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事”知多少⑪丨从“人水争地”到“和谐共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自然资源调控路径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面临着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河南省地跨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黄河中游和下游,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生态类型多样、能矿资源富集,既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流域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密集区域,中、下游地区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各异。自然资源作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屏障的核心构成,其利用方式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健康状况。因此,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地水和谐共生”理念,将流域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统筹水、土、能、矿、生等全要素,实施自然资源分区分类分级精准调控,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一、因地制宜,实施流域资源分区精准调控
按照“上段治山、下段治滩、受水区织网”的科学思想,坚持流域差异化分区施策的原则,以协调和解决流域内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与关键问题为导向,对河南省黄河流域进行科学分区,并针对各分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策略。
小秦岭—黄河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区。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属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和敏感地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的压力较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问题仍然突出。建设重点应集中于强化水源涵养功能、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与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统筹推进封育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重点加强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以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重点,积极推进流域塬面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测网络,扩大并改善物种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对该区域历史遗留的山体破坏、植被与土地损毁、废渣堆放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保障流域生态屏障稳固。
黄河古道—豫北平原生态涵养与高效农业区。该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成为主要约束因素,有较大面积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环境污染积重较深,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较为剧烈。建设重点在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保障生态用水、防治土地盐碱化,推行地下水采补平衡、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加强污染防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控制水资源消耗上限,坚持“四水四定”,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高质化转型。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等清洁生产技术与先进适用装备,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综合治理与适应性发展区。该区域面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多重矛盾,在资源利用上,行洪沉沙功能与居民耕作居住需求相互冲突;在环境保护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面源污染,破坏湿地生态;在经济发展上,区域脱贫与生态保护形成两难局面。建设重点需统筹防洪安全、生态保护与滩区发展,推进滩区居民迁建与土地综合利用,恢复滩区湿地生态功能。为实现滩区可持续发展,应在保障行洪与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安全、生态与发展关系,加强优质土地保护与修复,合理划定滩区类型,实施差异化治理。在不影响行洪的基础上,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同时,有序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定科学迁建规划,促进拆旧与土地复垦同步,实现人水和谐与发展共赢。
二、分类施策,推动流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新时期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调控,以实现自然资源在“保护”与“发展”两大目标间的最优配置为导向,实施以水资源为核心、以土地资源为载体、以能矿资源为杠杆的系统性调控模式,分类施策,推动流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合理配置。
强化水资源保障与高效利用。黄河流域要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完善河南省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严格流域和省、市、县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管理。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和承载力,优化流域国土空间格局,合理确定河南省黄河流域经济、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模。坚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管理并行、开源与节流并重,以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撑和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五水”统筹,以水灾害防治、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导,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质量。加强河南省黄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管控,加大地下水超采漏斗治理力度,统筹考虑地下水、地表水联合配置与时空合理利用,有效控制、合理削减地下水开采量。加强超采地区地下水监测,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实施节水工程、水源置换工程、地下水补源工程,逐步实现重点区域地下水采补平衡。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从严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按照“县域平衡为主、市级调剂为辅、省级统筹为补充”的总体要求,实行占补平衡多层保障机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动态调剂机制。实行国土开发强度差别化调控,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对草地、林地、湿地资源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和动态监测。对自然生态空间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建立占用生态空间的负面清单,对生态极重要地区和生态极敏感地区分类施策、分类保护。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管控区的风险防控。积极开展涉重金属企业入园入区发展,采取园区化、专业化、集中化管理,提高企业污染防控水平,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对位于生态红线区的涉重金属矿逐步清理退出,并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加强能矿资源科学有序开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调整开发利用方向和结构,构建能矿资源有效供给新格局,促进黄河流域能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按矿种实行年度总量控制分类管理,煤炭、铝土矿、钼矿等总量控制以市场调控为主,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监管,控制产能过剩矿产开发。坚持重点矿区整体开发,在矿产资源配置上向资源利用率高、技术先进的大型矿山企业倾斜,引导区内已设置的、影响大矿统一开采规划的矿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定涵盖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推行矿山生态修复与开采同步实施制度。深化矿山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加快实施矿区能源系统智慧化改造,推动“风光储+”多能互补模式在重点矿山落地,推进矿山余热、瓦斯、地热等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动河南省黄河流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三、统筹推进,强化流域生态保护系统治理
为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统领,通过同步推进水生态与水环境协同治理、系统推进流域生态廊道网络化建设、统筹推进流域资源环境一体化治理,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
构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以流域水生态为核心主脉,以构建流域生命共同体为目标,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山上山下、地表地下的关系,通过水源涵养区建设、污染源控制、水体水质净化、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水量调度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构建循环、有机、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
强化全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协同治理。重塑自然河道岸线,恢复深潭浅滩与洪泛漫滩生境,强化涵养调蓄功能,并针对上中游、左右岸不同生态损毁问题,分区分类推进水体、林草、水土流失与废弃矿山的系统治理。实施跨区域交叉执法与异地检查,科学设置排污口,加强自动化监测与责任落实;推进生态共建,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以下补上”生态补偿与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激发上下游协同保护动力;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农业节水改造与水源置换压减地下水开采,系统缓解水位下降问题。
系统推进流域生态廊道网络化建设。在严格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洛河、伊河等黄河重要支流,系统推进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整治等关键工程,以自然修复为主,强化生态廊道核心骨架。构建以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脉络,以沿线湿地、林带、农田和荒野等生态斑块为节点的网状生态廊道系统,着力破解生态空间碎片化困局。通过生态廊道的贯通,有机衔接并推动小秦岭-黄土丘陵中游地区的生态修复与滩区与平原下游地区的综合治理,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与治理的新格局,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统筹流域资源环境系统治理。一是强化林草资源与脆弱地表生态修复。严格保护现有林草植被,针对荒漠、裸露地表等生态脆弱区,因地制宜采取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等适应性工程与生物措施,有效降低区域的生态脆弱性与环境敏感性。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实施精准生态管控。重点加大伏牛山、太行山等低山丘陵区石质荒漠与集中连片裸露地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综合运用地面监测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地表利用状况动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平台,实现对生态退化区域的实时预警与精准管控。三是系统治理荒漠化,有序恢复自然生态。持续推进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湿地恢复等举措,稳步推进还林还草还湿,增强区域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四是分类施策,整治矿区生态。针对历史遗留露天采掘场,按照其区位、规模及环境影响,实行“一类一策”的分类整治方案。优先治理和修复位于干流沿岸生态缓冲区内的废弃矿区,消除其对水体的直接污染风险与视觉破坏。对分布偏远、难以日常巡查的矿区,建立以遥感监测为主体的常态化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生态风险识别、预警与管控能力。
总结
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调控,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统筹水、土、能、矿、生等全要素,通过空间管制、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机制创新等综合手段,最终实现从“人水争地”到“人地水和谐共生”的根本性转变,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杜军,张莉 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杜军系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定量遥感与智能分析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本文系河南省自然资源智库研究课题《河南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对策研究》(编号:豫自然智库2021-2)和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智库研究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及传导路径研究》(编号:2025070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