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放光芒的精神火炬——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09-26 09:38

从1931年柳条湖事件到1945年芷江受降,历经十四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抵御外侮、捍卫民族独立的光辉里程碑。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中国人民凝聚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精神脊梁,更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在新时代新征程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伟大抗战精神是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精神纽带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伟大抗战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情怀是超越阶级、地域、党派的共同信仰。从东北抗日联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守,到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浴血奋战;从爱国华侨陈嘉庚发动侨胞捐款捐物、组织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到北平学生 “一二・九”运动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再到普通民众“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踊跃参军,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以“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团结姿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构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杨靖宇更是在弹尽粮绝时,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却始终坚守“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信念,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的深刻内涵。抗战精神正是以其超越时空的感召力,构建起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底座。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这种爱国情怀依然是凝聚力量的关键。从脱贫攻坚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以“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担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到科技创新领域,科研工作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在芯片、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再到疫情防控中,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逆行出征,以“守护家国”的自觉筑起生命防线,这些实践都印证了爱国情怀的强大凝聚力。伟大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能够唤醒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归属感,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将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确保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二、伟大抗战精神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

伟大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精神底色。抗日战争时期,面对装备精良、凶残野蛮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以弱胜强”的勇气展开殊死搏斗。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飞机大炮,坚守阵地三个月,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不畏强敌,在地形复杂的峡谷中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精锐部队,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提振了全国士气;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出动105个团,在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破袭战,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日军据点,展现了“主动出击、血战到底” 的决心。即使在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也从未屈服,始终以“游击战、地道战”等灵活战术与侵略者周旋,将敌人拖入持久战的泥潭,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蕴含着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特质,是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底气。

国际上,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华为等企业在芯片断供的困境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自主操作系统,打破外部垄断;在台海问题上,我国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干涉,以常态化巡航、军事演习等行动,彰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在外交领域,我国以“敢于发声、善于亮剑”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驳斥不实言论,展现“大国骨气”。国内方面,面对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各项改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党员干部、武警官兵与群众并肩作战,以“不放弃一个人”的决心开展救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基层工作者坚守岗位,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伟大抗战精神中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不畏惧、不退缩,成为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底气。

三、伟大抗战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引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十四年抗战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展开的,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初期,日军装备精良、攻势迅猛,大片国土沦陷,“亡国论”一度盛行。中国共产党以《论持久战》科学分析抗战形势,指出抗战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中国人民克服武器落后、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困难,敌后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用智慧弥补装备的不足;科技领域,爱国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科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技术支撑。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信念,让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挑战中谋发展、在黑暗中不断坚守,最终迎来胜利曙光。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前行的重要动力。面对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资源分配挑战,我们以“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面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推进乡村振兴、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我们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外,在科技领域,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以“坚忍不拔”的信念,先后实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重大突破;在产业升级中,企业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伟大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动力,确保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四、伟大抗战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活、最生动的历史载体。抗战时期,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真谛。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人周旋数日,弹尽粮绝时胃里只有树皮、草根与棉絮,却始终坚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气节;赵一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就义前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用生命践行了不屈的民族气节;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与群众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毅然跳崖,用牺牲诠释“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这些英雄事迹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能够直抵人心的价值标杆,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具感染力的素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爱国” 维度看,抗战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帮助人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它不仅是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更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行动自觉;从“敬业”维度看,抗战时期将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能够引导人们在工作中秉持“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态度,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从“诚信”维度看,抗战时期“军民一家、患难与共”的信任,能够培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从“友善”维度看,抗战时期各民族、各阶层“同心同德、团结互助”的传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五、伟大抗战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支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不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用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贫困饥饿、地缘冲突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各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理念,“互助合作、共克时艰”的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高度契合。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积极作为,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分享经验、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向世界贡献重要公共产品,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这些行动,正是伟大抗战精神中维护和平、团结协作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是通过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能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全球形成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郭亮亮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成长轨迹和培养机制研究》(2024BDJ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