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探索⑮丨郑州市建设路街道办:四维协同的“中原方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7 05:58

编者按:牢记殷殷嘱托,深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五基四化”,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会议强调,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大河网深入社区街巷、田间地头,采访报道基层治理模式的河南探索。理论频道特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从学术视角解剖基层治理的“河南样本”,提炼“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智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原大地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第十五期走进郑州市中原区,分析建设路街道办如何以“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创新模式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海报15_副本.jpg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结构变化、群众需求多元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课题。特别是在城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老年人口比例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有效回应民众“急难愁盼”、破解治理痛点、提升服务效能,成为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索一条兼具高效性、精细性与人文性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的治理实践,正是在这样的呼唤中应运而生。其以“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诸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最细微的民生单元,显著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本文将以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为样本,剖析其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现代治理理念技术相融合,为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富有借鉴意义的范本。

一、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治理实践的“四维”解读

(一)党建引领——筑牢“主心骨”,把稳治理方向之舵

党建引领是贯穿建设路街道办治理实践的灵魂与根本保证。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复杂工程中,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资金分摊、施工方案等引发的居民矛盾,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没有回避,而是主动介入,通过召开网格党支部会议、组织民主协商等方式搭建对话平台,凝聚社区共识。更重要的是,党组织扮演了“资源整合者”的关键角色,依法依规“吹哨”,召集法院、房管局、住建部门、法律专家等多方力量进行“联合会诊”,共同研判问题、优化方案、压减成本,最终将这一“民生难题”变成了“民心工程”。这充分表明,强有力的党组织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主心骨”,能够确保治理工作的开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凝聚起最大的合力,真正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为民解忧——聚焦“急难愁盼”,践行服务群众之责

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建设路街道办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建设路街道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街道办面对群众合理诉求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准聚焦于百姓生活的痛点和堵点。无论是困扰高龄老人的“上下楼难”问题,还是独居老人章阿姨的“日常购药难”问题,或是影响居民生活的“树枝遮光”“暖气安装”等琐事,都成为街道和社区着力解决的“大事”。街道办创新实施的“三圈五步”工作法,本质上是一套针对矛盾纠纷的精准识别、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机制,确保了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的工作方式,将治理资源精准投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动诠释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深厚情怀。

(三)网格化服务——织密“连心网”,延伸治理力量之触角

网格化服务是建设路街道办延伸治理触角、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载体。网格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员则是穿梭于社区之间的“毛细血管”,保证了整个治理肌体的活力与敏感度。建设路街道办建立了覆盖全域的网格体系,拥有469名像毕聪一样的专职网格员。他们不再是传统的、被动等待指令的行政人员,而是转型为主动发现、主动服务、主动协调的“全科管家”。毕聪六年如一日为独居老人送药的感人事迹,正是网格化服务“人情味”的最佳注脚。网格员们“人熟、地熟、情况熟”,能够第一时间感知社区的细微变化,洞察居民的潜在需求,将许多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他们“多跑腿、多倾听”,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这支队伍成了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他们的日常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却实实在在地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服务送到了居民家门口,夯实了社会治理的根基。

(四)智慧化治理——赋能“大脑中枢”,提升治理效能之翼

智慧化治理是建设路街道办提升治理效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面对繁杂的治理事务,仅靠“人海战术”和传统手段难以为继,建设路街道办敏锐地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推动治理方式革命性变革。其核心举措是打造“智慧指挥中枢”,将城运中心与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指挥、联动处置。“智慧指挥中枢”大屏幕的背后,是线上监测平台与线下网格员队伍的实时联动,各类民生诉求、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信息得以快速汇集、智能分派、高效处理,形成了“发现—上报—分流—处置—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同时,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法院、妇联等多家单位入驻或轮驻,提供“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极大便利了群众办事,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智慧化治理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使决策基于数据变得更加科学精准,为基层治理装上了“智慧大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从“中原实践”到“中国之治”的可循之路

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的治理实践,以其扎实的成效和创新的模式超越了地域限制,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中原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成功地将坚持党的领导、贯彻群众路线、运用现代技术、聚焦精细管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范式。这一实践深刻表明,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将技术赋能转化为服务效能,最终将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其经验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若干具有普适性的启示:一是必须将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唯有坚持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才能确保治理方向不偏、资源汇聚、合力形成。二是核心价值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人民,必须始终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开展工作,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最高标准。三是必须将重心下移作为关键路径。治理的活力来自基层,必须推动人、财、物、权向基层下沉,建强网格员队伍这一“末梢神经”,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转变。四是必须将数字技术赋能作为强大引擎。善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慧治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精准研判和高效协同,为传统治理方式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今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治理体系的迭代升级,要“创新治理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这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的城市建设与治理,必将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内涵式发展的精细化进程。我们需要将建设路街道办的“金钥匙”经验融入城市更新的大框架中,一方面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完善适老化设施等“硬件”升级,另一方面更要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的“软件”迭代,推动治理模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粗放”向“精细”演进。最终,通过无数个像建设路街道办这样的微观实践,共同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宏大图景,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和活力。

(作者:陈向英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