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何以持续迸发为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22 09:43

卢沟桥畔,晓月无声。一尊昂首石狮颈项处的一道深凹的弹痕,触目惊心,如同青铜印章般嵌入民族记忆。这道产生于1937年血色夏夜的创伤,在八十八载岁月冲刷下,早已超越战争烽烟印记的范畴,化作解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密码译本。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战场回望,这道弹痕正折射出深刻的历史之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抗战精神何以持续迸发为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

一、精神熔炉:淬炼于危难的动力内核

石狮的弹痕是无声的诉说。七月七日,那个风雨如磐的夜晚,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装备简陋的中国守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子弹在石面迸溅火星,爆炸气浪撕裂夜空。明知敌寇铁甲利炮,明知坚守几近死局,“不退”二字却如钢铁般烙进民族之魂。这“不退”,是绝境中向死求生的生命迸发,是十四年浴血抗战的拼命坚守,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在抗争中激荡出的爱国情怀、在绝境中凝聚起的民族气节、在奋斗中传承下的英雄气概、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必胜信念,就是中华民族源于血脉、发于危难,十四年浴血奋战熔铸的抗战精神。

二、动力转译:穿越时空的攻坚密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攻坚克难的宝贵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华儿女血脉里就流淌有爱国基因。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大声疾呼,推动民族掀起自救的巨浪。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护伤员,农民兄弟推起独轮车支援前线。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上千名司机驰援滇缅公路,华侨纷纷捐衣捐款.......今天,当中国航天人用“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书写太空传奇时,当华为工程师突破芯片封锁实现技术自主时,抗战精神中的爱国基因正在攻克新时代的各种难题。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攻坚克难的精神脊梁。赵一曼受尽日寇酷刑,不吐机密。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跃下悬崖。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一批批抗日将领以身殉国.......今天,当中印边境发生冲突,边防战士面对印军包围,在喀喇昆仑高原立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时,抗战精神中的民族气节正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淞沪会战,数十万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的堡垒。平型关伏击战,八路军与日军浴血死拼中取得首战胜利。台儿庄战役,将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百团大战,抗日军民借持续激战重挫敌人嚣张气焰……今天,当各种自然灾害病毒肆虐、成千上万人星夜驰援时,抗战精神中的英雄气概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血性传承。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攻坚克难的恒久动力。面对“三光政策”与军事“围剿”,延安军民一手持枪一手拿起镢头,将荒芜的南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黄崖洞兵工厂在敌人封锁中造出“八一式”马步枪……今天,当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遇到层层困难时,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正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破困局开新篇。

三、薪火永续:照亮复兴征程的精神火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回望,卢沟桥石狮上的弹痕,已成为照亮新时代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坐标。强国新征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薪火永续伟大抗战精神,做到愈难愈进、愈险愈进,才能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战略主动。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彰显了发展进步要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新征程上,在重大艰险、强大对手面前,我们要主动迎战,逢山开路,不断做大做强自己,任由国际风云变幻、我自稳如泰山。

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抗战精神内蕴的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是我们民族非凡勇气的鲜明体现。新征程上,无论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我们要始终绝不畏惧、绝不退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面深化改革、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从严治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

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定力。抗战精神内蕴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战略定力。新征程上,面对重大考验、十面埋伏、霸凌行径,我们要能抗得住压力、稳得住心神,锚定首要任务,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卢沟晓月无声,石狮弹痕如碑,它们共同铭刻着这样的真理:一个能在最黑暗时刻迸发精神之光的民族,必将在复兴征程上跨越一切天堑。这穿越时空的精神动力,永远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奔涌,永远在攻坚克难中指引着中华巨轮破浪前行奔向星辰大海

(作者:顾绍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