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2 09:25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的幸福安康。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水平。”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积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已成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路径。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开辟新路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跨层级跨部门协同联动;有利于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群众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有利于强化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联动能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等原因,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一直面临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难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交互特性,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数据资源平台,能够大幅提升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联动能力。在纵向上,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层级之间快速流动,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和决策速度,缓解信息不对称,推动政策高效上传下达。在横向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以高效运转的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制定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治理流程,实现部门间协同联动方式的优化。

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有效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有效性,需要全面、精准地了解和定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和个体需求,预测未来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可以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将优质公共服务下沉到偏远地区,提升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和均等化水平。如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平台,通过远程会诊、远程问诊等方式,有助于增强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面。

有利于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意愿。数字化平台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载体,政府、公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网络社群等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数字化平台上作为“节点”上线,通过数字化方式能够高效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共享各类社会服务。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使得社会服务各个环节透明公开,并向社会各主体开放意见反馈渠道、接受监督,有效解决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提高了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各地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从社会治理到基层服务,从事件响应到化解矛盾纠纷,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成效不断显现。

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协同联动体系构建。浙江构建的“141”体系,是社会治理的一次数字化系统重塑。“1”代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4”指乡镇街道的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个基层治理平台,第二个“1”为村社设置的全科网格。“141”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物联感知设备集成,统一接入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设备,实现“一屏统览、一网统管”;运用AI算法实时监测城市管理问题,如针对人行道机动车违停,平台自动抓拍并按流程提醒、执法;将物联感知平台与“141”体系贯通,筛选有效事件精准流转,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事件协同处置,线上调度与线下联合执法联动,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与服务方式重塑。上海“一网通办”通过打破政务服务的部门壁垒,整合全市政务服务数据,构建起统一的网上办事平台,实现超2000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掌上能办”。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用户办事信息进行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与智能引导。在企业开办领域,申请人登录平台,系统自动抓取企业基本信息,智能生成申请表单,原本繁琐的多部门审批流程被优化为“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从过去的数天压缩至最快一天办结。同时,通过电子证照库的建设,企业和群众办事时无需重复提交各类证明材料,“减证便民”成效显著。据统计,“一网通办”累计办件超过4亿件,实际办件网办率81.6%。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跑动次数超80%,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度与群众获得感。

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革新。北京“接诉即办”依托12345市民热线,搭建起市民与政府间的高效沟通桥梁,将海量民生诉求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精准靶向。“接诉即办”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使话务员实现从接听来电到工单派发最快仅需一分钟,极大提升了市民诉求受理效率。结合数字化派单系统,诉求工单能精准直达责任单位,办理过程全程留痕、可追溯。针对频发问题,大数据分析平台梳理热点诉求,可以生成趋势报告,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有力依据。截至2025年,“接诉即办”热线累计受理民意诉求达1.47亿件,合理诉求解决率达96.5%,满意率为96.9%,实现全年无休、全天在线高效收集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超大城市数据驱动社会治理革新的生动样本。

三、更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需着力建立数字化协同联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统一数字治理平台,在创新应用中破解瓶颈,在规范发展中释放潜力。

建立数字化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组织、政法、民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多部门深度参与的常态化联动机制,系统梳理涉及社会治理的各方面业务要素(事项、流程、网格、人员、组织),形成社会治理平台的综合业务需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权责关系,进而通过留痕管理推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各司其职,与辖区各方力量开展网格巡查、案件上报等工作,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群众诉求,形成“群众有求、社区有应”的服务模式。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横向连通相关部门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模式。

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建立统一的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交换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信互认。打破层级阻隔与区域分割,推动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并有效联通不同行政区划的统一数据共享平台交换体系。确立数据共享目录清单、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标准、清晰明确的接口协议以及高效稳定的传输通道,确保跨层级、跨区域的海量异构数据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互信互认,解决数据“不愿交、不敢交、交不了、用不好”的问题。

系统梳理平台建设目录,整合社会治理平台和其他业务平台。以市级为单位,确立一个功能强大、扩展性强的社会治理主平台,推动将党建、综治、城管、民生服务等各类分散的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对接、单点登录、服务集成等方式,全面接入或迁移至主平台。改进平台建设考核方式,允许各地通过增加功能模块等方式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站式提供各地区重点事项政策查询、在线办理、服务评价等政务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鼓励并允许各地在省级统一标准和主平台框架下,通过灵活增加本地化功能模块(如特色应用、微服务)的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作者:展森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基层治理中数字形式主义问题及其防控策略研究》(242400410571)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