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协同+精细”的社区治理——秋雅社区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郑州市高新区秋雅社区涵盖3个小区、32栋住宅楼、62个单元,服务居民5178户、商户182家,常住人口约1.2万人,面对“高学历人员多、儿童多、‘老漂族’多”的人口结构特点与多元服务需求,秋雅社区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为核、一网双格为基、六圈联动为脉、多元协同为翼”的治理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获评郑州市“五星儿童友好社区”,居民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
一、基本模式
秋雅社区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以“一网双格”为治理载体,以“六圈联动”为服务网络,以“多元协同”为运行保障,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精细化治理格局。
(一)党建引领锚定治理“主心骨”
社区始终坚持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三级组织、双向赋能”的党建工作体系。在组织架构上,推行“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将11个三级网格、74个四级网格与10个商户网格全部纳入党组织覆盖范围,由社区“两委”干部兼任三级网格长与商户网格长,28名支部党员(占党员总数87.5%)认领微网格长岗位,实现“党员入网、支部建格”。在党员管理上,创新“三个一”培育机制:新转入党员必进行“一次书记谈话”,平均时长45分钟,95%的新转入党员通过谈话明确自身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党员必“认领一个岗位”,32名支部党员实现全员岗位认领;党员必“签订一份承诺书”,内容涵盖纪律遵守、服务参与、社区维稳等,推动党员作用发挥。同时,严格执行“党员补课制度”,2024年20人次缺席党组织生活者均在5日内完成“一对一”辅导,党组织生活出席率稳定在90%以上,确保党员教育“不缺课”、思想引领“不断线”。
(二)一网双格夯实治理“硬底盘”
针对“居民需求散、商户管理难”的痛点,社区创新“居民格+商户格”双轨治理模式,实现治理资源精准配置。居民格聚焦“微事共管”:将辖区划分为74个四级居民网格,由党员、志愿者担任微网格长,建立“小事快办、即知即改”机制。通过“网格议事厅”收集居民“微心愿”,2024年以来完成楼道粉刷、休闲椅增设、电动车充电设施改造等微项目37项,解决儿童游乐场养护、晾衣区规划等民生小事500余件;组建由网格长、律师、心理咨询师构成的调解队,全年化解邻里纠纷160余起,实现“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商户格聚焦“多方联动”:针对杜兰街180余家商户“人多、车多、游商多”的治理难题,将商户划分为10个专属网格,由三级网格长兼任商户网格长。通过“商户沙龙”“线上睦邻群”协调解决油烟扰民、停车秩序等问题40余件;组织商户签订“门前五包”承诺书,培育10家“爱新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充电服务;在黄兰路规划游商疏导点,引导游商办理健康证、铺设防油布,推动杜兰街从“堵、乱、脏”转变为“规、序、净”,商户投诉率下降80%。
(三)六圈联动织密服务“同心圆”
以网格为枢纽,整合资源构建“网格圈、公益圈、便民圈、友邻圈、高校圈、文化圈”六大服务圈层,打造“15分钟幸福服务圈”。一是网格圈强共治。统筹下沉干部、物业人员、志愿者形成“一格多员”团队,依托“郑连心”小程序实现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月均处理问题1000余件,处置率98.5%。二是便民圈优服务。推行“一窗受理”模式,整合社保、计生等28项服务,设置2个综合窗口,针对老年人、残疾人推出“优先办、上门办、贴心办、全督办、亲回访”的“四办一亲”服务,全年上门服务120余次。三是公益圈显温度。培育18支志愿队伍、2000余名志愿者,开展“银龄互助”“护苗行动”等服务2000余场,惠及特殊群体380余人次。四是高校圈赋智慧。社区与5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轻马说”红色教育、智慧助老等项目,全年志愿服务超1万人次。五是文化圈聚人心。依托图书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邻里文化节”“秋雅学堂”等活动120余场,培育“秋雅好声音”合唱团等10支草根社团,参与居民超3万人次。六是友邻圈促自治。搭建“楼栋议事角”“线上邻里圈”,培育210余名自治骨干,推动“共享工具角”“爱心图书室”等自治项目落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率提升至45%。
(四)多元协同激活治理“新动能”
构建“专业社工+志愿者+第三方机构+共建单位”的多元协同机制。一是专业社工引领。社区80%工作人员持有专业社工证,以益熊儿童友好空间站为载体,将儿童服务、困难群体帮扶转化为系统性项目。二是志愿者协同。在社工指导下,志愿者成为服务延伸的毛细血管,通过“周末小课堂”等常态化服务场景参与阅读陪伴、环保教育等服务,2025年志愿者参与使项目覆盖率提升40%。三是第三方赋能。社区引入专业机构运营图书室、日间照料中心,采用“公益+低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共建单位联动。社区与河南栋梁律师事务所、相遇小镇心理咨询公司等30余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每周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全年服务1500余人次,形成“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协同格局。
二、主要特色
秋雅社区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三大鲜明特色,既聚焦“全龄友好”的服务本质,又突出“造血可持续”的运行逻辑,更兼顾“智慧化+人性化”的治理温度。
(一)全龄友好: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
