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事”知多少⑦丨从“绿色转型”到“双碳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实践与未来路径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两大国家战略,为河南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和中原经济区核心的河南省,如何在“双碳”目标、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多重压力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人地调适、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这对于中部崛起和国家战略全局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示范意义。近年来,河南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坚定践行“两高四着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之地。
一、河南实践:多措并举,以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从“历史欠账”到“系统治理”:生态保护赋能美丽中原建设
河南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坚持保护和修复并重,擦亮美丽中原的生态底色。“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河南重点围绕沿黄廊道、豫西山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与2019年相比,2024年优良水体比例提高23%,PM2.5平均浓度下降20.7%,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53%,黄河干流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与晋陕鲁四省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协同治理。通过上述举措,构建了“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格局,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从“传统能源”到“多能互补”:能源革命筑牢低碳发展根基
河南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核心,突破“传统能源”困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根据《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全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电“以大代小”改造,并禁止新建自备燃煤机组。2024年全省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8500万千瓦,实现“发电量超1000亿度、装机占比超50%”双突破。在全国率先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累计实施源网荷储项目600个,促进新能源消纳超过800万千瓦。积极开展构网型技术、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试点,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初步形成。郑汴洛濮“氢走廊”和新型储能项目加速布局,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氢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能源领域的革新,不仅保障了区域能源安全,也为未来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打下了基础。
(三)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引领绿色制造转型
河南聚焦高碳产业绿色重构,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河南省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累计建设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10家、绿色工业园区74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第一。在绿色化改造方面,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覆盖率85.6%,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8%。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4.8%,比“十三五”末提高了2.4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上半年,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建设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85个。通过高碳产业转型和绿色重构,为全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绿色根基。
(四)从“局部管控”到“系统施策”:制度创新激活低碳治理动能
河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低碳治理从分散化管控模式向系统性治理体系转变。河南省先后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从降碳、增汇、减污、扩绿等多方面强化低碳治理的顶层设计。此外,河南积极探索碳市场与生态补偿机制,信阳率先开发林业碳汇CCER项目,探索油茶碳汇方法学;与山西、陕西签署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水质考核结果实施双向补偿;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河南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了政策、市场与技术协同路径,形成了“激励—约束—协同”的系统治理范式,为黄河流域低碳治理提供了“河南样板”。
二、未来路径:系统谋划,以高效能治理推进河南实践新篇章
(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构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治理新体系
以国土空间低碳优化为核心,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从“效益优先”向“多维协同”转变。河南应坚持系统思维,探索将“双碳”目标全面纳入国土空间全流程治理,建立核算—监测—评价—预警于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碳评估体系,探索基于不同用地空间碳中和潜力的“双评价”体系和碳排放约束的国土空间优化模式,探索提出有助于增汇减排的国土空间布局结构、优化方案和治理模式。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激励节地增效与可再生能源用地保障,探索“光伏+生态修复”“光伏+农业”等复合用地模式。构建“流域—城市—社区”多尺度碳排放监测评估平台,实现空间规划“一张图”与碳管理“一张网”深度融合,动态识别国土空间碳风险地区,并将其作为国土空间动态调整的依据,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低碳国土空间新格局。
(二)变革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能源与产业结构融合转型新路径
以“能源—产业—创新”协同为核心,推动产业体系从“被动减排”向“主动增效”转变。以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加快推动河南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零碳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生态圈,实施“风光氢储一体化”耦合供能模式,实现园区内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高能耗产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重点发展“低碳产业链集群”,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制造等优势领域,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绿色供应链”认证与碳标签制度。设立省级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技术中心,突破钢铁、水泥等行业深度脱碳技术瓶颈,形成“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产业推广”的创新链条。
(三)创新生态价值实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机制
以“福祉提升”为目标,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河南路径。摸清自然资源底数,尤其是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用地类型、分布、权属等开展精细化调查,并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生态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对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湖泊、沼泽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开展碳汇计量。建立省级生态碳汇资源管理中心,统一负责林业、农业和湿地碳汇等生态资产的开发与管理,创新“碳汇+”多元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碳汇权益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协同交易。发行黄河流域“蓝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碳汇”核算考核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和碳汇增量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碳汇产品价值的实现。
(四)促进社会公平转型:探索降碳惠民协同发展新范式
以多目标协同为核心,探索降碳、发展、民生和公平的多赢。在制定碳中和路径时要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条件,切忌一刀切,做好降碳和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同。在城市发展中,应避免无序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强保障房建设、医疗教育和社区服务项目建设;在区域发展中,重点关注不平衡发展问题,做好协同减排和区域统筹,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造成无效的碳排放。创新“个人碳账户+”激励体系,将碳普惠与绿色信贷、消费折扣、公共服务优先权等挂钩,让低碳行为可量化、可兑换、可增值。实施“县域碳中和”试点示范,推动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集体增收相结合,探索“光伏村集体”“碳汇合作社”等共同富裕新路径。通过上述理念和多目标协同治理,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特点的降碳和发展、民生和公平多赢的道路。
【作者:赵荣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研究》(23&ZD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