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24 16: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应该让中原大地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持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此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力量。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擘画产业兴旺新图景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广大农村是滋养乡土文化的重要源泉,盘活古迹遗址、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乡村竞争力。

挖掘传统村落底蕴,赋能产业根基。传统村落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彰显了传统村落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修武县金岭坡村云上院子上榜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河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等,推出松花蛋、云台冰菊等特色旅游产品,助力农旅产业迈上新高度。同时,新县田铺大塆村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保留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并持续优化配套服务,成功打造文旅农乡村振兴范本。

活化历史建筑价值,驱动产业发展。乡村历史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瑰宝,建筑风格各有千秋,其承载着不同乡村特有的记忆,寄托着乡民无尽的乡愁和乡情。比如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全部采用紫红石砌筑而成,呈现椭圆形的寨墙和规整的四合院布局,充满了中原传统民居特色,当地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利用,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挖掘民间手工艺内涵,升级产业格局。在一些乡村,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彰显了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乡村应该清晰把握自身资源,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进而解决当前一些手工艺发展困境问题,有利于实现经济文化双赢,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比如兰考县南彰镇立足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生产技术,成功打造“共富工坊”,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二、秉持“天人合一”理念谱写生态宜居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和美乡村建设应赋予“天人合一”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有利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与乡村建设实践的融合发展,推动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尊重自然,守护乡村生态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明确指出了生态环境变化与文明的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每个乡村应该树立尊重自然的态度,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地制宜制定乡村规划。比如信阳郝堂村坚持“生态立村”,构建豫南乡村生态新样态。

顺应自然,探寻乡村生态路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乡村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应将顺应自然放在关键位置,同时乡村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气候特征、地形外貌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该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不同乡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新路径,精准谋划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保护自然,厚植乡村生态优势。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破坏自然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各个乡村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保护自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让农民共享生态“红利”。比如郑州市马渡村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断增加马渡村知名度。

三、培育乡贤文化引领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广大乡村而言,深度挖掘乡贤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培育、构建本土化的新乡贤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挖掘乡贤资源,促进人才回流。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乡村应该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等途径,全面整理在外乡贤相关信息,并定期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持续深化在外乡贤助力乡村发展工作。同时乡风文明建设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返乡乡贤的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不断增强在外乡贤返乡吸引力,强化返乡乡贤归属感和认同感。

强化教育引导,助力家风传播。乡风文明建设应该积极探寻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当前部分农村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新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全方位开展新乡贤家风文明建设典型活动,通过“新乡贤家风展评”“新乡贤家风故事分享会”“新乡贤家风传承座谈会”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重视实践养成,推动文明乡风落地。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应该依托乡贤理事会,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乡贤理事会由乡村中有威望、有能力的人组成,引导农民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聚焦制度保障,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破解乡风建设难题。比如濮阳市打渔陈镇积极吸纳乡贤进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凭借乡贤的影响力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章制度,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

四、厚植法律文化焕发治理有效新生机

新时代乡村治理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意义重大,其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和“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化解乡村矛盾纠纷,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法治保障村治。乡村治理有效应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法治为坚强后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产生于邓州市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遵循法定程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紧密配合,让村民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讨论乡村发展事务,凝聚治理智慧,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保障群众权益,满足司法需求。立足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关切,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让司法工作更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法治环境。此外,司法部门应在诉源治理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持续强化解读乡村诉源治理政策,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指导服务。

践行无讼理念,提升治理效能。当前乡村基层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土地纠纷、遗产继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频发,矛盾日益凸显,直接影响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应该将“无讼”理念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不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高质量建设“无讼乡村”,化解矛盾纠纷。比如通过巡回办案、法治大讲堂、专题讲座、设立法治书屋等多种途径,深入开展“无讼”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

五、赓续天下为公理念书写生活富裕新答卷

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将天下为公在当代中国从立德树人之道推进到走向共同富裕的立国施政大道”。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应该将天下为公思想与乡村具体情况有机结合,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建引领,选好带头人,落实乡村振兴“头雁工程”,同时持续完善相应奖补政策,不断激发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辉县市前卓水村通过调查摸排村集体资产、规范清理资产、发展产业等举措,不断增加集体收入,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

创新延长乡村产业链条,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应该立足乡村特色,深挖村级资源,因地制宜强化地域品牌,找准发展方向。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借助村企合作等方式延长产业价值链条,不断提升附加值,有效整合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难题,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走向振兴之路。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满足多样文化需求。不同乡村应结合本地特色,积极建设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配备相应图书资料、乐器、体育器材等设备,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稳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服务。同时要重视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围绕农民需求,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

【作者:张晨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厚植学生文化自信自强的有效路径研究》(2025-ZZJH-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 (00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47页。

[4] 冯晓霞.天下为公之道在当代中国的践行之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3,36(01):53-57.DOI:10.13777/j.cnki.issn1671-2250.2023.01.005.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