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5-10-13 11: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高校毕业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就业人群,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再叠加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步步增大。部分毕业生或基于职业规划考虑,或受就业市场压力,主动或被动选择了“慢就业”,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深入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真实状况,探求支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效路径 ,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现状和特征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数量不断增加。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四年突破千万,2025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再创历史新高。据调查,2022—2025年焦作区域内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3139、34511、35619、35761,数量逐年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22—2024年高校毕业生中“慢就业”的占比分别为15.9%、18.9%、19.1%,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慢就业”比例不断升高。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类型多样化。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一部分毕业生是为了追求理想职位、提高就业质量而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如备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创业筹备等,选择暂不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迷茫,选择了“慢就业”;一部分毕业生是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欠缺、心理素质较差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而被迫“慢就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急于找工作、不在乎是否就业,选择了“慢就业”。据调查,2024年“慢就业”人群中,为追求理想职位而“慢就业”的占比27.2%,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急于找工作的占比42.52%,缺乏明确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暂缓就业的占比26.77%,其他占比3.51%。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呈不均衡增长态势。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呈现不均衡增长态势。比如:“双一流”和省部属重点院校毕业生相较于地方类普通院校毕业生来讲,“慢就业”的数量较少、比例也较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给予支持充足的毕业生“慢就业”的数量较多;就业观念不合理、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自我评价较高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数量较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部分企业“招工难”并存。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其突出表现就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其中“就业难”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因教育培训模式、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和“慢就业”现象出现;同时,随着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部分企业因为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或是薪资待遇偏低、地理位置偏僻等,出现了中高端人才“招工难”的现象,形成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较强,创业意愿不高。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出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或出于实现自身理想等原因,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愿较强,但受思想意识、能力素质、资金问题和创业风险等影响,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较少,创业意愿不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0.1%的受访者选择已创业,2.2%的毕业生选择“准备创业”,毕业生创业整体比例偏低;在问及毕业生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时,缺少创业经验排在第一位,占比60.7%,创业能力不足排在第二位,占比56.9%,创业资金短缺排在第三位,占比52.8%。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就业岗位供需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有限、竞争激烈和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近几年受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后续影响,一些行业、产业吸附就业能力下降,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就业岗位逐渐被自动化与智能化所替代,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显著冲击,使得就业市场的增量空间显著缩减;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25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叠加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存量岗位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供需严重失衡,就业岗位的容量远远跟不上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的数量,迫使众多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慢就业”的现实选择。 

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业导向与现实需要脱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仍停滞不前。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岗位层出不穷,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日新月异。然而部分高校未能及时捕捉并适应形势发展的脉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就业导向与现实需要脱节,导致学生所学专业技能与当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错位,使得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频繁遭遇“学非所用”的尴尬境地。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加快了学科专业调整步伐,开设了一些职业规划类课程,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课程大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和个性化指导,无法为学生提供既专业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导致部分毕业生的素质与技能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出现了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慢就业”现象。  

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目前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阶段,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依然自视甚高,对就业岗位和收入抱有过高期盼。比如: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工作所需技能,试用期间才发现无论是判断能力、领悟能力、执行能力均无法达到工作要求,还需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应聘时,应聘单位给出的薪资待遇没有达到其期望值。调查显示,专业对口和薪酬福利是受访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40%和65%;41.5%的受访毕业生期望毕业后工作的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实际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中,税前月薪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的仅占16.2%;所学专业完全符合岗位要求的不足四成,占比39.7%。部分毕业生自我评价过高,一味追求理想化工作岗位与高薪待遇,对非心仪岗位或薪酬水平低的就业机会持排斥态度,宁愿暂时搁置就业计划而选择“慢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热衷于“铁饭碗”,执着于考公考编。部分高校毕业生受社会传统观念、家庭期望等多重因素影响,对寻求具有“铁饭碗”性质的工作表现出极强的执着,甚至将考公考编作为自己毕业以后的首选或唯一出路,毕业当年未成功,再续战第二年、第三年……不成功不罢休。然而,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名额有限,竞争十分激烈,部分毕业生为了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优势,就选择了“慢就业”这一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已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中,超三成进入了体制内就业,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吸纳受访毕业生分别占比4.0%和27.1%;近七成的受访毕业生期望就业类型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占比44.6%和23.5%。

