群体共同拥有的语言资源和群体内个体语言能力的总和,它以群体综合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影响着该语言社区的对外开放度、资源配置、制度和技术扩散,从而影响语言社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形态。一方面,乡村语言自身就是一种资源形态,民族地区语言维保、语言信息技术处理与普通话及外语学习构成了语言资源的三大功能域,也是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承载方式,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信息的便捷获取与无障碍传递,降低经济发展中因信息错置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增强信任认同,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第三,语言多样性会影响经济发展。“费希曼-普尔假说”指出,“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语言的高度统一性”。语言多样性拉大了语言距离,影响沟通交流和信任建立,增加了交易成本,对经济发展不利;语言多样性影响教育投入、阻碍新技术的吸收与扩散,影响经济的内生增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广或主动习得一种共同语言(普通话、外语或区域性方言)可以克服语言多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语言的文化维研究
第一,语言具有文化资本属性。文化资本是指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可以标志行动者社会身份的一种价值形式,表现为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态。文化资本具有内在认同和外在区隔的功能,文化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越有可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或社会资本,也越有可能促使个体阶层的更高认同。语言是一种基础的文化资本形式,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文化素养等个人特质都和语言能力有关,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产品、传统习俗等也都与语言密切相关。
第二,语言具有文化建构功能。一方面,语言文化的建构能力体现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用“新三字经”、排比语句、新型语言景观(漫画、涂鸦)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新方式以及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型传播手段(抖音、短视频)制定村规民约、传播乡村文明;另一方面,语言的文化建构能力体现在语言能够传递认同资源,建构群体信任,可以增强乡村社会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语言的社会维研究
第一,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事业,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语言理性选择的关键,选择何种语言以及对语言习得的程度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融入与阶层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是通用外语具有较强的交际广度和效度,有助于人们更快捷地传递知识与信息,扩大社会交际网络,形成共同的社会知识体系,实现自我社会化和自身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语言建构理论认为语言具有潜在的生产和建构社会存在、社会意义和社会关系的功能。积极生态的语言使用可以建构美好和谐的社会存在,增进社会个体间、群体间及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度,创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该理论之于乡村振兴的微观意义在于语言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高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社区融入、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在宏观层面,语言的建构功能关注语言政策的设计和语言发展的长期规划。
三、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效用路径
在乡村振兴新语境下,语言扶贫以其特有的扶贫机制与扶贫方式扶农、助农,在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发展乡村语言产业、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完善乡村语言治理、建设乡村美好生态等方面推动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如图1)。
(一)开发农民语言能力新构成,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交际语境的新变化对农民语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新时代农民除了要有基础性语言能力,还应具有多项提升性语言能力。如多语多言能力,帮助农民扩大交际范围,提升就业机会与工资收入;如语言传播能力,帮助农民传播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推介乡村产品,发展乡村产业;如互联网语言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智慧乡村建设;如语言服务能力,帮助农民改善乡村语言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农民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必然促进其技术能力与文化涵养的提升,使其成为高级人力资本,扩大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增量。
(二)挖掘乡村语言文化资源,发展语言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生产原料和内容,或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生产或提供各种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语言消费需求。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的语言资源主要集中于广大乡村地区。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对乡村语言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培育乡村语言产业。乡村语言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促进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联动,如乡村旅游产业中的语言讲解服务、民族语言节目表演、语言博物馆的建设、乡村特产销售中的营销语言服务、产品外包装上的语言文字元素设计等。
(三)规范乡村语言使用,构建新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语言的规范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而且也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质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与自下而上的乡风自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乡村语言的和谐治理与规范使用。如科学规划普通话与不同方言的不同场域功能,减少民族间的距离感与生疏感,构建和谐乡村语言生态;增加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资源投入,扩大农村孩子认知世界、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实施中要考虑语言的选用与宣教的效果,不断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四)拓宽乡村语言服务范围,提升语言服务质量,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语言服务就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 、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及家庭、个人的需要。”新时代,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呼吁相应的语言服务产品与语言服务行为。一方面,乡村传统语言服务的质量需进一步提升,如进一步规范传统村规民约、乡贤乡风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提升乡村小学的语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乡村语言服务的范围需进一步拓宽。如开设农民夜校语言能力提升课程,以提升农民的普通话水平或外语能力;开展乡村老人语言能力提升工程,让智慧乡村建设惠及乡村老人群体;乡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提升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促进语言互译以“通事”、方言抚慰以“通心”;提升其语言培训(教育)服务能力,促进乡村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语言康复服务意识,改善语障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稳定健康发展等。
(五)创新生态理念宣教方式,传播生态科技信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语言扶贫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的信息负载与交际工具的功能,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宣教力度、创新宣教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口号、标语、版画等语言景观以及戏曲、小视频、村规民约等语言产品将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达到“以文化人”,增强农民生态生产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举办农村生态发展培训班,积极向农民传递农村生态科技信息,如秸秆循环利用、沼气减碳、生态农业种植等,增强农民生态生产与发展的技术本领。
从复杂系统论视角,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多主体参与且组织叠加的复杂工程。一方面,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必须科学协调各方力量,做到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效用路径是复杂的,其中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甚至还有多重作用的叠加,有些效用的显现不是立竿见影,要认清这项工作的长期艰巨性,久久为功。
【作者:毛现桩,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语言经济赋能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4B79000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理标志助力河南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XWH030)等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