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事”知多少⑮丨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年来,从“共同抓好大保护”的嘱托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黄河流域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今天起,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推出特别策划《“河事”知多少》,“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水利、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向专家约稿,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更在新时代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使命。河南境内黄河蜿蜒711公里,地跨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黄河中游和下游,流域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7%,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主战场,河南省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题,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核心命题。
一、筑基:构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体系
优质生态产品是价值实现的基础,鉴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特征,应重点从修复、培育、监测三方面构建全链条的生态产品供给体系。
系统修复夯实生态基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理念,对黄河全流域加强生态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豫西黄土丘陵区重点推进坡耕地改造与小流域治理,减少泥沙入黄;湿地退化区着力通过补水、植被恢复重构栖息地;滩区统筹结合居民迁建开展生态化改造,构建“滩区—河道—堤防”缓冲带,推动生态系统从“脆弱失衡”向“稳定健康”转变。
差异培育优化供给结构。立足全省各地资源禀赋错位发展,豫西山地丘陵区应聚焦“生态防护+经济收益”,发展水土保持林与特色经济林;平原湿地集中区主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修复湿地功能;平原农业区侧重“生态农业+绿色供给”,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培育绿色农产品,形成“山区护生态、湿地优服务、农区促供给”格局。
智慧监测保障质量可控。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多部门数据,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天上依托卫星遥感监测宏观生态指标,空中通过无人机开展精细化监测,地上布设专项站点获取实时数据。定期开展全省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建立生态产品动态名录库,实现“底数清、动态明、可追溯”的精准化管理,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基础支撑。
二、立标: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题
生态产品价值“无形变有形”的关键在于核算,需建立兼顾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着力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的问题。
构建河南特色核算体系。落实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突出河南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明确指标体系、核算方法、数据来源和适用范围。坚持系统化原则,确保“账算得全”;推动核算参数本地化,保障“账算得实”;积极推进方法创新,做到“账算得清”。
建立定期核算与发布机制。定期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及相关市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及时掌握其增值转化及变化态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机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布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增进公众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推动核算结果实践应用。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纳入政府决策及绩效考评、工程项目建设、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领域,促进各地重视生态产品培育,形成“核算—应用—保护—增值”良性循环。
三、赋能:激活生态产品增值转化活力
市场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持续路径,应立足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特点,探索“生态+”转化模式,推动生态产品在流通中转化增值。
“生态+文旅”转化文化价值。结合黄河文化与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产品,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推动“看风景”向“享生态”升级。
“生态+农业”转化供给价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着力打造全省“豫农优品”公用品牌,加强“信阳毛尖”“淅有山川”“洛水山肴”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方位提升“豫字号”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产品认可度和生态溢价。
“生态+碳汇”转化调节价值。适度扩大林业碳汇基地规模,探索湿地碳汇核算与碳普惠体系对接。积极搭建区域性碳汇交易平台,借鉴“生态银行”模式整合碎片化资源,开发“碳汇质押贷”等金融产品,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四、聚力: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须破除壁垒、强化支撑,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推进格局。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开展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补偿,积极开展省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与生态产品价值挂钩,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切实解决“保护者吃亏”问题。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广“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生态产品开发、保护、运营全流程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人人守护生态、人人共享价值”的良性循环,让生态红利更好惠及全体参与者。
黄河宁则天下平,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快黄河流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增值转化,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守护母亲河的过程中共享生态红利,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任杰 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本文系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节能降碳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河南省生态产品总值(GEP)定期核算项目》和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智库研究项目(2025070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付婷