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⑭丨北阳镇水屯村:从“被动”到“主动”的村民自治创新实践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四期走进鹤壁市淇县,解读北阳镇水屯村“党建引领、平安筑基、德治润心”的基层治理路径。
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基层治理聚焦于乡镇(街道)以及城乡社区的日常公共事务管理,涉及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基层治理的社会实践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征,反映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如何立足区域特色、从微观视角洞察多元化的治理样态,成为基层治理研究的重要观测维度。北阳镇水屯村通过创新性地推行党员积分模式,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荣获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平安建设示范县”优秀村等多项荣誉,其治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生动展现了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
一、北阳镇水屯村的基层治理实践
位于鹤壁市淇县北阳镇的水屯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200余户村民。该村以评议积分体系为核心支撑,将党员积分管理模式拓展至全体村民自治领域,推动村民由被动接受治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平安筑基、德治润心”的基层治理路径,推动治理实践向更深层次演进。
(一)制度跃迁:从党员积分拓至村民道德积分
党员积分制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创新机制,旨在通过量化考核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其管理范围包括党支部管理的正式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内容上覆盖了从理论学习、承诺践诺到为民服务的考评体系。水屯村借鉴党员积分的经验,把积分管理与网格化管理深度绑定,并在基础行为、履职任务、贡献奖励的基础上,延伸出卫生评比、道德评议的积分体系。该体系将积分制的管理范围由党员队伍拓展至广大群众,将全体村民纳入评议积分体系,为实现全体村民主动参与治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二)土地聚合:优化人口结构与重塑治理模式
土地流转,即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户将实际经营土地的权利通过流转合同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旨在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水屯村将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使农户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如今,大量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或进入二、三产业领域,老年人、妇女通过参与合作社务工获得新就业机会,农业生产劳动从体力劳动升级为技术工种。该制度深刻改变了村级组织的角色定位、职能重心以及运行机制,其治理模式逐渐转向开放型的服务引导,聚焦政策宣传、权益保障与纠纷协调等事务。
(三)平安筑基:以妇女为主体的特色平安守护
平安建设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更是一种蕴含深刻治理哲学的系统性的治理工程,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平安”格局。在操作层面,其内容涵盖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公共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等诸多具体工作。水屯村依托土地流转契机,充分盘活村中妇女群体的力量,通过组建女子平安志愿巡逻队有效扩大了平安建设队伍的规模。巡逻队走村串户地进行政策宣传、法律普及、反诈讲解,为全村提供了有活力、有温度的平安保障,推动其治理内涵向更深层次迈进。
(四)德治润心:人居环境与文明乡风有机融合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概念,德治超越了工具性的制度约束,深入至文化、价值与心理层面,其核心在于借助道德教化与文化浸润,塑造民众的内在价值秩序与道德自觉。水屯村推行德治的主要路径,在于促进人居环境完善与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度融合。村党支部通过出台《道德评议积分细则》、设立“道德积分红黑榜”、推出卫生评比积分等措施,将农户的庭院卫生、房前屋后环境等人居环境要素,以及孝善养老、移风易俗、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等文明乡风建设内容纳入评议范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民众的公共精神与集体认同。
二、北阳镇水屯村治理实践的启示
作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即“三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探索,水屯村成功实现了由被动接受治理向主动参与治理的转变。该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同,其背后的理念及运作逻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具体而言,需将党支部的引领、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科学的方法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治理格局。
(一)发挥党支部引领力,把准发展方向性
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亦成为推动基层治理沿着正确方向有序推进的根本保障。在推动村民由被动接受治理向主动参与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发挥着全方位、多层次、深嵌入的引领效能。一是凝心聚力。基层党支部需将中央宏观政策转化为村民易于理解的表述,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共同奋斗的目标,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时,在巩固集体经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落实生态保护责任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把握正确方向、坚守原则底线。二是组织整合。基层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核心枢纽的功能,引导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明确职责、协同共治,而并非包办代替。通过加强党员队伍自身建设,持续优化组织设置、严明组织纪律,使党员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支撑保障。基层党支部在谋划发展规划、化解矛盾风险、统筹资源及监督等方面,要提供制度与机制层面的保障,确保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合理合规地运作。
(二)深度绑定群众需求,激活主体性力量
基层治理应始终秉持需求导向原则,在理念、机制、路径等维度与群众需求深度耦合,其实质体现了治理模式从行政主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在理念层面,应树立基于需求侧视角的发展理念。基层治理的目标在于精准回应并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动态化的需求,其有效性并非单纯由行政考核所决定,而首要由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来衡量。承认并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绑定其需求,实则是激活村民主体性的过程。在机制层面,需构建“感知-供给-反馈-优化”的机制体系,形成可持续运行的闭环模式。通过常态化走访联系、规范化议事平台、数字化民意征集等途径,挖掘村民的真实需求;围绕需求构建响应机制,切实推动人财物权等资源的整合与下沉;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完善公开、评价、监督等机制,并依据反馈结果及时优化服务内容与治理策略。在路径层面,需依托议事协商制度与数字技术的有效结合,精准推进需求排序与共识凝聚。应鼓励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日常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并借助数字平台提升需求表达的即时性。
(三)创新科学治理方法,加强过程性调控
创新科学治理方法着重于治理工具与范式的革新,加强过程性调控侧重于治理重心的转移,二者相互补充、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深化基层治理的关键路径。在“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中,科学治理意味着突破以经验为主导的模式,借助科学循证手段,达成从结果管控到过程性调控的范式转换。科学循证需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社会运行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对试点、影响、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与论证,确保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科学循证的主要目标在于因地制宜地实施系统性治理。鉴于乡村及其社会系统处于复杂、动态且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之中,唯有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分析与干预,方可避免局部与整体之间出现割裂或冲突。任何在特定时间地点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不可简单地复制照搬,而应根据本地实际酌情进行过程性调控。调控重点需聚焦于政策的动态适应性、前置性干预以及弹性阈值,这亦为创新科学方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明确的价值导向。
(作者:李钰靖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