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选择多样化。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中,部分人执着于考公考编;另一部分人出于对继续求学的热望,选择了考研;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思想活跃,就业观念多元化、选择多样化。比如: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新业态新岗位随之涌现,如直播电商、互联网等行业发展迅速,逐渐进入一些毕业生就业选择视野,一批新职业也随之诞生:网文作者、博客主播、UP主……一些毕业生因此放弃了传统的就业意向,加入灵活就业大军。与传统行业相比,这些新的职业领域除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挑战外,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毕业生若想从事相关职业,需要不断探索、学习相关技能,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发生。  

三、支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强化政策引领,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一是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资源,加快政策性岗位招录进程,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考,统筹用好编制存量,重点面向高校、中小学等教育类事业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挖掘岗位资源;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专项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二是把牢企业“主阵地”。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各级政府要优化完善稳就业政策,通过增信贷、降成本等举措,为广大企业减负担、增后劲,激励企业吸纳就业,助力企业留工稳岗。三是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持续实施“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专项计划,加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校招聘力度,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实施一系列就业政策与举措,为毕业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  

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就业政策走进校园。相关部门要定期进高校开展政策解读讲座,在校园人流密集区域设置政策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展示就业优惠政策;也可以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制作短视频、政策长图,直播答疑,定期发布就业补贴、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提升政策知晓度。二是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人才需求和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定期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招聘计划和用工情况,及时采集岗位信息;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机制,畅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网络渠道,汇总发布权威、实时、有效、覆盖面广的就业信息。 三是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台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供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服务。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针对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实施“一人一策”帮扶;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慢就业”现象的监测与分析,通过大数据进行“慢就业”预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尝试运用大数据追踪其就业状况,跟进相应的帮扶措施。     

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因业施教适应市场需求。一是进一步强化就业与高校专业设置之间的关联度,将学科发展与现实情况、就业率、薪酬水平等联动,针对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授课内容,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二是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对于长期缺乏社会需求、就业率偏低的学科专业,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关、停、并、转”;对需求旺盛、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应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合理扩大招生规模。三是鼓励高校建立更灵活的制度,允许近年来就业状况持续不佳的相关专业学生按规定转专业或辅修其他专业,保障高校学生“学有所会”“会而能用”。高校要深化市场调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因业施教,提升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市场契合度,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毕业生不仅“就得了业”,还能高质量就业。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一是高校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教育队伍,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就业问题,对期待过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帮助其转变就业思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二是家长应正确、理性看待就业问题,对“慢就业”学生进行就业引导,不鼓励学生一味追求高薪或“铁饭碗”;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及能力水平,帮助其理性分析社会现实,规划学业及就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高校毕业生应进行全面深刻的自我审视,通过他人反馈、社会比较、就业尝试、自我反省等方法理性认识自我,客观判断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优势与不足,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选择就业方向;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岗位需求变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可能走向,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有力支撑;要认识到“行行出状元”,不要局限在公务员、事业编等狭窄的职业范围内,给自己设定一个追求“理想化”职业的时限,及时调整就业预期,不要过多地把时间浪费在不合理的就业期望上,尽量避免或缩短由此引起的“慢就业”现象。

加强就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是鼓励高校围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人才急需领域,开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台账,加强动态监测,精准掌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培训范围,根据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三是优化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模式方面,要突破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按照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创业。一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方面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宣传活动,比如在人员聚集场所展示毕业生的创业场所、政策措施、信息平台、政府公众号等,营造鼓励毕业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人社直播间、新闻媒体等开展线上政策宣讲、咨询问答等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二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措施。优化整合创业相关服务事项,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办理流程,推进就业落户、社保办理、公积金缴纳、补贴申领、创业扶持等服务事项“一件事打包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创业项目和小微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创业补贴等全方位支持,有效缓解大学生创业难题。三是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鼓励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河南就业网上办事大厅”“豫见就业”小程序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及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清单、资源清单;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引导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作者:陈长胜,焦作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2025年度焦作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应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