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到河南: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经验与提升路径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河南作为内陆大省需要重点突破的时代课题。近年来,云南省以建设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为抓手,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向南而立、向外而行的先行区,为河南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云南打造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经验
云南地处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区域国际传播新路径,推动形成了具有边疆特色、融合创新、成效显著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一)体系创新:打造“111238”立体化对外传播体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以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设了全国首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传播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一是构建精细化组织架构。内设办公室、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区域国际传播研究所、澜湄传媒负责具体工作。二是绘制区域传播战略蓝图。聚焦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传播这1个重点,建立1个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擦亮1个美丽中国七彩云南品牌,彰显周边外宣与多样性外宣2个特点,突出精准化、专业化、社交化这“3化”。三是搭建多维传播矩阵。构建阵地建设、媒体合作、社交互动、文体交流、智库咨询、舆情监测、人才培育、民心相通8大方面的传播矩阵。由此形成了“111238”国际传播体系,有效提升了区域国际传播的系统性。
(二)科技引领:以重点实验室为抓手,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设立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推动技术赋能、机制创新、人才集聚,强化内容创新的科技支撑。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以运用为导向,开展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引领智慧媒体、数字文化、国际传播稳固发展和创新,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支撑。二是创新项目孵化机制。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牵头省级项目申报和重大课题,并下设媒体工作室、青年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发挥孵化作用,支持内容生产、品牌打造和创新创业。三是下放运营管理权限。实验室对创作选题、呈现方式和受众人群定位不设限制,充分给予工作室负责人选人用人权、自主运营权、资金支配权和资源调配权。四是强化省内校企合作。创办融媒学院,与省内各大高校形成紧密合作,创建高校实习生团队,创新培训内训机制,共同策划参与“云品出滇”战略、“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为媒体行业产学研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三)信息丝路:用好区位优势,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传播主阵地
主动落实“周边外交”战略,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门户建设。针对南亚东南亚国家不同舆论生态,采取“定制传播”策略。一是搭建中国—东盟媒体合作网络。与周边多国媒体机构建立联动报道、联合专刊、记者互访机制,推动形成跨国协同、优势互补的区域传播网络,打造区域话语共同体。二是构建多语种传播平台。构建多语种网站“云桥网”,打造“外宣四刊”——缅文《吉祥》、泰文《湄公河》、老挝文《占芭》和柬埔寨文《高棉》,推出14份6种文字《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基本形成了对南亚东南亚主要国家的覆盖。在对象国聘任“海外传播官”,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开设英、老、柬、缅、泰语官方账号。三是设置分中心拓展传播网络。设立红河、大理分中心,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文化优势,举办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国际青年红河参访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等活动,让“红河故事”和“大理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出圈出彩。
(四)文化交流:深化利益联结共建人文纽带,搭建跨文化“连心桥”
坚持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统筹推进,形成适配边疆省份的传播范式。一是打造视听文化活动品牌。自2020年起,每年举办澜湄视听周,通过“Z世代”澜湄短视频XIU暨“嗨·中国”云南行活动、“视听中国·走进越南”优秀中国电视剧越南展播等活动,助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二是以联合研修厚植友谊土壤。举办澜湄合作机制下跨境旅游合作高级研修班、中缅网络新媒体研修班,开展澜湄未来外交官培育计划等,加强南亚东南亚国家媒体从业者、高校师生、青年群体的交流互动,夯实国家间友谊基础与社会认同。三是利用交通要道推动跨文化交流。依托中老铁路,构建跨文化体验黄金走廊,沿线车站设置支持人民币与基普结算的POS终端、配备多语种服务的专门窗口,乘务员中老双语服务成为常态,用包容性服务推动跨文化交流。
二、云南建设经验对河南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启示
云南经验表明,构建精准化、多层次、跨主体协同的传播生态,是实现传播有效能动输出的重要保障。河南应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以科技手段拓展传播、以文化IP激发认同,通过深化区域传播体系、重构平台内容格局和提升话语供给能力,推动构建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中原表达”。
(一)细化体系构建,打造矩阵驱动型国际传播格局
