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背后的法律问题与规范路径
近日,网络大V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之间的舆论风波将“预制菜”话题带入了公众视野。如今,这场持续多日的舆论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但留给公众的思考与讨论仍在持续。什么是预制菜?餐饮行业要不要发展预制菜?预制菜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法律问题?应当如何规范预制菜?是这场讨论留给我们的公共之问。
一、预制菜争议背后的本质问题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文质疑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信息。此言一出,迅速引发全网热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后回应称“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消费者监督,同时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此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公众对预制菜的广泛探讨,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谈预制菜色变”“预制菜羞耻”现象,如何透过现象剖析本质,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一事件背后所暴露的本质问题尤为重要。
“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以标准化与规模化的优势,能够突破“现炒”的产能瓶颈,满足餐饮企业的效率需求,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央层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工信部等多部门也将预制菜产业纳入应培育壮大的新经济增长点。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纷纷发力预制菜产业发展。例如,广东打造“预制菜之都”,河南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模式。因此,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餐饮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回归到这场预制菜争议,罗永浩与西贝之争本质上是企业商业利益与消费者知情权之间的博弈选择,反映了法律定义、监管空白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深层错位。因此,这一事件所暴露的本质问题并不是“是否要继续发展预制菜”,而是“如何推动预制菜规范发展”。
二、预制菜争议背后的法律问题分析
这场看似简单的消费争议,实则直击了预制菜行业面临的法律定义模糊、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保障不足、监管缺失等制度痛点。
(一)预制菜界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厘清
何为预制菜,无疑是这场争论的起点和焦点。关于预制菜的定义,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作出明确界定,即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也指出中央厨房配送至自有门店的净菜、半成品等不纳入预制菜范围。既然国家层面已对预制菜作出了明确定义,为何实践中仍对预制菜的概念存在争议?原因在于,一方面,预制菜定义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存在偏差。在消费者的普遍认识中,只要“非现做”的菜肴,就很难摆脱预制的身份。这种官方定义、行业标准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之间的巨大张力,导致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存在“鸡同鸭讲”的认知鸿沟。另一方面,《通知》不等于国家标准,其作为行业发展的指引性文件强制力与约束力有限。目前,预制菜领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标准,各地已出台的地方标准在术语定义、分类方式、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形成统一标准与行业共识。以宫保鸡丁预制菜为例,有的企业遵循国家标准GB19295,有的企业采用行业标准QB/T 5471,还有的企业依据SB/T 103790,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执行的标准差异较大。
(二)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保障不足
西贝风波之所以能够激发公众情绪,恰恰是击中了消费者对餐饮真实性与透明性需求的最敏感神经,这种需求在法律层面则表达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即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在预制菜消费场景中,消费者知情权则表现为消费者有权知晓所购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预制菜的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然而,现实中诸多餐饮企业并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等权益。餐饮经营者作为掌握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隐瞒或欺诈消费者,比如多数商家未明确在菜单上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甚至有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的幌子、收着现做现炒的价格,隐瞒其“微波炉厨房”的事实,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的侵害。目前,虽然我国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了基本规定,但由于我国对预制菜缺乏统一的、强制性的预制标注制度,立法尚未明确规定餐饮企业对预制菜品的信息披露义务,这也给一些商家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同时也使消费者维权存在一定模糊地带,增加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
(三)预制菜面临的法律监管困境
预制菜具有生产加工链条长、产品种类和工艺复杂、保质期和储存条件要求高等特点,这也对法律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目前,虽然我国在强化预制菜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预制菜本身的复杂性,我国预制菜在法律监管方面仍面临着如下困境:一、执法标准不统一。由于我国缺乏关于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各地对预制菜的定义、技术要求等标准不一,监管机关在监管过程中面临着执法标准不统一的困境。二、执法模式落后,突击执法、被动执法特点突出。预制菜的生产和销售涉及的环节多,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难检测性,传统执法模式采用的突击执法、被动执法模式很难覆盖参与预制菜生产、运输、仓储各环节的市场主体,在查处执法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三、对违法违规企业惩处力度不足。监管机关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预制菜的企业,以及“预制菜冒充现做菜”欺诈消费者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实施违法行为时抱有侥幸心理。
三、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规范路径
(一)加快出台国家标准,明确预制菜相关定义
据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释放出国家在推动预制菜标准统一化、规范化方面的积极信号。概念是规范适用的前提,也是公众认识和理解法律的基础。在西贝风波中,双方各执一词的主要原因便是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存在偏差。因此,《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进一步细化预制菜相关概念,明确后厨现做菜肴、中央厨房“预制半成品”、预制菜的界定标准,厘清容易与预制菜混淆的半成品菜、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等概念的关系,以消除消费者在理解预制菜时的误区。
(二)构建信息披露机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透明化”是未来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预制菜产业存在普遍的“信息黑箱”,消费者只能看到端上桌的菜肴,而餐饮经营者却掌握着从原材料到加工工艺的全过程信息,在经营者未明示的情况下,消费者很难辨别菜肴是否为预制菜,餐饮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欲矫正这种信息不对称,消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强制经营者披露真实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权益,这不仅是实现交易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有餐饮经营者提出了强制标识会增加成本甚至影响销量的担忧,实际上,透明化不应被视为经营者的负担,反而应看作是一种市场竞争力。长远来讲,充分的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认真履行明示义务的经营者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最终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中实现利润增长。
接下来,如何构建符合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信息披露机制,如何把握信息披露的尺度与限度,使其既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又能兼顾行业可行性,这是制度设计的关键。由于餐饮经营者企业规模不同,加之预制菜相关信息的复杂性,“一刀切”式地要求所有经营者强制披露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各类信息缺乏可行性,在当前现实背景下,构建分级分类的信息披露机制或许是最佳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对菜品的制作类型采用分类标识方式。比如,经营者可以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将标识区分为“现场制作”“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和“外采预制菜”,这种标识方式既合理区分了菜品的制作类型,又避免了消费者陷入“预制菜”与“非预制菜”的对立情绪。有餐饮企业根据预制程度区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并采用红绿灯式的显著标注方式,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二是根据企业规模、经营方式区分披露的强弱等级。比如对于连锁餐饮企业或大型餐饮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化优势,在履行披露义务时的合规成本更低,因此在披露事项和披露内容上可以更加充分,如增加原料溯源等内容。而对于独立门店或者“苍蝇小馆”而言,过严的披露可能会增加合规成本,从而降低其经营动力。对于这类企业可以采用弱披露模式,仅对涉及外采预制菜、关键过敏原等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信息进行披露即可,以满足基本的合规要求。当然,这类餐饮企业同样有权充分披露菜品信息,这也是提升其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方式。
(三)优化监管方式,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为保障我国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可从建立专门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加大对违法企业惩处力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纾解我国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困境。一、有必要建立针对预制菜市场的专门监管体系。该体系应当具备动态监管能力,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开展常态化的市场检查,并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处理消费者投诉。二、创新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搭建“预制菜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原料产地-加工环节-销售终端”的全过程溯源。三、加大对违法企业惩处力度。严格落实违法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预制菜、虚假标注等违法行为实施高额罚款乃至市场禁入,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形成“有责必担、失信必惩”的市场环境。四、充分发挥监管合力。监管部门可以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信息,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模式。
展望未来,预制菜产业需要走向一条标准化、透明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应以法治为保障、以诚信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在立法中明确概念标准,在披露中重塑消费者信任,在监管中压实责任链条。唯有在法治的护航下推动预制菜产业走向规范轨道,才能使预制菜真正摆脱偏见,成为“民生幸福菜”“产业升级菜”。
(作者:王洁宇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