社区紧扣“一老一小一青壮”群体特点,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针对老年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开展长者生日会、义剪、义诊等活动60余场,惠及老人3000余人次;组建太极、戏曲、非洲鼓等10支兴趣队伍,实行“课表制”活动计划;在母亲节、重阳节组织插花、游园会等特色活动,设立“老年绿色通道”提供陪同就医、网上代缴费服务,解决“数字鸿沟”难题。针对儿童,打造“益熊儿童友好空间站”,实现“周周有活动”,2024年开展儿童活动100余场,服务儿童3000余人次;暑期推出《破“卷”成蝶“新”有所“暑”》托管项目,整合高校志愿者、专业社工资源,为65组双职工家庭解决带娃难题,项目满意度100%,获评“五星儿童友好社区”。针对青年,组建200余人的“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队,48人持有专业救护员证,在防汛、应急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开展七夕单身联谊会、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贴合青年社交、职业发展需求,让每个年龄段都能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二)造血模式:打破“等靠要”的传统困境
社区创新“公益+市场+低偿”的运营模式,推动服务从“政府输血”转向“多元造血”。在项目运营上,暑期托管项目引入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通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闭环,以低偿服务收益反哺项目发展,实现活动可持续;比如,AED设备众筹项目2小时内完成募资,结合公益基金支持,快速为秋棠苑、雅梅苑配备AED设备,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在资源整合上,图书室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阅读指导的同时,通过低偿服务实现自我造血;引导商户反哺社区,如超市为高龄老人送货上门、培训机构开设公益课堂,形成“商户服务居民、居民支持商户”的良性循环,避免服务“一阵风”“难持续”的问题。
(三)智慧+人性:平衡治理效率与服务温度
社区将智慧化手段与人性化服务深度融合,既提升治理效能,又守住服务温度。一方面,坚持智慧化提效,推广“郑连心”小程序、网格微信群、网格信箱等数字化渠道,月均收集居民诉求3000余件,实现“民呼我应、未诉先办”;建立网格案件闭环处理机制,要求网格长“半小时接单、2小时处置”,确保问题快速响应。另一方面,做到人性化兜底,在便民服务大厅配备老花镜、办事用品,设置休息区、儿童游乐区,打破“柜台式”办事模式;针对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由微网格员上门收集材料、代办业务,全年帮办代办超500件,让智慧治理不“冷冰冰”,始终带着“烟火气”。
三、经验启示
秋雅社区的治理实践,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核心在于把握“党建引领、需求导向、多元参与、可持续发展”四大关键。
(一)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
秋雅社区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确保基层治理不偏航。社区通过“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楼栋里”,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通过“三个一”机制、党员补课制度激活党员动能,让党员成为治理的“先锋队”。由此可见,基层治理必须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动党组织与网格架构、治理队伍深度融合,由“党员带头”引导“群众跟进”,形成“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的治理格局。
(二)需求导向是服务群众的“指南针”
社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需求摸排、定期走访、智慧手段群实时收集等方式,精准掌握居民“急难愁盼”;针对游商占道、双职工带娃难等痛点,设计“杜兰街整治”“暑期托管”等项目,实现“群众需要什么,社区就做什么”。由此可见,基层治理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需求征集机制,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让服务真正贴合群众需求。
(三)多元参与是提升效能的“聚合剂”
社区打破“社区单打独斗”的困境,整合党员、志愿者、商户、高校、共建单位等多元力量,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治格局。党员带头参与网格治理,志愿者补充服务力量,商户反哺社区发展,高校注入智慧资源,共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各方力量协同发力,破解了“社区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的难题。由此可见,基层治理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1+1>2”的治理合力。
(四)可持续机制是长效治理的“压舱石”
社区通过“造血式”运营模式、闭环处理机制、激励机制,确保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公益+市场+低偿”模式促进了项目的可持续开展,网格案件闭环机制让服务有保障,党员积分管理、商户星级评比等激励机制调动参与热情。由此可见,基层治理不能依赖“一次性投入”“运动式推进”,必须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运行机制,让服务从“短期见效”转向“长期惠民”,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精细化、长效化。
秋雅社区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既要“下足绣花功夫”,关注居民身边的“微小事”;也要“搭建大格局”,凝聚多元力量的“大合力”。唯有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筑就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圈”。
(作者:石东伟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