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脉络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8 09:33

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及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将作风建设摆在异常突出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系统梳理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优良作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且深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的萌芽与探索 

自党成立之日起,党的作风建设便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的每个重要历史关头,作风建设始终都成为校准党的航向、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抓手,由此沉淀出的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宝贵经验,成为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的精神密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着艰苦的斗争环境和复杂的革命任务。面对挽民族于危亡、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党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紧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在武装斗争中闯新路,以统一战线聚力量,于理论创新中明方向,始终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凝聚力量、赢得胜利的关键。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了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党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切身利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同时,这一时期的党的作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果。

例如,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建立了鱼水深情,塑造了人民军队和党的严明纪律及优良作风的良好形象。古田会议期间,首次系统批判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红军不仅要会打仗,而且同时还肩负着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及帮助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使命,强调“从思想上建党”,进一步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理论根基。1942年开始的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核心内容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有效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宗派主义等问题,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一致及思想上的统一,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作风保障。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又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警示全党要时刻牢记和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时刻保持“进京赶考”的清醒与忧患意识,彰显了对永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的殷殷嘱托及深入思考,体现了党对加强作风建设的战略前瞻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风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党对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适应新的执政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增产节约运动中发现的大量令人震惊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从此拉开序幕。在此次运动中,揭发出了许多资产阶级不法分子同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相互勾结、向党和政府猖狂进攻的一系列严重事件。为此,党坚决清除了危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腐败分子,不仅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干部、挽救了许多犯错误的同志,而且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的腐蚀,树立了国家工作人员廉洁、朴素、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及良好形象,有力地维护了党的纯洁性和政府的清正廉洁。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首次将反对官僚主义写入党章,意味着将其作为党内纪律要求固定下来,标志着反对官僚主义从运动式整顿转向制度化建设,为全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党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成为我们党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针对“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等问题,号召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从实际出发来拟定政策、拟定计划、拟定措施。此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风建设的创新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尤其是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党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980年11月,中央纪委为贯彻实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召开座谈会,会议期间,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做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的重要论断,把端正党风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党对自身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顿,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为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983年至1987年,党开展了全面整党,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不纯的问题,强调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通过这次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廉政建设也被摆在日益重要的位置,坚决反对腐败。这一时期,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遵循。此后,党在加强作风建设方面的实践不断创新,通过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作风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突破与提升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从小事抓起,从具体问题突破,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以徙木立信之举开启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篇章。中央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等八个方面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立下铁的规矩,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以驰而不息的正风肃纪铁腕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

在风腐问题上,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同时,党中央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将作风建设融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出台和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扎紧制度的笼子。通过严明党的纪律与规矩,通过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强化正风肃纪,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标本兼治、持续深化。经过不懈努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继续弘扬党的作风建设优良传统,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良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凝聚民心、树立形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李超群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