一是深化对外传播矩阵建设。在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以下简称HICC)建立“1+3+N+X”海外传播矩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化各层级的功能定位,形成更紧密的协同机制。借鉴云南“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模式,设立专门的指挥调度机构,实现对全省国际传播资源的统一调度和高效协同。二是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除了媒体内部融合,河南应更大力度地推动政府外宣部门、高校历史、新闻、外语等学院、研究机构以及文旅、农业、制造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共同策划和生产具有河南特色的国际传播内容,形成合力,形成跨界合作的协同机制。三是构建河南特色产业国际传播联盟。联动“中原农谷”种业基地、宇通客车等标杆企业,串联漯河食品加工基地、三全汤圆海外市场拓展等典型案例,将河南制造的硬实力故事和文化软实力深度融合融入国际传播。可以通过在TikTok平台上举办挑战赛,展现河南产业与文化的双重魅力,提升国际受众对河南制造的好奇心和认可度。
(二)注重科技强媒,以智能媒体技术促进传播提效升级
一是建设高水平媒体融合实验室。加大对媒体技术研发的投入,可以考虑由河南国际传播中心(HICC)或大象国际传播中心(EICC)牵头,联合省内高校和科技企业,共同打造面向国际传播的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和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EICC对AIGC和AR沉浸交互技术在影视制作传播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拓展。二是创新孵化机制。借鉴云南实验室“揭榜挂帅”和工作室运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国际传播领域的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在创作选题、呈现方式、受众定位、人员选用和资金支配上给予更大自主权,激发内容创新活力。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内训机制。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可以与省内高校共创“融媒学院”,培养既懂媒体技术又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参与河南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三)用好跨境传播节点,面向丝路沿线国家实施精准传播
一是发掘并利用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实施精准传播。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内陆开放高地,可借鉴云南“定制传播”策略,充分挖掘“空中丝绸之路”“铁海直运”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亮点,将其作为河南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向“空中丝绸之路”“铁海直运”沿线和目的地国家进行定制化传播。二是拓展多语种传播平台。除了HICC和EICC现有的英文平台,河南应根据目标受众国家的需求,逐步拓展其他语种的传播,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语种,如俄语、阿拉伯语、中亚语种等,推出河南特色内容的多语种版本。三是建立常态化国际合作机制。主动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开展联合报道、专题制作、记者互访等活动,提升河南在国际媒体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四)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国际IP,吸引多主体参与跨文化交流
云南通过举办澜湄视听周、人才培养计划和依托中老铁路构建跨文化体验走廊等方式,加强人文纽带建设,河南也应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增进民心相通。一是打造河南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借鉴云南“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的品牌打造经验,可以进一步深化“老家河南”的内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例如举办“黄河文化国际周”“中原功夫国际交流大会”等,吸引国际友人深度体验河南文化。二是加强青年和民间交流。举办面向海外青年、媒体从业者、高校师生的交流项目,吸引他们来河南参访、创作,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以民促官、以人带人”,增进对河南和中国的了解。例如“老外奇豫记”系列短视频已取得良好效果,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国际参与度。三是利用交通枢纽优势促进文化交流。河南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借鉴中老铁路的经验,在中欧班列(中豫号)沿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地设立多语种服务窗口,提供文化介绍,让交通大通道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
三、结语
区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任务,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范式转型的重要支撑。云南的实践和河南的探索共同表明,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走向纵深发展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正日益成为新时代外宣工作的关键支点。
【作者:杨曦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影视传播赋能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与优化策略》(项目号:25E1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社。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N]. 人民日报,2025-05-21 (01).
[2] 魏红,张馨元。数字中国语境下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多维挑战与路径创新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 (11):136.
[3] 魏红,梁潇。数字赋能与区域协同 —— 云南广电视听媒体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 (06):94.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