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两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改革任务。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统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促进产业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新模式,重塑河南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河南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主要抓手和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当前河南“两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政策引领效果初显
一是政策支持效能持续提升。目前,河南陆续出台《河南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豫服〔2020〕2号)和《河南省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豫发改服务业〔2024〕756号)等专项文件,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二是试点示范经验有效积累。河南先后开展两批省级试点,确定15个区域和46家企业为试点单位,其中郑州经开区、长葛经开区等4家单位入选国家级试点,试点区域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项目带动能效显著增强。先后支持郑州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心连心农业服务大数据平台等20余个“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建设,累计安排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近1亿元。
(二)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制造+服务”叠加优势初步形成
一是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郑煤机从传统煤机设备生产商升级为全球智能化成套装备供应商,其智慧园区通过150台机器人、30台AGV车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人员减少60%,生产效率提升100%,交付周期缩短68%;宇通重工通过由“单一制造业”向“环卫设备+环卫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融合模式转变,企业绿色低碳制造及精益高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是融合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一方面,探索平台化服务集成。孟州市依托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平台,集约供应链资源,引入金融中介、货代等机构,为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宝丰县探索“产品+解决方案+平台”模式,强化土地、财税等要素保障。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郑州经开区形成“4+2+N”产业体系,集聚14家百亿级企业,吸引54家世界500强企业布局,带动本地配套率近50%。
三是融合发展动能持续释放。一方面,突出标杆企业引领。长葛经开区培育森源重工、黄河旋风等“智能制造+增值服务”企业,开展光伏、风电总承包服务;新乡高新区整合华兰生物、科隆集团、华为等创新资源,持续推动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聚焦技术研发突破。宇通客车研发投入占比超5%,建立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氢燃料重卡完成1500公里长途测试;安图生物建成全国最大体外诊断基地(年产能150亿元),推动诊断试剂与智能化产线融合。
四是服务型制造、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发力循环经济与定制化服务。银金达新材料建立再生聚酯高值化利用体系,获全球回收认证,单位产品碳减排33.25%;心连心公司布局全国测土配肥中心,提供精准施肥指导,推动洁净煤化工升级。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化服务共享。好想你公司打造果蔬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提供健康食品研发及共享制造服务,从制造商转型为“产品+服务”提供商。
二、河南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融合深度不足,生产性服务业能级较低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8%,与上海、浙江(45%左右)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安徽、湖北(40%左右)等中部省份也有一定差距。二是高端服务供给滞后。调研发现,河南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数字服务、绿色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对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的支撑不足,导致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缓慢。相比之下,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在工业设计、科技金融、供应链管理、数据服务等方面已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融合能力较弱,区域与主体发展不平衡
一是县域及中小企业融合能力弱。河南县域开发区数字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受制于技术、资金和人才,难以有效对接融合政策。调研发现,河南龙头企业(如宇通、中国一拖)虽推进“两业融合”成效显著,但带动产业链协同不足,中小企业参与度较低。二是区域协同薄弱。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融合进展较快,但豫东南等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落后,区域间融合水平差异大,制约全省“两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三是融合模式单一。河南制造业企业仍以传统生产为主,较少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优化、工业互联网等高端服务环节延伸,“两业融合”多以“制造+售后”为主,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三)基础支撑不强,要素保障与制度瓶颈突出
一是高层次人才短缺。推进两业深度融合需要懂数字技术、跨界管理等复合型人才,但河南高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人才引进机制、职业发展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持续性创新动力不强。二是数据共享壁垒高企。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3个,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间数据标准不统一,缺乏跨行业数据共享的有效机制,制约了智能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同时,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等各类数据枢纽辐射能力较弱,对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明显不足。相比而言,浙江嘉兴海宁市打造“四朵云”(云设计、云制造、云管理、云运维),有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全链条融合。三是土地用途受限。制造业园区的土地供应政策与服务业发展不匹配,混合用地探索进展缓慢,影响“两业融合”载体的建设。目前,河南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模式方面形成了较多成熟经验,但在“两业融合”混合用地方面的探索较少,例如郑东新区“河南省工程设计科技创新产业园”探索混合用地模式还处在试点阶段,《混合产业用地正负面清单》2025年4月份刚发布,尚需深入探索。
