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元舆论格局 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19 09:4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舆论生态发生结构性变革,网络舆论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线性走向网状,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圈层的交织博弈格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多元凸显,各种不稳定因素较多,要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一、多元舆论背景下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一)舆论场结构性转型带来议题多元化

  在传统舆论场景下,信息传播与议程设置主要由政府机构、主流媒体主导,舆论引导在“中心化—辐射式”的结构中更易达成预期。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舆论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由“平面”向“网络化”转变,各类自媒体账号、网络社区、兴趣圈层和意见领袖共同塑造了当前舆论生成的新格局,舆情传播呈现即时化、透明化、平民化、自由化等新特征。这种结构性转型导致社会议题多点爆发,日常生活中无数“微事件”都可能因社交网络的聚合效应演变为公共议题,公众大规模的行动卷入和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剧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官方话语供给与公众需求之间结构性错位

  舆情引导本质上是一种“供给—需求”关系。若供给侧话语资源单一、内容僵化,且形式缺乏多样性,公众会在网络空间寻找替代性信息源,以弥补官方信息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方舆论回应“讲我想讲”多、“讲群众关心”少。权威回应常常偏向表态式、原则式叙述,未能紧扣舆情高频词和公众真正关切点。二是话语形式与传播场景错配。短视频平台崛起后,政府政务公开、舆情回应仍习惯以纯文字公文稿或少量新闻稿应对,忽视了更具可视化、可互动的多模态叙事。部分官方言论过于生硬刻板,缺乏亲和力与感染力,难以与公众形成共鸣,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整体效果。

  (三)算法推荐机制加剧舆论对立与分化

  算法推荐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对用户偏好、点击行为、停留时长等数据的分析,向其推送符合其兴趣的信息。这一机制在提升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使公众更易沉浸于单一立场的内容中,削弱不同观点之间的理性对话。如果出现敏感话题或争议性事件,主流媒体可能强调事实核查和理性对话,而社交平台上可能流行以煽动性标题、夸张演绎内容吸引流量的信息,导致官方声音与自媒体叙事在信息场中“各说各话”,难以交汇。极端情绪或观点在算法逻辑下会被不断放大,用户长期接触后易被蛊惑、难以分辨真伪,易形成群体性认知偏差,加剧舆论对立与分化。

  (四)舆情治理能力与技术场景匹配不足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提高信息生产效率、丰富内容形式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泛滥、深度伪造、后真相症候加剧等问题。面对新兴技术挑战,基层舆论引导、舆情治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术工具配备不足。许多基层单位舆情引导仍依赖传统的“人海战术”,缺乏高效的舆情智能监测工具,不仅效率低,还可能错判舆情走向。二是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弱。面对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流量场景,基层舆情工作人员缺少文案策划、脚本撰写、视频剪辑等新媒体素养,难以产出有吸引力的“同频”内容。舆情岗位责任重、压力大,人才队伍流动性高、稳定性差,导致系统性传承与能力梯队建设不足。

  二、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持续探索推进“广电+报业”“市、县主流融媒体+”等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舆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融合矩阵,重大活动事项共同对外发声,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做好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突出移动优先,借助5G、4K/8K、AI等新技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管理方面深度融合,将更多新闻内容传递给细分受众。善于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优势,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精心策划直播节目,不断提高网络传播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

  (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构建多方联动应对格局

  政府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热点问题,赢得话语主动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舆情危机,造成公众恐慌。畅通官民沟通渠道,提高群众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针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答疑释惑,不适宜公开回应的,通报相关部门和属地,必要时深入一线调查事件原委,推动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主流媒体要发挥好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公信力优势,加大对政府处置措施的宣传解读,敢于对谣言、虚假信息进行及时批驳,把公众关注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化解不良舆情信息的无序发酵。

  (三)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舆情研判能力

  传统的舆情研判模式以“封、堵、防”控制型为主,现阶段的舆情研判需要处理的是人类行为活动产生的超大规模的多源异构信息。面对海量舆情信息,传统的因果分析、专家评估等方式的舆情研判已难以奏效,要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建立智能化舆情感知预警平台,辅助相关部门科学分析、合理研判舆情走势,抢占网络舆论先机,使事实真相跑在谣言之前。完善网络舆情事后反思机制,对相关事件的舆情监测预警处置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舆情监测系统、舆情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措施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舆情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舆情信息的早发现、早化解。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舆情治理团队

  进一步完善网信应急指挥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省市县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建设,全面配齐配强网信干部队伍。对于宣传、网信办等工作人员,要定期围绕舆情研判、突发事件处置、媒体沟通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舆情素养和舆情应对处置水平。培育正能量网络大V,吸引媒体从业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及社会团体和组织加入队伍,推动理论界、法律界、传媒界等重点领域知名人士网上发声,不断提高主流舆论声量。高校要创新育人理念,强化应用导向,大力培养网络舆情管理相关专业人才,解决地方人才短缺问题。

  【作者:丁晓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重大舆情事件中多元舆论场博弈与舆情引导研究》(2023CSH032)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