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三重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6 10: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指引下,党的领导作为关键性变量,在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成长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新征程上,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确保社区治理方向的正确性,提高治理主体能力、激活治理效能、提升治理效果。

一、价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城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城市社区协同治理之灵魂性根基,决定了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的方向、重心与次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落实到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之中就是要以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实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目标,以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进为价值诉求,以社区空间内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手段,以此保障城市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其必由之路在于实现精细化治理,即完善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居民四位一体的治理结构,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有效匹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在“一轴多元”的治理结构中划清不同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边界,建构一种协同合作的主体联动机制,在党的领导下对多元治理资源进行再组织、再整合、再赋能,保障社区居民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

二、历史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区治理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和主线,是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党建引领城市社区高质量发展,正是党的领导与社区发展在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城市基层组织在革命动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抗日救国会”“市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了“党组织—群众组织—居民”的动员链条,萌芽了“党建引领基层动员”的工作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社会迅速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单位组织承担着资源分配、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福利单元等福利功能,国家通过单位组织实现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党和国家通过党的建设和行政机构的管理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以“单位制”为主体、以“街居制”为辅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逐渐式微,“社区制”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党建引领的重点开始从行政管理转向了社区服务和公众参与,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发生了变化。1987年,民政部首次提出 “社区服务” 概念,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重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福利,推动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委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确立了社区服务供给的主体。随着社区服务的提出,全国各地纷纷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2004年中办印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定位。政府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起了基层民主制度和社区自治机制,为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逐渐凸显,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从传统的管理和服务转向了整合社区利益、动员社区成员、维护社区稳定和代表社区利益等多元化的角色。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民主参与、从单一管理到全面管理、从服务提供到治理共建转变的发展过程。

进入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逐步形成,城市社区治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区治理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成为共识。2017年,《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更是从理论层面为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系统和明确的指导。同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被提出,标志着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进入以打造社区共同体为核心内涵的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做出部署。在政策推动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呈现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特征,由之前简单的组织覆盖转向功能强化,由单一的政治引领转向多元治理赋能,“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入推进。

三、实践进路:强化党建引领,激活治理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这为新时代中央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这就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用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把牢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坚持党在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让城市党建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抓手。街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创新城市治理发展新格局,就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引擎,使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新兴组织的“娘家人”“家长”。开创城市社区治理新发展格局,优化调整街道党组织结构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明晰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主责主业,明确抓党建的目的就是提高治理成效、提升服务质量,对街道党组织赋予相应职责职权,及时整合职能调整优化内设机构,同时对社区开展党的建设及基层社会治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

建设组织体系,强化党建引领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搭建党建联建平台,优化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创新自治共治社会广泛参与方式,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最大限度激发多元主体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社区党组织牵头的党建联建平台,开展民主协商议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城乡规划、地方立法等相关制度,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构建“1+5+N”联动治理机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搭建“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借助驻区单位、业委会、监事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各界代表等各类社会力量,合力推动社区治理各项工作开展,努力寻求社会管理服务的最大公约数,形成新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良好生态。

注重资源整合,激活城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动能。党建引领社区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实践创新,其深层逻辑在于重构基层治理的价值坐标系,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治理中不同资源主体的利益壁垒与目标偏差,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价值引领,构建起资源整合的共同价值基础,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使各类资源在服务社区治理的大目标下实现协同增效。通过机制创新达到资源整合目标,推动社区治理从过去的“政府独角戏”转变为“多方大合唱”,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新格局。

【作者:唐瑜 单位:河南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老子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3XWH125)、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ZZJH-22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