(四)融合生态不优,政策与市场环境尚不完善
一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两业融合”的统计与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融合效益评估指标,试点单位动态跟踪机制不健全,难以对相关政策进行实时精准调整。二是监管服务不优。河南对跨境服务、低空经济、绿色金融等新业态的监管缺乏灵活性,跨部门协调成本较高,制约融合发展能效。三是行业隐性壁垒阻碍融合渗透。部分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时,面临资质、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隐性限制,例如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
三、加快推进河南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政策精准化,构建全周期政策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系统性协调工作机制。从省级层面成立“‘两业融合’领导小组”,统筹省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资源;进一步制定“‘两业融合’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等省级实施细则,明确阶段性量化目标,配套设立专项督查办公室,加快推进“豫发改服务业〔2024〕756号”文件落地见效。二是完善试点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国家级试点-省级示范-县域后备”三级培育库,并配套差异化扶持政策。对国家级试点,可赋予土地指标倾斜、环评绿色通道等扶持措施,支持其探索“链主企业+服务平台”融合模式;对省级示范单位,建议给予专项财政奖补,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等短板领域;对县域后备园区,可通过设立专项债支持计划等推动其数字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三是创新动态考核激励。可借鉴江苏张家港打造“八大平台”经验,建立包含基础指标(服务收入占比、数字化投入强度、产业链协同企业数量等)、创新指标(定制化服务收入增长率、数据资产交易额)等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评级:对红色(优秀)评价,可采取追加年度预算、优先推荐国家级项目等奖励举措;对黄色(达标)评级,保留基础支持;对蓝色(滞后)评级,可采取约谈负责人并限期整改等措施。
(二)聚焦产业适配化,为优势产业定制融合路径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链融合范式。对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支持中国一拖、宇通等龙头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在客车领域,拓展“车辆租赁+运维管理+出行数据运营”模式;在农机领域,构建“设备销售+耕作指导+数据服务”套餐,通过卫星遥感提供墒情预警数据服务等。对新材料产业,支持企业探索资源循环服务模式,推广山东日照利尔高温新材料公司“矿山—制造—回收”一体化路径。二是布局新赛道融合场景。一方面,推动新能源与物流协同创新。推广借鉴江苏宜兴邮政光伏组件公铁联运经验,支持河南交投集团等龙头物流企业以“开通光伏组件专列”等形式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郑州氢能产业园试点“制氢设备租赁+加氢服务”模式,提升设备利用率。另一方面,推动文旅制造深度融合。依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工程,引入数字光电、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强化开封宋文化、洛阳龙门石窟等数字赋能,提升衍生文创产品制造收入。
(三)聚焦数据贯通化,建设工业互联网中枢平台
一是构建省级数据融通底座。统一数据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要求,编制“河南省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细则”,引导已建和在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省级工业互联网中枢平台,并建立区块链存证体系,确保企业核心工艺数据“可用不可见”,强化数据安全监管。二是分行业推进数字化改造。实施智能工厂普及工程,推广借鉴浙江海宁“四朵云”模式,为食品制造、起重机械等特色优势行业定制数智平台;发布省级“智能化改造重点设备目录”,对采购目录内设备给予财政补贴。实施中小企业“数字义诊”计划,设立省级技改服务超市,联合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平台企业组建诊断团队,为县域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成熟度评估,并量身定制“轻量化ERP+云MES”改造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
(四)聚焦主体梯度化,构建“龙头+生态”培育体系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生态引领。探索开展链主企业责任考核,可在龙头国企试行融合带动纳入国企负责人KPI考核,引导卫华起重等龙头企业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入中小企业提供“首年免服务费”服务。探索平台化赋能机制,支持双汇等龙头企业搭建行业协同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数据,提供数字化融资、行业预警等数字服务;构建省级工程师共享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在线技术支援,推动人才资源共享。二是切实破解县域企业融合困境。探索“飞地园区”协同模式,鼓励县域与郑州经开区、高新区等“两业融合”成效较好区域共建制造服务飞地,采用“县域提供土地、先行地区提供技术、收益按比例分成”模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试行人才“双栖”计划,选派国企技术骨干常驻县域企业,推动工程师下乡,同时带动地方人才引育。
(五)聚焦制度变革,破除体制机制深层壁垒
一是创新要素配置机制。落实《关于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通知》,试点混合产业用地改革,可在郑州航空港区、鹤壁市等区域试点“M+S”(制造+服务)混合用地。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试验,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建设跨境数据安全试验区,为宇通等龙头企业开展海外售后服务提供设备运行数据回传支持;推动中铁装备盾构机运维标准上升为“一带一路”国际标准。二是优化监管与服务环境。探索新业态“沙盒监管”模式。例如对低空经济产业园设置包容期,允许测试期内豁免空域审批。强化税收精准激励,对制造业企业新增服务收入实行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服务业企业购入智能设备提高所得税抵扣比例。
(作者:刘溪,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中级经济师)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